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解讀社媒審查的真實目的
【大紀元2021年01月26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Patrick M. Wood撰文/原泉編譯)言論自由正受到科技巨頭社交媒體平台的猛烈攻擊。僅憑這一點,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對保守派的攻擊。因此,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是科技巨頭被視為左翼分子﹐與民主黨人勾結在一起,雙方狼狽為奸,以獲得政治優勢。
我認為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掩蓋了審查問題的真正本質。
科技巨頭的審查制度不僅僅是美國的問題。在世界各地,記者、(電視或電台的)節目主持人和敢於發聲的公民都在(科技巨頭)以同樣的努力下「消失」了。因此,美國人從保守派對自由派、左翼對右翼、共和黨對民主黨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顯然是錯誤的。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待言論自由的審查制度,可以提供一種不同的、更準確的視角來看待正在發生的事情。此外,把被審查的個人放在一邊,審視被審查的問題更能揭示真相。
那麼,什麼樣的問題被審查呢?
第一,對新冠的批評。
世界各地的許多專家、科學家和醫學專家都批評中國是新冠病毒(中共病毒)的源頭,並建議對感染新冠的人採取不同的、更傳統的治療方法。儘管主張反對封鎖的《大巴靈頓宣言》(Great Barrington Declaration)已經吸引了727,140名公民、13,290名醫學和公共衛生科學家、40,199名醫務人員的簽名,但任何敢於發表反對科技巨頭觀點的人都會立即受到審查。
第二,對疫苗的批評。
任何對疫苗陰暗面的言論或文章,預計都會立即受到審查。例如,約瑟夫‧麥可拉(Joseph Mercola)博士的網站,由於撰寫了關於替代藥物和疫苗的負面影響的文章,損失了谷歌搜索引擎99%的流量。
小羅伯特‧F‧肯尼迪(Robert F.Kennedy,Jr.)是「兒童健康防衛組織」的創始人和負責人,於2020年起訴臉書(Facebook)審查有關疫苗的替代信息。
事實上,任何批評疫苗問題的人都註定要受到嚴格審查。
第三,批評全球化。
公民、記者和節目主持人如果討論全球化的問題,如世界經濟論壇的「大重置」或聯合國,可能會遭到審查。他們很快就被貼上「陰謀論者」的標簽,即使是直接引用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和博客上的文字。
第四,民粹主義。
2016年將唐納德‧川普(特朗普)送上總統寶座的大規模政治運動經常受到各種形式的審查。民粹主義還經常被攻擊為極端主義分子,煽動仇恨,威脅國家安全。
第五,全球暖化。
《巴黎氣候協定》和全球變暖的批評者經常受到嚴厲的審查,儘管大量物理學家、大氣科學家和氣候專家撰文稱,人類對全球變暖沒有責任,也不是「危機」。此外,許多學術丑聞因使用錯誤和被操縱的氣候數據而被曝光。
第六,(拜登總統的兒子)亨特‧拜登(Hunter Biden)與烏克蘭和中國的交易。
在2020年,整個事件被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掩蓋和審查。那些試圖揭露真相的人被排斥和騷擾而不得不保持沉默。
列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媒體審查是關於某些與全球主義有關的問題,而不一定涉及政治派別。雖然上述大多數問題確實是由保守派和自由主義者提出的,但並非完全如此。
重申一下,科技巨頭的審查算法是針對特定的問題,而不是針對特定的個人。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些問題總體上代表著什麼呢?簡言之,全球化。
所有與全球化緊密相連的公司都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來保護和促進他們自己的全球主義議程。這包括幾乎所有的大型科技公司,但也包括銀行、航空公司、大型商店、保險公司、支付處理公司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等一系列全球企業。
相反,他們會審查和壓制任何反對其全球主義議程的人。
新冠病毒的控制報導是一個全球現象。全民疫苗、民粹主義和全球變暖也是如此。亨特‧拜登丑聞可能暴露了全球化世界潛在的大規模腐敗,因此被視為即使不能徹底消聲,也值得掩蓋。
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麼審查制度就不僅僅是對(大部分)保守派的迫害,而是對全球主義議程的直接推動,這必然會對美國造成破壞。
這不是左派對右派,保守派對自由派,民主黨對共和黨的問題。相反,它是反美的,就這麼回事。這就是對國家安全的真正威脅。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帕特里克‧伍德(Patrick M. Wood)是「公民言論自由」(Citizens for Free Speech)組織的創始人和主管,該組織是一個致力於保護和捍衛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全國性非營利組織。
帕特里克還是《技術官僚主義新聞與趨勢》(Technocracy News&Trends)的編輯,該雜志致力於對技術統治和全球化進行批判性分析。他曾著有《技術官僚主義崛起:全球轉型的特洛伊木馬》(Technocracy Rising: The Trojan Horse of Global Transformation)和《技術官僚主義:通往世界秩序的艱難之路》(Technocracy: The Hard Road to World Order)等4本書。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責任編輯:高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