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彤:社會精英的社會責任(上)

——自我意識、物質財富與人類未來

人氣 186

【大紀元2021年01月11日訊】

1. 自我意識

人類的認知,一般認為是從對自我的認知開始的,如所謂自我意識的覺醒等。對這個問題哲學和心理學都感興趣。嬰兒餓了會哭,那麼他的自我應當就是自己飢餓的感覺,自己能夠吃到的食物是自己的食物,給自己餵奶的人是自己的母親等。

孩童只關注吃眼前糖果,他的自我就是一時的味覺。大人說吃糖多了會牙痛,則是認為他更長時間的健康是這個孩童的自我。隨著人們年紀漸長,對自我就有了更多不同的認識,終身都在覺醒著不同的自我意識。。

很多人終身覺醒的自我就是自己的物質身體,那麼自我的意義就是餓了想吃飯,冷了穿衣服,或謂之「人生一世,吃穿二字」。

如果認為自我是自己的家庭、父母、妻子、丈夫、兒女,那麼孝順父母長輩,照顧妻兒,努力工作賺錢養家就是這種自我認知的結果;

如果把自我擴展到朋友、兄弟,則有劉備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如果認為自我是自己表現出的行為,那麼就需要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等;

如果認為自我是自己的思想,則有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或譯作:我想,所以我是)。

缺乏智慧的人只關注眼前的利益,智者會說,眼光要長遠。「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則是說,經歷了整個人生過程的老人更能夠理解怎麼做才能實現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說自我是人一世的生命。

如果認為自我是自己身處的國家、民族,那麼就是憂國憂民之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個國家棟梁,民族英雄,清史上留個好名,讓萬人敬仰;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讀了五百多年的千字文,一下子就把蒙童的思維打倒了天地、宇宙之中,給這些孩童建立了一個極其廣闊的自我意識,這才有了中華歷代眾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之士。

到了晚年,很多人可能會問一些自我相關的問題,諸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漢語中表達自我用詞的變遷也反映了歷史中自我意識的變遷,反映了中華傳統中對自我、道德的看法。

近代以來,漢語中多用「我」來表示自我。漢字「我」是「手+戈」,徐鍇對《說文解字》的注釋有:「從戈者,取戈自持也。」可理解為人手持武器保護自己,這表現出了現在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相互競爭、爭鬥。當然,人們認為的「自我」含義不同,保護的對象就不同。

古代中國人多用「吾」來表示自我。「吾」音同「無」,沒有自我,應了佛家要修的「無」,自稱吾的時候,就是要成為無私、無我的大自在。

與自我有關的另一個漢字是「私」。私,小也,《方言》中有「自關而西, 秦晉之郊, 梁益之間,凡物小者謂之私。」私的本義與公相對,日語中,「私」就是我的意思,所以這個私可以認為是一種小我,把自我看得很小時,可稱自我為私。

對他人,如此自稱是一種恭謙、內斂的表示;對自己,如此自視,則可視為自私。人們一般說無私為道德高尚的表現,自私是道德低下的表現。就是說,把自我看得很小時,保護自己的利益,就是道德低下,反之為高尚。

這種看法源自於中華傳統中對宇宙萬物的基本觀點。中華傳統中,認為人的物質身體、精神、思想是一體的,這個一體的人又處於一個密不可分的家庭、家族、民族、國家等層層擴展的系統之中。當自我的含義在變更時,如同層層擴展的系統, 自我則有了上述一系列不同的含義。

這些不同的自我都是把這些層層擴展的系統認為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系統的自我, 無私也可理解為把一個相當大範圍的系統視為己身。如有的人會視一世的生命為自己, 有的人會視生生世世轉生的生命本源為自己,更有視自己存在的世界、宇宙為自己。最後這種自我觀已經很難分辨是否是自私,但非利他。

與這種系統觀點對立的,是另外一種獨立存在個體的觀點,認為世界是由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個體組成,與之相應的,人也是一個一個自我獨立的個體。這個獨立的個體人以獨立存在的身體為基點,包括了與這個物質身體密切關聯的獨立意識、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等等。對於這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人來說,自私是對這個獨立個體人的利益的追求,無私則是利益其它個體人的表現,這樣無私與利他是同義詞。

