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元曲大家】系列:梨園領袖 雜劇班頭關漢卿(二)

【元曲大家】關漢卿如何「戲說」三國?

作者:蘭音
圖為關羽像(左)和清 張廷彥繪 《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局部。(公有領域/ 大紀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6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三國風雲,百年紛爭,是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它可入詩,吟唱那「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慷慨悲歌;它可入詞,彈奏那「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曠達情懷。它既是明辨博雅的《三國志》,躋身中華二十四正史;它也是盪氣迴腸的《三國演義》,成就明清小說的傳世奇書。

在元代,三國歷史及各位英雄事蹟,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了。雜劇第一人關漢卿,自然不會錯過這個熱門題材。他以純熟精湛的編劇功底和飽含深情的念白唱段,完成了英雄豪情三千丈的歷史劇《單刀會》。

這部劇以武藝高強、重情重義的關羽為主角,講述了東吳、蜀漢就荊州歸屬問題引發的一場驚心動魄的風波。東吳謀士魯肅,奉命向劉備索要荊州,假意宴請守將關羽,實則布下重重機關。關羽則單槍匹馬赴約,和魯肅據理力爭,成功回絕東吳,最終全身而退。

關漢卿以純熟精湛的編劇功底,和飽含深情的念白唱段,完成了英雄豪情三千丈的歷史劇《單刀會》。圖為《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右)和隨侍周倉。(公有領域)

「借荊州」在歷史上確有其事,還衍生出一個家喻戶曉的俗諺:「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不僅讓劉備英明仁義的形象大打折扣,也使得關羽守荊州的舉動缺少許多正義感。 因而在欣賞這部劇作之前,應先釐清這部分歷史,荊州究竟應該屬於誰?

三國格局是在東漢末年的大背景下誕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荊州自然是屬於漢朝皇帝的。但由於漢末國力傾頹,朝廷無力掌控地方,荊州的實際統治者乃是荊州牧劉表。後來曹操揮軍南下,繼任的荊州牧劉琮舉州投降,荊州歸於曹操。然而經過赤壁之戰,曹操大敗,沒能真正掌控荊州。

經過魏蜀吳三家的激烈角逐,荊州七郡也出現了「小三國」形勢,曹操占據北方南陽郡和江夏北部,孫權占領南郡重鎮及江夏南部,劉備則得到南部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坐擁半個荊州。這時,魯肅主張把對東吳沒什麼用的南郡「借」給劉備,緩解東吳直接對抗曹操的軍事壓力。等到劉備攻取益州之後,史書記載,原本只借了一個郡的東吳,開始向劉備「討債」,有的說討要南方三郡,有的說討要整個荊州。

這樣看來,荊州的歸屬只是兩國之間外交和軍事策略的博弈,不存在誰耍賴、誰失信的問題。而劉備作為漢室後裔,更適合統御荊州。那麼,關漢卿為關羽虛構的這場單刀會,也就順理成章了。

烘雲托月,未見其人先造其勢

這部劇作,可能不適合急性子的人拜讀。《單刀會》大概是關漢卿寫得最「漫不經心」的作品。一般的雜劇,注重設置緊張激烈的衝突和曲折多變的情節,在持續的動態中刻畫人物形象;本劇則偏向抒情和寫意,四折中有大半的篇幅都在烘托、鋪墊,從側面展現人物性格。

第一、二折,主要講的是魯肅設宴索荊州的準備工作。期間男主角關羽遲遲不露面,故事主線也幾乎沒有進展。這是關漢卿以烘雲托月之法,在主角出場前預施筆墨,為其立傳造像,營造強勁浩大的聲勢。

魯肅首先登場,一副老謀深算的模樣。他首先交代了約關羽的真實目的,定下三項妙計:先禮後兵,拘收戰船,暗藏伏兵。他先找喬公商討國是。喬公一聽是索荊州之議,斬釘截鐵地說道:「這荊州斷然不可取!」

接著,喬公列舉關羽一系列赫赫戰功,讚揚他衝鋒陷陣、如入無人之境的非凡武功:「他誅文醜逞粗躁,刺顏良顯英豪。他去那百萬軍中,他將那首級輕梟。

同時,他極力渲染關羽威武雄偉的外貌和豪邁雍容的風度:「[金盞兒] 他上陣處赤力力三綹美髯飄,雄赳赳一丈虎軀搖,恰便似六了神簇捧定一個活神道。那敵軍若是見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云〕你若和他廝殺呵。〔唱〕你則索多披上幾副甲,剩穿上幾層袍。便有百萬軍,擋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風騎;你便有千員將,閃不過明明偃月三停刀。

明代繪畫,描繪關羽抓住龐德。(公有領域)

關羽美髯虎軀,手握青龍偃月刀,腳跨赤兔千里馬,既俊美又威風,更有萬夫不當之勇。這段唱詞,用生動傳神的筆觸勾勒關羽形象,讀來形神兼備,虎虎有生氣,雖未見其人,卻彷彿正在眼前。喬公的意思很明確,關羽是人中豪傑、猛將,想從他手中拿回荊州絕對是癡心妄想。

喬公又以曹操收降關羽失敗舉例,「曹操有千般計較,則落的一場談笑。」曹操為人機警多智,卻也拿忠肝義膽的關羽沒辦法;魯肅一個小小謀士,怎敢打關羽的主意?

