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淨零碳排效應 台工研院:未來30年產業最大挑戰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1年11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因應極端氣候,全球130多國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台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3日指出,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所帶來的雪球效應,包括環境減碳、能源供給、生產活動、消費模式等,將會是影響台灣未來30年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

蘇孟宗在「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上以「淨零永續,全球價值鏈重組大趨勢」為題,對台灣產業前景發表觀察建議。他說,為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各國推動碳稅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料將成為全球趨勢。外界推估下一波CBAM對象可能是高科技產品,例如: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

蘇孟宗指出,台灣最快在2、3年內就會先遇到碳關稅風險,包括半導體、面板、資通訊、材料等產品輸出,無法達到減碳目標的供應商,在國際市場發展空間將受到壓縮。建議台廠捨傳統代工以顧客至上的思維,從供應鏈角度提出典範作法;同時加速綠色轉型布局,發展低碳生產轉型並擴大綠色能源供給。而企業導入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ESG)亦勢在必行,方能實現永續價值。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歐盟及各國提出中長期減碳願景,並擬徵收碳關稅,對仰賴出口的台灣產業造成龐大壓力,而科技大廠紛紛提高減碳方案,加速全球供應鏈去碳化的進程,業界正面臨低碳轉型風險。工研院今年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從供給面、需求面、製造面、環境面及經貿與法規面協助產業轉型,包括低碳與零碳電力供給;藉全面交通電氣化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或是創造低碳共享的創新商業模式與新經濟生態;低碳製造打造循環經濟;研發先進負碳排與碳捕捉技術;提出國內法規修訂與國際經貿談判建議等。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聚焦在「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CC4CC)議題。他指出,在全球供應鏈分工下,產品在開採-製造-使用-廢棄處理等各生命週期階段的排放大多在不同國家發生。為了邁向共同的淨零願景,需要串聯起供應鏈上下游和使用端,以零廢棄、零排放為目標,整體檢視落實資源循環的機會,藉由減少能資源耗用來創造減碳效益。

黃育徵說,循環經濟思維是產業能具體實踐的策略,讓產業營運活動的發展不再耗用大量能資源和產生大量廢棄物,是產業減碳的關鍵。CC4CC的目的即是整合供給端和需求端,共同探討減碳機會。在CC4CC框架下,台灣產業可和國際品牌和供應鏈進行以減碳為目標的對話,共同推動促進資源循環的生產和消費,為減碳和永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

中鋼公司總經理王錫欽則分享中鋼公司的「5G策略」–綠色製程、綠色產品、綠色夥伴、綠色事業、綠色生活等方面著手,推動多項創新方案,提升企業下世代競爭力。王錫欽指出,邁向碳中和的最大挑戰,是目標艱鉅又欠缺成熟可行技術,需跳脫傳統思維,採取有別以往心態面對並規畫妥適路徑,以及處理好技術、資源、成本三個層面的挑戰。

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從3日起到12日止為期8天,首日論壇以淨零永續下的全球價值鏈重組商機為主軸,並展開全球重點市場商機、數位+綠色雙轉型、半導體、通訊、零組件與顯示器、先進材料、科技前瞻、科技應用、機械、智慧車輛、生醫與健康照護等產業議題,預估吸引超過2,000位國內外產官學界人士線上參與,期引領產業掌握2022年各產業發展重大趨勢及全球布局策略。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