這樣,兩種不同的宇宙觀,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自我意識,以及在這種不同自我意識之上的不同文化、文明特徵,道德觀念,前者以不同自我之間的固定關係為基點,後者以個體的自由為基點。這兩種特徵的文明在社會普遍的人心向善和十惡毒世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表現。

對於前者的社會,在人心普遍向善的情況下,如三字經中所說,人與人之間能夠做到「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整個社會就會有「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的場景。在統治階層敗壞情況下,則容易出現集權暴政,酷吏魚肉百姓。

對於後者的社會,大多數人心尚且向善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民主制度來約束統治階層的敗壞。這種制度的核心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權。在大多數人心不知善惡、或向惡的情況下,這種民主制度反而會給了作惡的一種「合法性」。

一般來講,站在前者的角度,會認為後者過於強調自我,站在後者的角度,會認為前者的個體自由受到約束。

當今世界,經濟活動幾乎支配著世界,經濟利益幾乎衡量這一切,建立在這些不同自我意識、自我認知的基礎之上的經濟利益追求,構成了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徵。不同的自我意識、自我認知,會導致不同的經濟利益分配製度、社會意識和道德觀念。

2. 物質財富與道德

當今占主導地位的人類社會意識、觀念建立在幾個人的理論之上。笛卡爾被稱之為近代哲學之父,他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主流思想的基礎。笛卡爾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我們所能觀察、感受到的物質世界,只有這一重世界,宗教中所說的天國等多重世界是不存在的。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這個物質世界中的物質身體,生命現象是這個物質身體的功能。人的精神獨立於這個物質身體而存在。

那麼這個世界中的生命是從哪裡來的,達爾文給出的答案是進化來的。從無機物,演化出了有機物,有機物演化出了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然後這些生物根據物競天擇,用進廢退的原則逐步進化,最後有一類生物學會了勞動,從而進化成人類。

在這個歸一化的物質世界中,這些通過勞動進化而來的人類如何生存和發展,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給出的答案是:勞動產生了人。那麼勞動的結果——財富就應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發達與否的衡量標準,創造財富就應當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和主要的活動內容,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就應當是創造更多地財富。

財富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條件,財富可以滿足人們的慾望,這是人們一直就明白的道理。但是,對於有聖人教化的人類文明中,對財富的追求受到宗教、道德、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約束,中華傳統中的仁義禮智信,西方社會的宗教教義等一直是這些文明中人們社會活動的第一準則。

人們之所以會信奉這些生活準則,是因為那些降臨世間聖人的教導。他們教導人們人的真正生命不等於這個物質身體的生物活動,人來自於天國、仙界,人要積德行善,才能重返天國。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只是為了在這個世界的生存和便於返回天國,而不是人生活的目標。

到了近代,在近代哲學和科學思想的推動下,人們對神的信仰越來越淡薄,亞當史密斯在《富國論》中提出的勞動是價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確尺度,加上馬克思主義者稱用物質財富在人間創造一個所謂「人間天堂」的學說,讓人們在人世間可以幸福生活的說法,成為以物質財富為人生目標的理據。

也就在這個時期,工業化與商業社會相結合,給人們帶來了遠比以前更多的財富,這些財富確確實實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滿足了人們與生俱有的慾望。因此通過勞動建立一個「人間天堂」就有了極大地說服力。

在過去的一百來年中,這種理論的社會實踐在全世界形成了兩個陣營,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這兩個陣營看似實行了兩種相反的政治、經濟制度,但實際上都是實踐了同樣一種用物質財富來改造人類社會、推動社會發展變化的理論。

當今社會,人們開始用財富衡量一切,代價利益分析方法幾乎用到了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領域,創造、積累和追逐財富逐漸占據了人們的所有生活空間。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們已經瘋狂地投入了對財富的追逐中,社會政治、文化、政權等等各個方面,都變成了經濟的附屬品,可以講經濟已經成功地控制了整個人類社會,重創了整個人類社會原有的社會結構。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人們也知道財富不能保證給人帶來幸福,因此制定了一些其他的標準,如生活質量,幸福指數等來作為人生和人類社會的目標,但是這些指標依然是以現實物質世界的感受為基本出發點,以人在這個現實物質世界中一生的感受、情感等的最大滿足為目標,並未真正反省這些理論的基本缺陷。

