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黃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解釋了這個耆字:「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這裡,這個「耆,長也」,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耆是年長,另一層是說黃耆非常長。黃芪用的是根,在所有的根類藥中,沒有比黃耆再長的,它最長可達兩米多,比人都高。黃耆色黃,黃是脾之色,脾為土,黃是溫之色,所以李時珍說:「黃芪是補藥之長。」 她有王孫之稱又有平民之風(價格便宜),為藥食同源之品。
黃芪,其名字來歷亦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糝。他善於針灸治療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後來,由於救墜崖兒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並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間廣為流傳。
《神農本草經》寫道:黃耆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糝。
黃芪歸脾、肺經,為補氣要藥。臨床應用時習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於固表、托瘡、利水等,又名瘡家之聖藥;蜜炙黃芪多用於補中益氣;炒黃芪多用於益氣健脾。
李可老中醫承傳基地提出生黃芪七大特點:運大氣、定中軸、健中氣、厚土氣、實肉氣、充裡氣、托腐氣。
黃芪在日常的四個妙用
舉幾個善用黃芪的小例子:
1. 痔瘡小方(中醫博士羅大倫祖傳方劑)
【組成】黃芪9~12g、地龍6g。
【用法】地龍研磨成粉末,用黃芪煎水沖送服。
【主治】內痔,外痔。
日一次。
十男九痣,痔瘡為氣血運行差,血液在肛門那裡回流受阻,局部壓力大造成淤堵,靜脈膨大外張,形成各種痔瘡。地龍通絡而活血,黃芪補氣,氣行則血行。此方尤其對治氣虛型痔瘡效果佳。
羅博士治一中年婦人,當時婦人痔瘡發作很重,疼痛難忍,用此方第二天痛止,痔瘡逐日減小,三天後消失。
2. 托腐生肌小方
【組成】大計量黃芪、酒大黃、烏梅。
【用法】水煎服,一劑藥兩日服。
【主治】正氣不足,瘡癰隱痛,不能托毒外出。
《神農本草經》:「黃芪,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
酒大黃長於走血分,降濁清熱,升散火毒。烏梅斂降離位相火。
本人治一近六十歲婦人(2018秋季),在手肘外側有一癰瘡,隱隱疼痛,紅熱痛並不明顯,腫勢似饅頭,膿頭久不成熟,正氣不足,難以托毒外出。西醫建議開刀,引膿外出,婦人因懼怕動刀,轉看中醫,用方兩劑,痊癒。
同門師姐,創此方,她治一女士,手指指甲內生膿瘡,久久不愈。西醫要拔指甲清瘡。用方後膿出肌生,避免了拔指甲的揪心之痛。
(北京中醫藥大學傅延齡老師——托裡生肌方:人參,黃芪,甘草,當歸,熟地。主治:感染;患者正氣不足;膿清稀有寒像,肌肉組織不能生長和修復。氣血均不足。)
3. 實肉氣小方
【組成】大計量黃芪,小量烏梅。
【用法】水煎服,一劑藥三日服。
大劑黃芪實肉氣,充裡氣,內經說道:壯火食氣,少火生氣。而黃芪恰恰有少火生氣之力,稟火土相生之氣化,可治心臟二、三尖瓣閉合不全。烏梅斂降離位相火,避免久服氣多生火,《內經》云:氣有餘便是火。
本人用上方醫治一四十餘年紀男士(2017春),他自小心臟二間瓣閉合不全,經西醫檢查確診。不能做劇烈活動,但還不至開刀修補。服藥前,參加公司腳踏車隊,常常感覺體力不支,被其他隊員摔在後面。服藥小半年後,體力大增,騎車加速沖刺,可耐受快速的心跳,現在已經不滿足原車隊的水平,加入另一半專業車隊。
4. 黃芪茯苓水
【組成】黃芪15~30g,茯苓15~30g。
【用法】水煎服,一日量。
黃芪:補氣利水消腫;茯苓:健脾利水滲濕。
對於氣虛導致的水腫,腎病引起的下肢水腫,有良好的效果。
(本欄目登載的方藥,使用請諮詢專業醫師。)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黃耆補氣增免疫 但3類人不適合吃
· 一杯黃耆山楂飲 預防三高 還清血管垃圾
· 「聖藥」當歸 養血補虛袪斑 一些禁忌要注意
責任編輯:李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