魯肅聽罷不以為然,又拜會司馬徽,邀請他一同宴請關羽。司馬徽的反應更誇張,一聽關羽大名立即變了臉色:「若有關公,貧道風疾舉發,去不的!去不的!」他又提出,見了關羽,必須躬身問候、膝行勸酒、席間談話都不能忤逆他的心意。他最後強調:「這一樁兒最要緊也!〔唱〕他醉了呵你索與我便走。

若說第一折是嚴肅劇,這第二折就是滑稽劇。司馬徽一連串擔驚受怕的言行,從另一個角度再次強化關羽高大威嚴的形象。司馬徽更囑咐魯肅千萬不要提索荊州之事,否則一旦激怒關羽,他兩人「都落不得完全屍首」。這讓魯肅哭笑不得,也教人忍俊不禁:不提索取荊州,又何必大擺宴席?

千呼萬喚,詩筆寫盡英雄豪情

第三折裡,主角關羽才千呼萬喚始出來。由於有了前兩折的蓄勢,關羽一登場便光彩照人,滿身是戲。他緬懷楚漢相爭的往事,陳述天下三分的現實,並回顧自己追隨劉備打天下的經歷,把個人身世置於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表達了對漢朝興衰的感慨,以及為國建功、守護先人功業的豪情壯志。

不過,作者仍然沒有安排赴宴的核心情節,而是展開一幕「訓子」戲,繼續烘托關羽氣宇軒昂、沉靜從容的大將風采。首先是長子關平頻頻勸阻,筵無好會,魯肅多計謀又兵多將廣,請求關羽不要隻身犯險。關羽卻無所畏懼,明知那是「殺人的戰場」,但為了蜀漢基業毅然決定單刀赴會。同時,他對這場宴會,既有十足信心,更有萬全之策:

[上小樓] 你道他『兵多將廣,人強馬壯』;大丈夫敢勇當先,一人拚命,萬夫難當。〔平云〕許來大江面,俺接應的人,可怎生接應?〔正末唱〕你道是隔著江,起戰場,急難親傍;我著那廝鞠躬、鞠躬送我到船上。

[幺篇] 你道是先下手強,後下手殃。我一隻手揪住寶帶,臂展猿揉,劍掣秋霜。〔平云〕父親,則怕他那裡有埋伏。〔正末唱〕他那裡暗暗的藏,我須索緊緊的防。都是些狐朋狗黨!〔云〕單刀會不去呵,〔唱〕小可如千里獨行,五關斬將。

兩個唱段,唱出了關羽的膽識、智謀,盡現英雄氣概。人未出發卻已成竹在胸,隔江相望早已穩操勝券。他更自述當年過五關斬六將的獨行豪舉,為自己壯行,難道魯肅的宴會還能比千里走單騎更凶險嗎?這一句話,便顯露出關羽睥睨東吳、志在必得的雄豪氣魄。

關羽由此生出讚嘆,這江水好比流不盡的英雄血!圖為「赤壁之戰」插圖,出自明萬曆辛卯(十九年)書林周曰校刊本《三國志》。(公有領域)

經過三次鋪墊,終於到了本劇最關鍵、最精彩的大戲:赴宴現場。第四折開場,只見關羽在江心臨風傲立,橫刀吟唱:

[雙調] [新水令] 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別,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駐馬聽] 水湧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帶云〕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滔滔江水,激起了關羽萬丈豪情,開篇便是大氣派。作者再次不吝筆墨,展現英雄豐富而深沉的內心世界。虎狼穴一般的單刀會,不過是關羽眼中的村社賽會,如同兒戲一般。此時的他壯懷激烈,不禁想起赤壁之戰的輝煌戰績。火燒戰船的壯觀場面已不復見,但那澎湃奔流的江水,仍然映照著將士們捨生忘死的熱血豪情。關羽由此生出讚歎,這江水好比流不盡的英雄血!