我們所說的物質財富值只存在於這個物質世界。如果人們希望用對這個物質世界的物質財富來建立人間天堂,面臨著兩個問題:精神慾望的無限性和物質財富的有限性矛盾;人生命本質的近乎無限性和人的物質身體壽命的有限性問題。

人的精神慾望是無限的,用物質財富滿足慾望的需求永遠是相對的,人們總會在現有慾望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慾望,並且往往產生出來的慾望需要更多的物質財富去滿足,那麼就需要投入更多新的物質財富去滿足這產生出來的慾望。但是這個物質世界能夠產生的物質財富是有限的,所以永遠不會有共產主義者所說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之後,可以按需分配。

另外,物質財富的本質屬性是財富的私有會最大地激勵財富的創造,而這種激勵機制的基礎就是人們對財富的慾望。慾望的永無止盡和路徑鎖定原理等,在財富私有的基礎上必然會導致財富向少部分人聚集。這種聚集過程會一直持續到人類社會的大部分財富由極少部分人來控制,從而破壞社會總體創造財富的激勵機制。

人們發現了這個問題後,就有人提出了財富的公有制。但這種制度違反了財富的本質屬性,因此會極大地破壞財富創造,並且這種所謂的公有制最後一定會演變成公有財產管理人所有制。

過去的一百多年間,全世界都在為解決這個兩難問題而嘗試著各種解決方案。從蘇聯和中國的共產主義、西歐的社會主義經濟和北歐的福利社會,到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至今為止所有這些嘗試,都是在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又會引發更多問題,至今尚未見到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可行方案。

在徹底重新審視這個問題以後,可以發現,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以物質財富最大化作為社會發展目標這個前提本身。

在共產主義嘗試徹底失敗之後,解體後的蘇聯和東歐轉入資本主義陣營,中國進入類似於國家資本主義的狀態。經濟的全球一體化打破了財富聚集的主要障礙,因此財富的集中以更加驚人的速度發展。單個國家,如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案並不能阻止全球層面的壟斷,全球的壟斷格局必然、並且也應當已經形成。

可以講現在已經是極少一部分人通過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而掌控著全世界,那麼這些人的想法和做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就非常大。這些人的選擇不會超出下面幾種:

以自己掌控的財富增值為第一目標;

實現社會既定的目標;

依據個人偏好,如個人理想和情懷;

這個幾種情況的混合。

如何選擇就涉及到了前面討論的人的自我意識問題。當人以自己擁有的物質財富為自我時,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值,便是第一選擇。實現這種選擇最簡單的辦法是擴大社會總財富中自己的份額。當這種份額無法再擴大時,就需要增加社會財富總量。經濟體的規模效應可以擴大總量,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的基本推動力。全球化之後對經濟規模的限制就是資源和活動空間,因此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虛擬空間等等各種資源開發和活動空間的拓展就成為第一要務。

近代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支撐了這種開發和拓展。尤其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類科技的發展變得讓科技界自身都瞠目不已。這種發展的兩個最重要方面,一個是為人類建立了一個幾乎完全人工的生存環境,另一個是這些科技活動幾乎完全是限於這個物質世界中的,是改變這個物質世界的。

財富的集中導致某個人或某些人通過其財富與很多人,甚至是與全社會的人有了關係。那麼個人或某個小集團將其自我等同於自身財富的時候,他們財富的增加就很可能與全社會的某種既定目標發生衝突。

如果社會的既定目標是人們的幸福指數和生活品質,這些財富擁有者可以把自己的財富用於提升全社會人們的生活品質,那麼他們財富的積累和經濟發展就不會與全社會的某種既定目標衝突。這就要求這些財富所有者將其財富影響範圍內的社會都認同於是自身。

