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焦點

海域開發優先? 環團:即刻做海洋生態基礎調查

環團指出,離岸風電或近岸港灣開發,一味強調海洋大規模經濟開發而忽略生態保育。圖為離岸風電機組資料照。(中央社)

【大紀元2021年10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環團及學者27日指出,離岸風電或近岸港灣開發,一味強調海洋大規模經濟開發而忽略生態保育,質疑向海洋致敬政策就是海域開發,呼籲政府即刻做海洋生態基礎調查、建制公開資料庫;訂定以海洋生態爲基礎的用海原則;強化海委會職能,盡快通過《海域管理法》、《海洋保育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

對於海域生態治理及調查,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郭鴻儀在記者會上指出,海洋委員會於2020年提出海洋生態環境基礎調查建置資料庫計畫遭國發會退回,預計2023年才會重新提出4年期相關計畫,到時台灣海域已遍布離岸風機及海港開發,瀕危的指標性物種如台灣白海豚恐怕早已滅絕,生態環境調查為時已晚。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副教授楊瑋誠說,過去幾年離岸風機開發,業者針對環評做過大規模環境調查,但他們並沒義務提供調查資料。環保署亡羊補牢,公告2020年10月之後送環評調查報告都要提供原始資料。他建議政府與業者溝通,讓2020年10月以前的資料能共享、彙整與分析,並保證資料不會在業者之間互相流通。對於願意合作的外國或本國廠商提供公開表揚的機會,因為他們是注重生態環保的廠商。目前已接洽到少數企業願意提供歷史環評資料,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企業加入。

楊瑋誠也提到,政府應盡速公告海洋生態監測指引,所有的海洋監測都用共同格式、一樣的項目、一樣的方法來做調查,在未來第三階段離岸風場環評時,期待可以看到非常一致的環境調查結果,可讓未來資料庫的數據品質與可信度提升。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說,海洋野生動物重要科學資訊包括,物種多樣性、關鍵物種的數量與分布,但會依季節或環境而產生變動,能夠正確掌握這些族群的變動現象或趨勢,科學性的長期監測不可或缺。但台灣大多數調查,都希望在短時間內了解當地物種狀況,通常只在小範圍進行非持續性調查或普查。

他建議,現階段應發展具科學根據的長期監測方法,未來任何開發案所進行的調查,應該符合長期監測要求。而國家資料蒐集也應超越單一個人、單一公司尺度,包括發展台灣周邊沿海環境監測、物種監測,或特定物種如白海豚,用國家的力量有系統長期監測,來確保它的延續與生存。此外,小尺度個案開發調查資料,應該回饋到國家資料庫,以便做共同分析、擬訂國家政策。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指出,從預算分配觀察,國發會「向海致敬-海域潔淨與開放總體計畫」總預算高達26億3000多萬,國家海洋研究院2021年的海洋調查業務預算卻僅有1億元左右,比2020年少1000多萬。國海院整體預算也才2億3000萬,比同層級的經濟部能源局2020年預算近5億,大概相差一倍之多。她質疑,如果吝於花費在海洋生態環境基礎調查,連海洋的樣貌都不清楚,又該如何談「以生態保育為前提」的用海原則。

責任編輯:呂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