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10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侯駿霖台灣台北報導)通貨膨脹議題近期已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重點。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13日指出,台灣長期處於低通膨,但全球通膨已然有上揚的態勢,原先各國央行祭出貨幣政策為「通膨預期」定錨,如今穩定通膨的結構發生鬆動,央行不應輕易解讀為短暫性現象,若引發高通膨預期,台灣以往的寬鬆貨幣政策,恐將造成更大的危機。
劉大中先生教育文化紀念基金會、台灣經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13日共同舉辦「疫後大通膨時代即將來臨?」研討會,並邀請陳南光進行「消失的通膨何時再現?」主題演講。
陳南光指出,過去維持全球性通膨及通膨預期穩定的因素,可能已有質變的跡象,美國聯準會(Fed)及台灣央行均強調,長期通膨預期的定錨相當穩定,但民眾通膨預期不僅會改變消費行為,甚至具有自我實現的特質。
陳南光分析,除了過去全球性通膨與通膨預期穩定外,國內長期也一直維持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上房租設算因租屋市場地下化、房東未確實申報租金收入等,使台灣長期處於低通膨的狀態;一旦民眾的長期通膨定錨開始鬆動,就會引發高通膨預期,透過各種管道帶動實際通膨走升。
根據調查超過9萬個美國家庭的一份資料顯示,生活雜貨的價格波動即是影響消費者通膨預期形成的主要推手,其次才是媒體與官方統計數字。
陳南光提醒,若生活雜貨是形成通膨預期的主要來源,資料識別就需加注意。他認為,央行目前對於通膨預期的形成、觸發機制的轉變等瞭解仍然有限。
「央行不應輕易將通膨定錨可能流失的跡象,視為短暫性的干擾。」陳南光指出,央行應釐清台灣民眾如何形成通膨預期,並密切關注通膨預期的變化。
此外,陳南光也點出,未來擔憂央行該如何面對通膨預期上升的問題,目前由於央行涉入金融市場運作已深,以及累積龐大的政府與民間負債,央行政策的回應顯得躊躇不前。
劉大中先生教育文化紀念基金會董事長、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聯接受訪時表示,央行蟲貼現利率及市場利率脫節,造成市場上游資過多,使貨幣政策無法發揮功效。他指出,台灣若預期未來通膨將會走升,「央行緊縮可能現在就得分批的做,不然動作就太慢了」。
責任編輯:呂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