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9月07日訊】作者:陳彥玲博士 / 整理:李曜宇・大紀元
上次說到在班級裡,如何引導孩子知道他存在的價值。那如果在家庭裡有如何做到呢?尤其,現在有不少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爸媽加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6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都應付不來,這時候怎麼讓他了解存在的價值?
凡事有進有出
因為少子化的緣故,很多大人圍著一個小孩,所以孩子的存在感已經很夠了,但為何孩子仍舊不開心,要丟東西、要耍脾氣呢?因為我們之前曾經說過:「開心來自於幫助別人。」從生理的機制來看,身體要有進有出(In and Out),吃進來就要排出去,或是身體長胖、長高。
這是因為身體裡有一個轉換的過程,如果你只是一直給一直給,只是單向的,孩子這邊沒有出,他就找不到他的重要性,就不知道他存在的價值。接著孩子就會出現各種脫序行為,甚至暴力行為。之前我也曾強調孩子要有回應、回饋就是這個原因。
一個六歲以前的小孩,基本上他都會沈浸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面,所謂想像世界就是每樣東西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跟它對話,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大人不要覺得你的小孩很奇怪,跟孩子做這方面的互動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而且,這麼做可以很快抓住你和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
理解孩子的世界
例如,像一個三歲的小孩,6個大人圍著他,他應該不缺玩具,大家都會寵他,甚至會有玩具的房子、小帳篷等等。連我家的孩子都有這些東西,但我從來不花錢去買,都是給他們一條毯子、一個紙箱讓他們自己去創造。我常跟孩子說:「你正在創造一個用錢都買不到的東西,再多的錢都買不到這個東西。」所以我一直鼓勵不要給孩子買現成的玩具,要給他去創造。並且,一條毯子不僅可變換造型,也能重複使用,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導價值觀的帶入方式。
再來,不管是帳篷,還是裡面的每一個娃娃,它們每一個都是有名字的,都是能對話的,而且跟我們一樣,每一天都有例行的生活作息需要,比如吃飯、洗澡。也就是說,我們要求孩子的生活作息,也讓他跟他的玩具去互動、實踐,等於孩子要去照顧玩具這些生活作息。孩子就像是玩具的照顧者,要去給它們做飯、洗澡,甚至它哭的時候要去安慰它,或去處理玩具的情緒。這就是小小孩的貢獻。這樣讓孩子去演練,這個孩子絕對不是你想像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
好比之前有一個倔強的小男生,硬是不肯把鞋子放好,爸爸怎麼說他都不肯。這時候大人就可以說:那天看到小狗(孩子的玩具)不太高興,它丟了鞋子,所以我覺得我們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今天放學回的時候萬一小狗又亂丟鞋子,我們要教怎麼教它⋯⋯爸爸就可以和孩子演練一遍情況劇,這時孩子就會感到他是有被賦予責任的,他得好好管好他的小狗。
人人都有獎
其實我們在教導孩子時,時常會給孩子頒發獎狀,不管多小的孩子。例如之前我曾受聘在一個學校,一星期給家長和老師上課一次,維持了頗長的時間。有一回,校長有舉辦一個親子聯手做模型的比賽活動,這時候就有家長很推薦陳老師去當評審,校長於是找了我詢問意願,我說我當然願意,但是我有條件。
那時我心裡想:我比很多人幸運,我從教育體系出來又能在美國生活多年,而且實際接受了這麼好的一套教育,這也是我回台灣貢獻我所學的原因,想把這一套精神哲學和具體的作法帶回我的故鄉。但凡第一年做的事都是很難的,沒有規章,沒有參照,還最容易受到批評。
所以在這個比賽活動當中,第一次辦理我知道會有很多困難的因素,尤其評審裡面本來就有外面大學的美術本科老師、校內的美術老師等等,因此我和校長說,對於評審我有一些不一樣的方法、方式,但我不拿評審費。因為這樣,我用比較特別的方法評比,就算別人有意見也就不太好意思批評我。
第二、我還問校長總共有多少作品?校長說大約有一百多件作品,於是我請求每個件作品都應該得到一張獎狀,而且我可以來寫所有的獎狀的得獎原因、獎狀名,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校長聽後非常樂於接受,而且很感動,但我最後還請求校長要請人來打字,那時我的中文打字太慢了。#(待續)
視頻:陳彥玲博士【爸媽必修課】(45):為什麼六位家長照顧一個孩子,他還不開心、發脾氣?如何幫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8月29日教育版
責任編輯:李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