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中正師生入古坑梅山斷層帶 設百顆地震儀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動員全系師生,一一拜訪與徵求六十多位地主的同意,沿古坑、梅山一帶,拿起鋤頭、圓鍬小心翼翼剷開泥土,密集擺設了百顆地震感測器。(中正大學提供)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21年0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台灣嘉義報導)中正大學師生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地震觀測需要專業,中正地環系師生走入古坑梅山斷層帶設百顆地震儀追斷層蹤跡。

雲嘉南地區一直是地震好發區域,從歷史記錄已知曾發生多次災害性地震,如嘉義梅山、中埔、新化、白河、瑞里等地震。由於梅山斷層距離前次大地震已累積逾百年的能量,擔憂地震發生機率越來越高,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動員全系師生,首先沿古坑、梅山一帶,密集擺設了百顆地震感測器,每日不間斷監測這些關鍵地區的微小地震訊號長達3個月,藉此分析台灣西部麓山帶複雜的地殼活動及地層構造,評估孕育大地震發生的特性。

為了精準追蹤微小的地震訊號,中正大學地環系團隊著手進行「增加地震觀測網密度」的研究,自行採購64顆新型便攜式地震感測儀的同時,也向台灣地震科學研究中心申請借用100顆同類型地震儀。除了做為充電替換使用,首批100顆地震儀便先布設在中正大學鄰近的古坑、梅山一帶,每隔一公里就在地底埋入一顆地震儀,整齊排列成一個矩形區域。

中正大學地環系副教授温士忠說,居住人口超過336萬的雲嘉南地區是地震密集帶,有多條已知與未中正大學知的活動斷層,且梅山斷層就在中正大學旁邊,因此除了一般地震監測,建構更密集的地震觀測網相當重要。

而在野外佈站時,中正地環系老師帶著學生分頭進行,一一拜訪與徵求六十多位地主的同意。由於這些地震儀需要兩、三個星期回收充電,加上古坑、梅山一帶地形多變,有平原,也有山坡,中正地環系師生必須時常開車進入深山產業道路,拿起鋤頭、圓鍬小心翼翼剷開泥土逐一埋設與更換地震儀。

以往傳統地震儀體積較大、成本高,無法很密集的設置監測站,站與站的距離平均約十幾公里。温士忠表示,密度不夠如同相機像素太低,所得到的資訊成像就會模糊不清,地震定位也容易有偏差,誤差範圍多達5公里。新型地震儀不僅體積輕巧、成本低且方便攜帶,高靈敏度的特性也可偵測到微小的地下活動訊號,像是斷層帶的小破裂等。

「如果只放幾個偵測點,看到的東西就有限,偵測點越多就能看得更清楚,就像是我們做健康檢查的全身斷層掃描。」温士忠說,古坑、梅山一帶有梅山、九芎坑、古坑、觸口等斷層,要辨別地層構造相當困難。此次設置100顆地震儀的高密度地震網,將能幫助提升地層構造的辨識度,以及釐清這些斷層之間的關係。

目前中正大學地環系團隊的研究範圍除了古坑、梅山一帶,未來也將往南移至嘉義市、白河等地區,同樣以設置100顆地震儀的模式,密集監測地震活動。温士忠表示,因地震儀隨時隨地都在接收數據資料,所收集的資料更是以往研究數據的指數成長,後續將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進一步分析與判讀,未來也將不斷投入研究經費購置更多新式儀器進行密集監測。◇

責任編輯:李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