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焦點

青年低薪高流動陷就職困難 學者:多元生涯規劃

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教授李健鴻指出,非典型就業市場中,青年就占了30%以上,且不只半工半讀的學生,畢業生從事非典型就業的情況也增多。圖為示意圖。(Getty Images)

【大紀元2021年10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欣台灣台北報導)次世代青年人被視為低薪、窮忙、青貧族,究竟青年該如何擺脫劣質勞動條件?經民連1日舉辦「臺灣青年勞動市場問題」講座,邀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教授李健鴻,談論當前臺灣青年勞動市場,該如何去破除低薪、失業、非典型就業等弊病。

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教授李健鴻1日在線上講座表示,青年生涯不再是傳統「讀書、就業、結婚、生子、退休」標準化模式,已出現「YO-YO」現象,「YO-YO」族泛指延畢、出國遊學打工、再升學、「靠爸族(不需進入就業市場)」、「尼特族」(不安排就學、不就業、不進修,有能力進入職場但沒有尋職行為)等「多樣生涯規劃」。

非典型就業青年重複失業風險

李健鴻指出,80年代起,後工業社會就業市場轉以服務業為大宗,相對比較低薪、非典型就業(打工、派遣、臨時工)多,服務業的青年工作者占75%以上,青年初次就業最低薪前五名都是服務業,薪水介於2萬5千元~2萬7千元之間,例如美容、美髮,超商、保全、住宿餐飲、清潔等。

再者,職場勞動保障不完善的非典型就業主力多為青年人。近期「零工經濟、平台經濟」崛起,如手機平臺接單外送,也屬非典型就業,但各國已開始質疑並訴訟,認定平台接單是僱傭關係,而非承攬關係,必受勞工法保護。李健鴻提到,非典總就業市場青年就占了30%以上,不只唸書打工,「畢業生」非典就業出現暴增,從2011年9萬人、占畢業求職比37%,到了2018年增為16萬人、占比64%。青年為何總是找打工、特約工作?原因包括找不到正職,或職業特性使然,因此掉進「職涯片段化」不穩定就業困境。

李健鴻建議,畢業第一份工作不要找「非典型」工作,未來應徵雇主恐會貼「能力差、穩定性差」等標籤;其次「YO-YO」族,打工度假前要思考好對後來職場有無幫助?不然「出去打工度假3年,回來工作難找,而你的同儕已經升小主管了」。

「青年薪資打折」現象 主流觀點給青年貼標籤

李健鴻說,國際調查青年均薪較成年人差距56%,稱為「青年薪資打折」,臺灣情況好一點,青年薪水約為成年人薪水的65%。主流觀念認為,青年高失業、低薪、非典就業,歸咎於「學歷貶值、能力不足、啃老、草莓族」,雇主重視「良好工作態度、穩定抗壓性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條件限制青年就業。但李健鴻認為,這說法太偏頗,忽略結構性因素。

他認為,低薪並非供需失衡,而是學不到技能(職訓機會少,技能無法提升,生產上不去,雇主就不願加薪),再者薪資結構部分,蔡政府任內勞動薪資有望連6漲,為何還在喊低薪?李健鴻分析,以計時工作來說,時薪雖然增加,但工時變短,所以薪資還是變少,以及就業保護不足、非典就業普遍,都是青年低薪原因。

針對各類青年失業風險,李健鴻說,結構性問題、社會刻板印象等,造成青年無法穩定就業,陷入重複進出就業市場困境,雇主與外界貼標籤更增加困難,對於青年職業轉銜障礙,政府需擬定不同就業政策來加以協助。

「今年預計整體薪資水準正成長」

據統計,2012年青年初薪2萬3‚894元(新台幣),2019年漲為2萬6‚698元,薪資上漲,趕不上物價上漲。對此,李健鴻也有同感,尤其可支配所得越來越少。李健鴻從產業結構調整脈絡說明,1980年代起是薪資成長「黃金十年」每年動輒調薪5%~10%,此後進入30年停滯期,原因是去工業化,青年主要從事低薪服務業居多。

不過,2018年開始,美中貿易戰,臺商回流,外資加碼臺灣,臺灣又開始進入「再工業化」,2018、2019連續兩年國內實質薪資小漲1%,主要是工業領域薪水升,服務業薪水還是低檔。

李健鴻說,此刻是「臺灣勞動市場新轉型階段」,工業就業會開始增加,青年平均薪水會上升,包括高科技、金融、製造業,以及高端服務業也是薪資看漲。

但勞力密集型、青年就業最多的「批發零售、運輸倉儲、餐飲、旅宿」仍在低薪的籃子裡。他的隱臺詞是,「年輕人以後要找工作,不要去上述那幾類低薪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