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防細菌抗藥性 使用抗生素須「四不一要」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右)、臺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左)共同呼籲對抗抗生素抗藥性,應全民一同努力。(主辦單位提供)
人氣: 5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21年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抗生素主要用於治療細菌感染的疾病,同時也是常見必備藥品,但近年卻發現細菌抗藥性(AMR)情形攀升,另據研究顯示,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有部分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三倍。醫師提醒,民眾在抗生素使用,應熟記「四不一要」觀念,包括,「不」主動要求使用抗生素、隨便服用抗生素、吃他人的抗生素,及隨便停藥,另「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根據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THAS)監測結果,多項抗藥性細菌比例,相較於2012年大幅增長,像是抗碳青黴烯類鮑氏不動桿菌(CRAB)已從72.1%增至79.2%,增加1.1倍;抗碳青黴烯克雷白氏肺炎菌(CRKP)也從15.9%增至42.4%,增幅達2.7倍,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我國多項抗生素細菌比例逐漸攀升,其中更不乏高達七成以上抗藥性的狀況,顯見抗生素抗藥性危機破在眉睫,另從疾管署資料來看,若AMR問題未能及時控制, 2050年在台灣每年恐有3.3萬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換算每5位就有1人因此死亡,屆時將導致我國GDP損失2%,推估屆時每年的經濟損失恐達3千億新台幣。

AMR所致的困境已是現在進行式,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根據《感染控制雜誌》在2020年發表的調查顯示,AMR對於臨床的影響,近九成(87.6%)受訪醫師表示更常需合併兩種以上的抗生素來進行治療、或改用廣效型的抗生素,另有7成以上的醫師擔憂可能使副作用增加、住院時間拉長、預後變差等狀況。

陳宜君表示,臨床也常常看到民眾對於抗生素的使用方式錯誤,例如,抗生素對於普通的感冒無效,因為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是針對細菌的。

至於民眾普遍的認知錯誤為何?陳宜君表示,民眾常對細菌或病毒感染存在認知錯誤,抗生素只對細菌感染有效,但像COVID-19、流感,或結核病等細菌感染疾病,有其各自的特效藥但不是抗生素,仍需由醫師嚴謹評估、判斷,投以適合的藥物。

陳宜君也提到,醫生會根據病人情況做適當的治療期程規劃,像是民眾若因發燒急診就醫,醫生有時很難第一時間判斷為病毒或細菌感染,顧及民眾的憂慮,有時會先給予適量抗生素,後續經醫師評估為病毒感染後,就會停止使用抗生素,強調,病人仍應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面對AMR問題持續延燒,陳宜君則說,「對抗AMR問題,應由全民、各界參與努力」,民眾在抗生素使用,應熟記「四不一要」觀念,包括,不要主動要求使用抗生素;不要隨便買抗生素來吃;不要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表示近年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逐漸攀升,甚至新冠疫情期間亦有研究發現比例大幅增加3倍。(主辦單位提供)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