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1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2020年,大陸信用債違約出現變化,民企違約下降,國企違約上升,顯示大陸經濟下滑對國企及中共地方當局打擊巨大。
據大陸第一財經1月21日報導,2020年廣義民企的違約率為2.38%,較2019年下降1.88個百分點,而中央國有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的違約率分別為0.44%,0.23%,較2019年分別上升0.22、0.04個百分點。
據企業預警通統計,2020年度共有158隻信用債違約,涉及51家發債人,累計違約金額超1388.1億元人民幣。其中,國企包括10家地方國企、6家其它國企。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分析師梅佳表示:「2020年一至四季度違約率分別為0.13%、0.16%、0.13%和0.24%,受永煤等超預期負面事件影響,四季度違約率顯著走高。」而且,2020年以來出現兩點新增變化,償債能力方面,瘟疫衝擊帶來的行業下行和企業經營承壓;償債意願方面,市場擔憂部分違約企業存在逃廢債嫌疑。
造成大陸企業,尤其是國企違約的原因,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一方面全球貿易投資擴張持續放緩;另外,瘟疫導致全球實體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需求放緩,產業鏈供應鏈中斷或受阻滯,導致大陸中上游企業經營狀況持續低迷;「從企業自身看,我國部分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結構存在失衡,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甚至不排除部分國有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夠規範等問題。」周茂華說。
評論人士文小剛則認為,大陸國企之前有地方當局站台,債務到期無法償還,地方當局會出手幫忙解決,但是瘟疫打亂了大陸經濟全局,企業關門,稅收下滑,收費也在減少,而地方當局的開銷不減,地方當局沒錢了,就無法幫助企業到期該債務的償還;另外,這些國企本來經濟效益就差,又趕上瘟疫,利潤下滑會更大,即使還有能力還錢,也藉口瘟疫使效益下滑不還了。大陸大企業相繼違約顯示大陸企業經營困難,經濟不佳,並不像中共官方宣稱的那樣經濟持續復甦。
一位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江蘇分行行長也表示,永煤等事件超出行業預期,尤其是這麼大體量的國企,市場開始對發行人的償還意願出現擔心,上述事件可能是逃廢債或者發行人的公司內部管理出現了問題。
去年10月份開始,永成煤電、華晨汽車等國企違約,隨後紫光集團、鴻達集團、如意集團等也相繼違約。而市場對永成煤電、華晨汽車等國企無預警違約感到驚訝,認為永成煤電剛剛發行了10億元的債券不久就違約,而華晨集團在違約之前轉移了旗下的資產,所以,市場懷疑這些國企是在逃廢債。
對於今年大陸債市走向,梅佳認為:「預計2021年信用環境邊際收緊,債券償還壓力加大。通過估算,預計2021年信用債總待償規模(含超短融)為90369.71億元,較2020年上升6.96%。若剔除年內發行併到期的超短融,僅對比2019~2021年包含到期和本金提前兌付在內的待償還情況,可以發現2021年待償還信用債規模同比上行23.01%,國企債尤其是低評級國企債的待償還量同比提升,在信用風險向地方國有企業遷移的背景下,這部分主體在2021年的違約率可能進一步上升。」
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認為,今年的日子不一定好過。在復甦不太穩固的條件下,經濟增長潛力有限,內生動力不強。加上大量債務到期,尤其是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化解債務風險,一方面要「三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兩頭受壓。諸多因素會壓縮財政政策空間,最怕當局政策不可預期,出現斷崖式變化。#
責任編輯:李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