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中醫認為能療疾的食物 為何西醫認為沒效?

文/王恬中(前美國農業部研究院研究員、營養學專家)

一些食物中醫認為有療疾或保健的功效,但西醫研究發現沒有太大效果,是什麼原因?(Shutterstock)
人氣: 12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編者按】一些食物或中藥材,中醫認為對身體有療疾或保健的作用,但西醫研究卻認為無效。這是什麼原因?

西方營養學

一直以來食品營養學研究主流大多都是用西方醫學的概念在進行,在西方醫學的觀點裡,有效的成分會影響身體代謝反應,基於這些影響與作用,所以這些成分有了功效。

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營養素、植物營養素⋯⋯,大部分基礎營養學研究的題材都是以單一或類似結構化合物(營養素)為主,因為這樣容易透過實驗,找出這些化合物影響的化學反應為何,進而了解這些化合物對身體的功效。透過這樣的研究,可了解哪些成分透過哪些機制可以預防疾病,或者是對於管理疾病有所幫助。

可是當測試「直接吃食品」的效果時,結果往往不如基礎研究所預期。在實驗室裡面明明已經證明了這些食品中營養素的成分對於身體的功效,但是為什麼直接拿來吃的時候卻看不到效果?

舉個在韓國長期當做保健食品的紅蔘為例。為了證實紅蔘對身體的好處,全世界有很多實驗室都在研究紅蔘中特定成分對於身體的功能,也證實紅蔘含有的許多成分都對身體代謝有功用,但是進行到食用紅蔘分組實驗的時候,往往結果卻出乎意料,多數食用研究結果都顯示紅蔘對身體的功效不大,甚至根本沒效。

研究者將這樣的結果歸咎於食材中複合的成分相互作用下,造成有效成分濃度不夠,效果不明確;也有研究者認為每次實驗中使用的食材品質不同,所以才會有的時候有效,有的時候沒效。

這些當然都是非常有可能的原因,但是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這些食物及食物中所含有的特殊成分,可能並不適合每一個人。

當隨機將人群分類,忽略了每個人本身的特徵是否合適的時候,最後適合的人吃完出現了期待的效果,但不適合的人可能不但沒有效果,還會越吃越糟,整體統計下來,期待的效果當然就不會出現了。

再拿紅蔘當例子來說明過敏這件事。

我們已經知道過敏的人至少有兩種不同的體質,而這兩種體質特徵剛好相反,一個是脾經過高造成免疫力太強,另一種是脾經太低造成免疫力不足,如果不把體質特性分別出來就進行「紅蔘是否有減緩過敏效果」的研究,最後脾經過低造成過敏症狀的人吃了補脾的紅蔘,效果顯著,但是脾經太高的人,吃了紅蔘反而會使脾經更高,不但沒有抑制過敏的效果,可能過敏還會變得更加嚴重。所以沒有針對體質分類的食品研究,很容易會掉進無效的結論裡。

東方營養學

如果說西方食品營養學研究的強項在了解「身體內部的各種化學反應」,那東方(中醫)食品營養學的強項則是了解「食物(中藥)對血液循環的影響」。東方營養學看的是飲食對於改變身體血液分配的力量,中藥藥典裡面所說的歸經就是這個概念——什麼食物或中藥對於哪條經絡的血液循環會有影響。

像是紅蔘會增加脾經的血液循環,也就是說會增加上腸繫膜動脈的血液量,進而造成小腸、大腸、胰臟及上腸繫膜血液的供給增加;反之,西洋蔘對脾經沒有影響,會促進肺經的血液循環,增加呼吸道的血液供給。

有趣的是,這樣的歸經作用無法只靠單一成分就能有效。我們曾經嘗試萃取中藥裡特定的化合物在老鼠身上測試,發現把中藥內成分個別測試時,改變血液供給的力量就無法重現,所以中藥會影響血液循環的效果是「複合型物質」所造成,很難用西方營養學的方式來研究。由於複合型化學物質的作用非常複雜,飲食或中藥究竟是如何對脈象產生作用,其中機制還需要更多人一起來研究才可能解開。

摘自《》 商周出版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古中醫「五藏六府」與現代「五臟六腑」之別處

· 中藥傷腎、含重金屬?中醫師破解2大迷思

· 人參補氣血 是「草藥之王」 中醫薦2味藥膳

責任編輯:李清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