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商逃出中國 投資額剩十年前一半

圖為台商工廠示意圖。(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人氣: 83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1年10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旻洲台灣台北報導)中國經濟局勢近半年出現劇烈動盪,多個產業接連遭到整肅,還面臨房地產泡沫、大規模限電、「共同富裕」等問題。學者表示,台灣對中國投資的比率,近十年已從61.2%降到33.3%,「幾乎跑掉了一半」,顯示台商資金正在大舉逃出中國,目前資金還留在中國的,可能會面臨被殺雞取卵的風險。

民團「經濟民主連合」近日舉辦「台商西進30年,共同富裕還是撤退終局?​」線上論壇,邀請專家探討台商西進中國的利弊得失,以及當前在中國投資的收益與風險。​

台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表示,近年台灣青年低薪、買不起房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根據他的研究顯示,1998年起台灣資金開始大幅進入中國,大量資本外移的結果,導致台灣本地工廠關閉、勞工失業、青年世代薪資停滯,兩者幾乎呈現線性相關,從數據結果來看,兩岸經貿往來擴大,可說是造成台灣青年低薪與貧窮人口增加的元凶。

聽新聞: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兩岸投資數據可分為三個分期

林宗弘說,兩岸投資數據可分為三個分期,首先是1992年到2007年間的「鍍金時代」,台灣對中國的「直接對外投資(FDI)」不斷上漲,2002年後佔台灣外流資本的六成以上。

第二個時期,則是2008年金融海嘯到2014年太陽花運動之間的「巨浪時代」;而從2015年開始,台資整體呈現明顯外移、衰退的「退潮時代」。

他表示,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是明顯的分水嶺,台灣對中國投資的比率,2012年至今已從61.2%降到33.33%,「幾乎跑掉了一半」,相當於回到2000年的「戒急用忍」時期,部分資金是往新南向國家,還有大筆金額投資美國,顯示台商資金正在大舉逃出中國。

林宗弘表示,不只是台商資金,目前全球資金的大趨勢也是在撤出中國,但中共公布的FDI卻有很大的造假疑慮,甚至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近日也被爆料說,過去她在擔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執行長期間,為討好北京,施壓工作人員提高中國在〈經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

中國的外資比率被嚴重高估

林宗弘說,當前中國的FDI被嚴重高估,因為香港的資金也被納入中國的FDI中,平均占比高達75%到80%,但真相卻是中國資金跑到香港,再繞道回中國後,就可搖身變成外資,享有減稅優惠,形成體內循環。若把香港資金扣除,當前中國的外資其實是淨外流。

談到台商在中國處境的轉變,林宗弘表示,過去台商到中國能獲得租稅減稅、土地減免、便宜勞工等優惠,但從2007年開始,中國進入產業升級時期,很多台商被趕到了中西部等內陸地區,台商稅收優惠被取消,甚至連社保金、五險一金都要交齊,內需市場競爭慘烈,所以連參與中國內需的產業也在撤退。

不僅如此,台商還面臨被紅色供應鏈取代的危機。林宗弘以「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為例,2007年時,台商仍有356家,2017年為124家,去年只剩108家,「基本上已經是被中國的紅色供應鏈擠出市場」。

根留台灣企業 毛利率比在中台商高

他將台商在中國資產總額分成:零資產、低於20%與高於20%,並將這三類進行分析後發現,在中國零資產的台商,1995年到2011年間,平均毛利率只有3.3%,2012年後提高到5.7%;而低於20%的企業,則從7.4%上升到11.2%;高於20%的企業,卻從5.5%下降到4.9%。

林宗弘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屬在中國資產總額低於20%的企業,雖然策略是全球布局,但資本、員工數有八成以上留在台灣,即便工資較高,但毛利率一直維持在三成以上,2019年也仍有31.9%;反觀高於20%的鴻海,雖然擁有超過90萬名的中國員工,但2019年時毛利率只剩2.2%,「根留台灣的企業,毛利率明顯是高於(留在)中國企業的」。

他表示,習近平上台後,過去10年台灣與中國企業的獲利已出現逆轉,再加上中國大規模限電、房地產泡沫化、要求「共同富裕」等問題,台商的獲利馬上就變成負數,「未來這些大型代工廠商,若要跟中共共同富裕是撐不住的」。

台商處境是在中台人警訊

「台商處境是對所有在中國大陸台灣人的警訊。」林宗弘提醒,須認清在中國經商的風險,雖然投資的總數在下降,還有一部分出不來的台商也在降低投資金額,但無法快速撤出,因為錢已經綁在中國,還可能面臨被殺雞取卵的風險。

不過他也強調,台商雖然在撤退,但不代表會全部撤出,若維持在10%到20%之間則屬於正常情況,即便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與德國處於對立關係,雙方仍有貿易往來,所以不太可能降到0%,應該要在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取得平衡點。◇

責任編輯:鄭樺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