美台貿易持續升溫 更多台商從中國遷回台灣
【大紀元2021年1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吳瑞昌編譯報導)美台貿易持續升溫,台灣增加了從美國進口石油、而美國則在電子產品,特別是晶片產品對台灣有很大依賴。因為美國對中國的許多出口產品增加的25%的關稅,使一些台灣在大陸投資的電子產品工廠遷回台灣,以規避高關稅。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灣目前是美國的排名第八的貿易夥伴,貿易額僅次於英國,並超越了越南。從2020年9月到2021年12月,台灣對美國的出口貿易額創下720億美元的紀錄。從川普政府對中國加增關稅的前一年,即2017年,台灣對美國的出口額度增長了70%左右。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的數據顯示,美國對台灣的出口額比美中貿易戰前的水平提升了35%左右,達到一年350億美元,創下了紀錄,這一增長主要歸功於台灣購買美國的原油、機械和汽車。
隨著台灣和美國不顧中共的反對加強雙邊貿易關係,美台的商務活動呈現增長趨勢。台灣是美國主要的半導體供應源,對美國的出口急劇增長反應出諸多行業對晶片的需求增加。
報導中還提到,美台貿易的增長最主要原因是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增加關稅,從川普到拜登這項政策沒有較大的變動所致。
由於美國給許多中國商品都增加了25%的關稅,使得一些台灣在大陸投資的電子廠商為了避稅又回到台灣。台灣政府通過許多獎勵辦法,鼓勵這些回到台灣生產的公司,比如幫助他們獲得土地、拿到建設融資以及協助招聘員工等。
據投資台灣事務所(Invest Taiwan)表示,從2019年開始,已有243家在中國的台灣公司返回台灣,並獲得搬遷補助,投資總額超過300億美元。
美國在台灣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wan)會長安德魯·威勒加拉 (Andrew Wylegala)對《華爾街日報》表示,製造業需要找個地方繞過這些關稅,之前看到這麼多生產商從台灣流向中國,但現在他們覺得這是個好機會能夠找回一部分的台商回到台灣。
不少製造商都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回台灣。總部設在台北市的俊良貿易 (JC Grand Corp.)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主要生產建築物固定部件和金屬五金部件,美國的家得寶(Home Depot)、Lowe’s等裝修建材商店都有其產品。
在前20年的時間,俊良貿易有一半產品都是在中國浙江省製造。該公司的總經理喬恩·霍多尼(Jon Hodowany)表示,在公司希望擴大業務時,台灣提供了獎勵辦法,降低了其購買工廠設備的成本。
霍多尼還表示,最大的影響因素還是中國製造的產品被徵收關稅。原先的想法是在中國進行初始投資,但關稅帶來的影響較大。目前公司對美國的大部分貿易出口來自台灣。
《華日》的報導還提到,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也推動了台灣對美國的出口增加。受疫情影響,許多人被迫在家工作,使得人們對個人電腦、電子設備和為這些設備提供支持的半導體需求量大增。
據投資台灣事務所處長張銘斌(Emile Chang)的估計,把業務從中國遷至台灣的公司中,超過70%是電子行業的。
台灣政府還尋求深化與美國的經濟聯繫,以此作為抵禦中共潛在侵略的堡壘。
台灣在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使國際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台灣,但這個單一供應鏈也存在很大風險,尤其是在中共不停的叫喊不惜一切代價「統一」台灣的情況下。
為了規避這一風險,美國將一些海外的晶片巨擘生產業務引導至美國本土,如英特爾、台積電和三星電子正在美國本土投入數以十億美元的資金來建設工廠。
但這些過程可能需要花費數年才能夠完工。華府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哈瑞恩(Ryan Hass)對《華爾街日報》表示,這預示著未來台灣在晶片生產方面的地位可能隨著台美關係更進一步加高。
最後,哈瑞恩表示,「台灣本身就有其重要性,拜登政府需要實質性地深化美台之間的關係」。
台灣總統蔡英文正在積極與美國達成一項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
有分析人士認為,美台TIFA復談也釋出了美台聯手,加速產業供應鏈移出中國的效應。民進黨發言人謝佩芬於TIFA會後透過新聞稿指出:「此時重啟TIFA貿易對話,有助於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爭取更關鍵的地位。」她期待,台美深化雙邊合作、累積善意和互信後,能成為未來洽簽雙邊貿易協議(BTA)的動能。 @
責任編輯:邵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