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3招不上身!症狀、治療和預防全圖解
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於冠心病的第二大流行病,它不僅是腰背疼痛的元凶之一,更帶來骨折、行動不良等問題。但骨質疏鬆是沉默疾病,往往隱藏在不起眼的疼痛中,直到突然骨折才被察覺。骨質疏鬆症狀有哪些、如何檢查與治療?怎樣通過飲食和運動預防?
什麼是骨質疏鬆症?4大症狀要留意
骨骼會隨著人體的發育愈來愈強健,在二十到三十歲時,達到最佳狀態。但三十歲之後,骨質就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流失。其中,女性骨質流失的速度一般較男性快,罹患骨質疏鬆的機率也較男性高。
骨質疏鬆症一般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發生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主要原因是老化,比如,女性停經之後,體內激素水平降低而導致骨質疏鬆。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是由疾病或其它原因引起的,比如糖尿病、白血病或是接受卵巢切除手術、服用特定藥物的副作用。
骨質疏鬆是骨質長期流失的過程。當骨質剛剛開始流失時,身體沒有明顯的症狀。但是當情況逐漸嚴重,讓骨頭變得脆弱,就可能出現如下症狀:
● 背痛(因脊椎逐漸塌陷造成)
● 身高逐漸變矮、彎腰駝背
● 體重變輕
● 很容易就發生骨折
腰背酸痛是骨質疏鬆症最常出現的症狀。初期開始疼痛時,往往侷限在某個部位,然後逐漸蔓延全身。但很多人並未重視,覺得老了身體酸痛很正常,往往等到突然出現骨折、劇烈疼痛時才發覺。
罹患骨質疏鬆後,會大大提高骨折的機率,尤其是老年人,容易因為跌倒或碰撞而發生骨折。最容易骨折的部位有三處:脊椎、腕部、髖部的股骨頸,大約20%到35%患者的一生之中,這三個部位的其中一處會發生一次骨折。
脊椎的骨折,常是在跌倒或搬重物後,發生壓迫性骨折,引起強烈的背痛、腰痛,以及駝背、身高變矮;手腕骨折若未妥善處理,則常造成手腕變形,甚至喪失功能;髖部骨折則會導致患者無法走路,且至少需要半年的恢復期。一旦骨折過,之後同樣部位再發生骨折的機率會提高5倍以上,更嚴重的是,患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
骨質到底為何流失?成骨、破骨細胞決定骨密度
為什麼會出現骨質疏鬆呢?從表面上看,骨頭的外觀好像是光滑、堅固的,事實上,內部的骨組織是活的,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變化。
在骨頭組織內,有兩種特別的細胞,一種稱為破骨細胞,另一種則是成骨細胞。破骨細胞會將舊的骨組織分解掉,而成骨細胞則會填補新的骨組織,這兩種細胞讓骨頭不斷地新陳代謝。在正常的情況下,兩種細胞作用的速度是一致的,才能保證人體維持正常的骨密度。
骨質疏鬆症,就是因為老化或者其它原因,導致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協調作用失去平衡,破骨細胞分解掉太多的骨組織,而成骨細胞造的太少,致使患者的骨密度愈來愈低。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骨質疏鬆?7大風險因子須注意
有以下情況的人,比一般人容易發生骨質疏鬆:
高齡:超過50歲的患者,就應該開始注意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女性:女性的骨密度天生就比男性少,且依靠激素維持著,停經或切除子宮的婦女,因為激素分泌減少,較男性更容易流失骨質。
家族史:有骨質疏鬆症家族史的人,有更高的機會在老年時罹患骨質疏鬆症。
抽菸、飲酒:抽菸會加快骨質流失,過量飲酒會增加骨質疏鬆症和骨折的風險。
服用類固醇: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會出現骨質疏鬆的現象。
缺乏鈣質、維生素D:鈣質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維生素D負責幫助鈣質吸收。
缺乏運動:平時對骨骼刺激不足,骨密度容易下降。
你有骨鬆嗎?骨密度檢查T值是關鍵
骨質疏鬆症通常將「T值」作為診斷依據,然而,這個T值是怎麼算出來的?首先,病患得經由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來檢查髖部、股骨頸和腰椎等部位的骨密度數值,然後通過特定公式計算,就可以得到T值。
T值若大於-1,代表骨量是正常的;T值介於-1~-2.5之間,代表骨量不足:T值若小於-2.5,就可以診斷病患有骨質疏鬆症。
那麼,什麼樣的人需要檢查骨密度呢?一般建議四種人做檢測:
● 65歲以上的女性
