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誣陷寡婦兩世投胎為畜生 默念佛經重得人身

文/劉曉
邵享豫突然想起做人時曾在母親生病時為其祈福念誦過《金剛經》,便經常默念記住的經文。(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7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史籍中關於人和動物之間輪迴的記載並不少,比較多的是人與豬、牛之間的輪迴。自然,人投胎為豬牛免不了被宰殺的命運,而這都是其惡報所致。比較有名的是戰國時期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的秦國大將白起,其就多次轉生為豬。本文說一說晚清一位官員轉世為豬後又投胎為人的故事。

晚清有一位比較有名的官員,叫邵享豫,他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擔任過瀚林院庶吉士,負責編修、撰文、侍講,後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二品頂戴,獲賜紫禁城騎馬,又任光祿大夫等職。他在一次聊天時,曾親口將自己的轉世經歷告訴了手下的幕僚李經畲(shē),李經畲又告訴了徐沅。

徐沅是晚清及中華民國的官員。他在光緒年間中經濟特科進士,1911年任清朝天津海關監督,民國時仍任天津海關監督,兼任外交部直隸交涉員。其後,徐沅將邵享豫的故事轉述給了《洞靈小志》的作者郭則沄,因此被記錄下來。

據邵享豫自述,他前兩世時,是一名士子,善刀筆,曾為了利益去誣陷一名守寡的節婦。因為罪業深重,當年就暴死了。死後元神被帶到陰曹地府,接受審判。冥官查看生死簿,上邊寫著:當以中科舉而官至二品,但因為誣陷節婦,官運被盡數削去。看罷,冥官臉色頓變,高呼著冥吏將其押走,去畜生道投胎。

於是,邵享豫被押到了一個地方,有人要灌他一碗湯。他暗中揣測這可能是迷魂湯,喝了就會失去人的記憶,因此趁著冥吏不注意,偷偷地倒掉了。

轉瞬間,他變成了一隻小豬仔,躺臥在豬圈中。他心中惱恨,就不吃不喝而死。死後其元神又來到陰曹地府,冥官指責他妄圖逃避懲罰,再次判其轉生為豬。這次他不敢再逃避了,只能安安分分地做一頭豬。

冥官指責邵享豫妄圖逃避懲罰,再次判其轉生為豬。這次他不敢再逃避了,只能安安分分地做一頭豬。(Couleur/Pixabay)

因為在畜生道中投胎,無可懺解,邵享豫起初很是無奈。但他突然想起做人時曾在母親生病時為其祈福念誦過《金剛經》,便經常默念記住的經文。

兩年後的一天,有強盜要搶劫主人家,轉生為豬的邵享豫看到強盜要進來了,就在豬圈中四處狂奔,大聲叫喚,驚醒了主人家的僕人,強盜受驚便跑掉了。主人感念其護家有功,就沒有將其宰殺,而是讓其自然老死。

這一世結束後,邵享豫的元神再次來到了地府,冥官見他頭頂有一團金光,知道是他虔誠默念佛經的顯示,便上報主事。最後的判決是:可以再投胎為人,並還其前世官祿,遂投生在邵家。

投胎前,因為其曾在畜生道轉生過,因此冥吏需要將其豬皮剝掉才能換上人皮。在剝豬皮時,邵享豫痛徹心脾,當剝到胳膊時,因實在疼痛難忍,就掙脫出來,所以胳膊上就有一塊地方沒有剝乾淨,上邊還留存著豬毛。邵享豫還挽起袖子露出手臂給李經畲看,果不其然,有一小塊地方長著一叢毛髮,類似豬毛。李經畲驚嘆不已。

一念向佛,得脫苦海,人焉能不信神佛之存在?

清朝遇刺總督轉為豬身

另有民國文人汪仲虎記述,光緒戊寅年間,江蘇太倉雙鳳鎮有一家屠戶殺豬,發現豬的腹部上有「馬新貽」的字樣。馬新貽是晚清官員,歷任安徽建平知縣、合肥知縣、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等職。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回署衙時遭刺客張汶祥行刺,次日身亡,終年49歲。該事件就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或許刺殺背後有鮮為人知的內幕。

縣令一心想著升官,竟說謊是自己拿獲了強盜,具文向上司呈報,被破格升為安慶知府,六年後,又升職做了道台。(shutterstock)

報應不爽

明代馮夢龍在《喻世明言》中講了一個叫胡母迪的秀才,因被秦檜害死的岳飛鳴不平而怒責天道無存。在睡夢中他被帶到了地府,閻王告訴他:「天道報應,或在生前,或在死後;或福之而反禍,或禍之而反福。須合幽明古今而觀之,方知毫釐不爽。」而只根據當下判斷天道,是人不自量的表現。

其後,胡母迪被允許遊歷地獄和天界。在地獄中,他看到了秦檜夫婦、蔡京父子、賈似道等各朝各代殘害忠良的惡人在遭受雷擊、風吹、沸湯等酷刑。獄吏告訴他,這些人在地獄受刑三年後,還要轉生為牛、羊、狗、豬等,為人宰殺,剝皮食肉。如此往復已經五十多次了。而除非天地重復混沌,他們的刑罰才能得以解除,可見其罪業之大。此外,他還看到了梁冀、董卓、盧杞、李林甫等歷代將相也在受刑,因為他們陰險狡詐、欺君罔上、蠹國害民。他們受刑三年後,也要變為畜類。

可見,人作惡的後果不僅僅是在地獄接受懲罰,還要在生生世世轉生中遭受折磨。是以,老話說的積德行善、善惡有報不得不信啊!@*#

參考資料:

《洞靈小志》
《喻世明言》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