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自製立方衛星 科技部長:下週赴美升空
【大紀元2021年0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袁世鋼台灣台北報導)「太空」是台灣科技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在前2期的太空計劃推動下,已累積自主研發衛星系統零件的能力,並成功自主研發多衛星操控系統。科技部長吳政忠13日表示,今年將發射3枚台灣自主研發的立方衛星;並規劃投入40億元(台幣,下同),目標在2025年發射台灣首顆通訊衛星。
科技部於前(2019)年展開第三期太空計劃,原規劃每年至少發射1顆人造衛星,繼「福衛七號」率先於前年升空後,去(2020)年底原本要發射能觀測颱風路徑的氣象衛星「獵風者號」,卻因疫情影響太陽能電池交貨進度,預計延到2022年才能發射。
不過,吳政忠13日指出,科技部去年啟動的小型立方衛星計劃,已由所轄的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公開遴選3組國內研發團隊,自主研製出3枚立方衛星,其中「飛鼠」和「玉山」預計最早將於美東時間1月21日搭載於美國SpaceX獵鷹九號火箭(Falcon-9)升空,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發射立方衞星的行動;第三顆立方衛星「堅果」最快也有望於年中發射。
吳政忠說,立方衛星體積相對輕巧,計劃的目的是希望讓師生共同參與衛星研發過程,培育太空人才,不要期望一次就能成功,鼓勵學研界勇敢嘗試。他強調,台灣應要有容忍失敗的雅量,不要過於重視KPI(關鍵績效指標),科技部會適度放鬆管考制度,讓補助計劃能有失敗的機會。
此外,吳政忠提到,台灣過去的經驗多是研發遙測衛星與氣象衛星,但面對影響所有產業的5G網路時代來臨,B5G(Beyond 5G)低軌通訊衛星可覆蓋整個地球,讓通訊無死角,已成為世界發展趨勢。而實際上,台灣已具有成為世界低軌道通訊衛星及地面設備的零組件、模組、元件、次系統、系統的重要供應鏈優勢。
為此,政府將於2021年正式啟動低軌通訊衛星計劃,科技部與經濟部共同投入7億元經費,跨部會建置國內第一顆實驗型低軌衛星通訊技術開發系統,估計至2024年總共將投入40億元,目標在2025年能將第一顆通訊衛星發射升空。
吳政忠認為,地面接收器是更大的商機,因為目前接收器的體積很大,而台灣的專長就是「縮小」。
另外,作為國家太空中長期發展政策法源依據的「太空發展法」草案,下個會期將優先送入立院。
責任編輯:陳玟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