● 65歲以下停經,有高風險骨折因子(比如體重過輕)的女性
● 70歲以上的男性
● 50~70歲,有骨質疏鬆風險因子的男性
另外,如果發現自己有慢性疼痛、腰酸背痛、駝背或身高變矮的狀況,也建議檢查骨質密度,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骨質疏鬆如何治療?常用四類藥物
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大部分是減緩骨質的流失,而非增加骨質,常用的有三種藥物:雌激素(estrogen)、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以及降鈣素(calcitonin)。
1. 雌激素:可以對抗骨質的分解代謝,減少骨質流失,多用於停經後的婦女。但是長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引發癌症,有乳癌病史以及子宮內膜疾病的患者並不適合使用。
2. 雙磷酸鹽類藥物:可以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從而降低骨質流失,減少骨折的機會。不過,也因為減少了骨頭的破壞,成骨細胞也就無用武之地,因此骨頭無法正常地進行新陳代謝,修復能力大幅下降。一旦受傷或遭受感染,容易造成局部性的骨壞死。雙磷酸鹽類常帶來骨骼、關節、肌肉疼痛以及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
3. 降鈣素:人體的甲狀腺本身就會製造降鈣素,目的是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因此,補充降鈣素可以更好地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以達到預防骨質流失的目的,此外,還能減輕骨折所帶來的疼痛感。由於胃酸會分解降鈣素,因此通常使用注射或鼻黏膜噴劑的方式補充。降鈣素的副作用低,但鼻用劑型可能引起流鼻水、流鼻血等問題。
4. 副甲狀腺激素(Teriparatide,骨穩 Forteo):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是目前唯一可以刺激骨頭合成的藥物,缺點是必須每日注射,並且價格不斐。
中醫治療骨質疏鬆,則是以補腎為主。傳統中醫並沒有「骨質疏鬆」這種病症的相關記載,但有與「骨質疏鬆」一詞較接近的名詞,比如「骨痿」、「骨痹」、「骨枯」等等。中醫認為骨頭的強壯與否,與腎氣充足程度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有記載:「腎藏精,主骨生髓。」當腎的精氣充足時,骨骼才能堅固、強壯。
用於骨質疏鬆治療的中藥方,有二至丸、左歸丸、右歸丸、六味地黃丸等等。這些藥方經過分析後,會發現常用藥材包括:杜仲、地黃、當歸、黃耆、肉桂、川續斷、何首烏、菟絲子,都是能夠補益腎精與氣血的藥材。
掌握3大招,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運動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最好方式,且在年輕時就要多運動。依據發表於《臨床骨密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Densitometry)的研究,若能在年輕、骨頭最強壯的時候將骨量提高10%,老年時,因骨質疏鬆而骨折的機會就會降低一半之多。
但是,並非所有運動都能有效地增加骨質密度。最有效的運動是負重運動。如上下階梯、原地跳或打網球等,這些運動能讓骨頭擔負較大的重量,其次則是慢跑。而游泳、騎腳踏車,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但因為身體負重較少,骨骼產生的作用力不大,所以無法有效增加骨密度。
在骨質疏鬆飲食方面,多補充一些高鈣質的食物,比如乳製品、髮菜、紫菜、深綠色蔬菜、黑芝麻、小魚乾、蝦皮。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對於補骨質也很重要,如魚肝油、多脂魚(如鮭魚、沙丁魚)、牛肝、蛋黃、強化乳製品等。
此外,若能多走出室外,曬曬溫和的陽光,就能加強身體轉化維生素D3,以幫助人體從腸道中吸收鈣質,這也是預防骨質疏鬆的好方法。建議挑選早上10點以前、下午2點以後,陽光不是最強烈的時段,不要擦防曬乳,曬太陽10到20分鐘,但千萬注意不要曬傷。
資料來源:梅約診所、台灣衛生福利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吃高鈣食物還骨質疏鬆?營養師:這樣補鈣才有效
· 踮腳尖防水腫、骨質疏鬆 教你正確做
· 中醫揭骨質疏鬆禍首 補骨養生有一大秘訣
責任編輯:李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