但是當人們認為自己的生命只是這個物質世界中身體的存在,人們只是需要滿足這個物質身體的慾望的時候,被放縱和強化了的慾望與人的有限理性結合在一起,在這些物質身體都是相互獨立存在的時候,大概率會導致人們的自我意識只局限在人自身的物質身體和可感知情緒、情感方面,或只局限於自己的家庭和一個小團體範圍內,不會以很大範圍的社會、天下蒼生為己任。

目前共產主義的所謂「公有制」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完全失敗,資本主義希望通過自由競爭,市場這個看不叫的手實現機會均等也總是受到財富正反饋效應的挑戰。在國家層面通過民主制度來約束這種財富的集中,到了國際層面則完全失效。國際壟斷金融、信息、科技集團正在為掌控全世界而著力摧毀著國家層面的民主制度。

這百多年的社會實踐也證明,所有以物質財富最大化為目標的國家,最終都是最大可能地破壞了社會創造物質財富的機制,不是建立了一個人間天堂,而是人間地獄。任何只把眼光局限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的物質財富來解決問題的方案都面臨著不可解決的衝突和矛盾。

我們看到,人類社會各個古老民族所具有的大同小異的道德觀念,均來自於兩千年前數位聖賢的教誨。這些教誨的共同之處是,人的生命可存在於多重宇宙空間中,在這個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世界的生命,只是我們整個生命的一部分。各種古老宗教的教義和以此為基礎的傳統道德觀念,要求我們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所要做的,是需要對真正自己生命的全部負責。

在佛教中講,我們真正的生命需要用劫來計算。《大智度論》中講,自壽自十歲,百年增一至八萬四千歲為止,然後再百年減一至十歲為止,如是一增一減,為一小劫,計1679萬8000年。我們生命的主體在世世輪迴中不死不滅,真正的生死要用這個劫來計算時間。

與這個時間相比,我們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的一生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物質世界之中,我們的五官也只能感受到這個世界,所以我們就難以相信還有其他世界的存在。

我們看到釋迦摩尼、耶穌和老子等聖賢的教誨,都是基於人真正生命整個一生的最大福祉,而對人講出的生活道理和要求。這些道理和要求以社會倫理和人的道德規範的方式出現,使得人們在無法感受另外空間和自己真實生命過程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證自己的行為滿足真正自己生命的要求。

因此這些規範是要求人們在不可見的情況要先信,即聖人所講的,信在先,見在後。這與笛卡爾所講的先懷疑一切,然後求證,再相信,即「見」在先,信在後恰恰相反。

這種傳統道德倫理的生活觀點、態度往往與現在基於物質世界生活的幸福指數、生活品質等大相逕庭,很多情況下完全相反。如現在的觀點是要滿足人的精神慾望,滿足人們的物質追求,而傳統的觀點則是「滅人慾而循天理」。過去的觀念是為了生命本源千萬年的幸福,而要在人間的幾十年間苦行修煉。

即使是不能跳出三界,在六道中輪迴,也可以通過當世的積德行善,而獲取下一世的富貴榮華。這種觀念不僅可使自己的福報代代增長,也可使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生活在一個道德水平很高的社會中,受到這種道德氛圍的浸染,也有助於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從而獲得更大的福報。

過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思想、觀念、意識就是這種在方內積德行善,修來世福報,在方外入道得法,白日飛升出三界,造化眾生萬物。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夠延續五千年的根本原因。實際上,這才是真正能夠使人們幸福指數提升、生活品質提升的必經之路。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也正在與此。

目前科學界對輪迴的實證研究實際上已經證實了人生命的本質是超越這個物質世界的生命體。人類對時空的理論和實驗、觀測研究也正在突破我們現在生存的這個時空。認知科學的進展已經在破除很多原來的認知觀念。現在到了回歸傳統對宇宙、生命、人的本質的理解,回歸能夠真正提升人類福祉的社會狀態的時候了。

只有在這種社會意識、道德觀念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確保社會精英建立足夠廣大的自我意識,以自己的能力和財富真正提升人類社會的福祉。

待續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東漢清官第五倫 惜福培福獲善報
人有多少德 就有多少福
徽州民居中 德化子孫的楹聯
【徵文】惠虎宇:中華文化為什麼是高級文化系統(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