這兩支曲子撫今追昔,慷慨蒼勁,兼具詩之意境和詞之豪情,又不失曲之本色,堪稱劇中畫龍點睛之筆。它們從蘇東坡的名作《念奴嬌》化來,將人物性格、戲劇情節完美融合在環境描寫中,充分表達了關羽作為蓋世英雄的氣概和情懷。

反客為主,智勇無敵保全漢節

抒情過後,關羽棄舟登陸,和魯肅正式會面,緊張的單刀會正式拉開帷幕。魯肅實施第一條計謀,與關羽把盞攀談,更將他恭維一番,轉而說他仁義禮智俱足,只可惜少了個「信」字。關羽立即不客氣地回應:我怎生失信?魯肅揣測他的脾氣,小心翼翼應對,推說是劉備失信,借了荊州不還,從而委婉提出暫取荊州。

關羽直接戳破他的謊言:你是為了索要荊州,才設的筵席吧?嚇得魯肅不敢正面承認,繼續拖泥帶水,說關羽傲物輕信,占據荊州不還,可不是「人無信不立」嗎?熱血英雄關羽哪有耐心聽他兜圈子,先是以誅殺名將的寶劍威懾,繼而義正詞嚴論述荊州歸蜀漢乃是眾望所歸:

[沉醉東風] 想著俺漢高皇圖王霸業,漢光武秉正除邪,漢王允將董卓誅,漢皇叔把溫侯滅,俺哥哥合情受漢家基業。則你這東吳國的孫權,和俺劉家卻是甚枝葉?請你個不克己先生自說!

他以匡扶漢室的大義,針對借而不還的小信,境界高下立見。關羽一一列舉大漢四百年基業,氣勢磅礴,不容駁斥,頗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風度,原本理直氣壯的魯肅立刻啞口無言。

《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結為義兄弟,稱為「桃園三結義」。(公有領域)

原本魯肅設下伏兵,欲用武力逼迫關羽屈服,誰知關羽赴宴後,完全反客為主,以「劍戒」之威,反而讓魯肅命懸一線,稍不留神就會喪命。只聽關羽凜然高唱:「[雁兒落] 則為你三寸不爛舌,惱犯我三尺無情鐵。這劍饑餐上將頭,渴飲仇人血。」面對關羽的神兵利器,魯肅一路膽戰心驚,更不敢輕易下手。

千鈞一髮之際,關羽直接質問可有埋伏,若有埋伏就無情揮劍斬之。魯肅更是嚇得魂不附體,事先定下的計策早就忘到九霄雲外,連聲否認。關羽見時機成熟,藉口酒醉拉著魯肅作為人質,唱道:「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別。」最後,關羽登船飄然遠去,帶著「百忙裡稱不了老兄心,急切裡倒不了俺漢家節」的躊躇滿志結束全劇。

《單刀會》用詩歌一般優美的語言,虛構了一段三國時代的外交宴會,其扣人心弦的程度和藝術感染力可與司馬遷筆下的鴻門宴媲美。這部戲有別於一般雜劇,大膽地採用延宕、烘托之法,讓主角和主線劇情遲遲不出現,卻將戲劇的衝突和角色的情緒積蓄到最高點,在戲劇最後一刻迸發出最動人的力量。這樣的編劇構思和表現人物的方式,非戲劇天才不能為之!

點閱【元曲大家】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元代偉大的雜劇作家關漢卿,號已齋,大都人(一說河北省祁州伍仁村人),大約生於元太宗年間(1229—1241年),卒於大德年間(1297一1307年)。據鐘嗣成《錄鬼簿》記載,他曾任太醫院尹,可能是醫生。邾經在為夏庭芝《青樓集》作的序中,認為他是金朝遺民,在元朝是不允許走仕途之路的。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為一時之冠。”他擅長歌舞,精通音律,能吟詩,會琴簫。這些便於熟悉舞臺,接觸演員,瞭解觀眾的活動,為他從事雜劇創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實踐經驗。
  •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元代戲曲奠基人。然關漢卿究系何方人氏,多年來一直眾說不一,主要有四:一為大都(今北京)說,見元鐘嗣成《錄鬼簿》:「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二為解州(山西解縣)說,見清邵平《元史類編》:「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種。」;三為燕人說,見元熊自得《析津志》;四為祁州(今安國市)說,見清乾隆《祁州舊志》:「關漢卿,時祁之伍仁村人也。……」比較而言,前三者皆語焉不詳,且惟此僅見,缺少佐證。而祁州說所言較詳,較具體,且當地又有大量關於關氏遺址、遺事的傳說佐證,多數關學研究者傾向此說。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背井離鄉的人,總不免生出天涯之嘆。這份濃郁的鄉愁如何排遣,是飲一杯濁酒,還是灑兩行熱淚?元朝的失意文人,卻飽蘸筆墨書寫一支小令,僅僅二十八字卻成為一篇千古絕唱。
  • 如果馬致遠僅以清麗典雅的散曲,就成為元曲第一人,恐怕不能令人信服。他在元曲的雜劇領域,同樣取得了顯著成就。據史料記載,馬致遠共創作雜劇十五種,傳世七種。這些戲曲,也有鮮明的馬氏風格,成為後人學習的範本、評讚的經典。
  • 關於馬致遠的評贊,最詩意的一段是:「萬花叢里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這是元末雜劇家賈仲明為他作的輓詞,馬致遠的兩大美稱——馬神仙、曲狀元都是出自這首詞,足見影響力之大。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