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荷花定律」古代版:「行百里者半九十」

作者:宋寶藍
一件事不在大小,貴在持之以恆,貴在善始善終,才稱得上無憾。(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7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據說,在成功學中有三大定律,「荷花定律」是其中之一。說的是:在一座荷花池中,第一天荷花開放得很少,到了第二天,開放的數量會是前一天的兩倍。此後逐漸遞增,每一天荷花開放的數量都會增加。假如到了第30天,荷花開滿整座蓮池。那麼在第幾天,荷花會開到一半?可能很多人會說,當然是第15天。然而,正確的答案卻是:第29天。類似荷花定律的概念,在中國古代則有不同的表述。

宋朝黃庭堅曾經寫過一篇簡練的短文,全文曰:「虧功一簣,未成丘山。鑿井九階,不次水澤。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濟濡其尾。故曰時乎,時不再來。終終始始,是謂君子。」

黃庭堅為了勸勉弟弟做事慎始慎終,特別寫了《贈元發弟放言》這篇短文送給他。「放言」即暢所欲言,勸勉自己的親弟弟,所以說話沒有顧忌。這篇短文不到50字,卻引用了四個典故。我們逐一為大家介紹一下。

典故1.「虧功一簣,未成丘山」

「虧功一簣,未成丘山」大意是說,堆積一座山丘,就因差最後一筐土石而不能成功。這句話從《尚書·旅獒》演繹而來,原文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姬發伐紂後建立周朝,史稱西周。武王大封宗親和功臣,將弟弟姬奭(音shì)封在召地(今陝西岐山西南),時人尊稱姬奭為「召公」。召公盡心竭力輔佐武王,為免其政務缺失,曾作書訓誡武王。有一年,西方的旅國向武王進獻了一隻名犬「獒」。召公恭賀武王得此珍犬,並提醒武王勿要玩物喪志,因此特意寫了一篇《旅獒》。

召公為武王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一個人要修築九仞高的土山。每天,辛苦地挖土,挑了一筐又一筐。然而,就在最後一筐土的時候,他不想幹了,結果這座九仞高的山,只因少了一筐土,都可能會修不成。以此提醒武王勤政愛民,注意從細節上培養善行,由小積大,從而成就大德。

周人舉行隆重的祭祀時,需要搭建一座高台。高台的高度不一,有的可能是九仞。登上高台祭祀神明,以表敬畏和虔誠。修築高台是件苦差事,可能累到不想幹了,認為少一筐土也無所謂。這種欺心行為,別人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神明知道。只差了那麼一點兒,然而對神明的敬畏之心,無愧天地的坦誠之心,就已經打了折扣。這是對「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另一種解讀。

典故2.「鑿井九階,不次水澤」

「鑿井九階,不次水澤」,從《孟子·盡心上》中的一句話演繹而來。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一個人做事譬如挖井,一直鑿了九軔(八尺為一軔,九軔大概六七丈)之深,都還沒有看到泉水。

儘管之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這雙眼睛對外界表象的執著,使他得出錯誤的結論,以為這裡根本沒有水,從而輕易地否定了自己的苦心,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或許,他只差那麼一點功夫,就會大功告成。當他放棄時,不僅水井沒有鑿成,之前所有的努力也付諸東流。

典故3.「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百里者半九十」典出《戰國策∙秦策五》。戰國時期,有一無名之士向秦王進言。根據《戰國策》記載看,這位無名氏出言犀利,大膽敢言。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秦王的二個缺憾,說他做不到「勝而不驕、敗而不忿」,做不到這二點,就難以有王者作為。所以他懇請秦王能夠深思,戒掉這二個缺點。

為使秦王更好地理解,無名士引用《詩經∙大雅∙蕩》名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抱著美好的初衷,都有個好的開頭,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終。比如,過去晉國大卿智伯(智襄子)滅掉了范氏、中行氏,又圍攻晉陽,志意驕盛的他想著滅掉趙國。結果,智伯為韓、趙、魏三家所滅,成為三家笑柄。吳王夫差攻打越國,把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又在艾陵一戰中戰勝了齊國,吳王可謂聲威赫赫。後來,卻在黃池主持諸侯會盟時,吳王對宋國蠻橫無禮,殺其大夫,囚其婦人。最後,吳王被勾踐所擒,死在干隧。魏惠王也曾盛極一時,伐楚伐齊均是大勝,又令韓、趙二國臣服,惠王邀請十二國諸侯齊聚孟津,朝拜天子。然而,惠王卻落得被秦國所囚的下場。智伯、夫差、惠王三人都曾建立赫赫功勛,名望盛極一時。只因不能慎始慎終,國亡身滅,招致了慘敗的局面。

秦王出兵攻破了宜陽,占領了三川,天下策士都震驚得不敢再言;秦军屢屢進逼相逼,使東、西二周疆界屢屢更改,各路諸侯不敢聚在一起策劃反秦。秦王又奪取了黃棘,致使韓、楚二國不敢進兵。這位無名之士看到了秦王常常表現出驕傲的情緒,於是引用「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勸告秦王,最後的一段路所剩不長,但要走好卻很難,他慨嘆「末路難行」。全程為一百里,有人走了九十里,剩下十里沒有走完,也只相當於走了百里的一半。

無名氏以史實為例,勸說秦王應當兢兢業業,善始善終,以免步夫差、智伯之後塵。

典故4.「小狐汔濟濡其尾」

「小狐汔濟濡其尾」出自《周易》最後一卦「未濟」,卦辭:「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小狐狸要渡河,因水流湍急,它在水中艱難行走,顛簸掙扎,連尾巴都打濕了。倘若它不能勉力而行,只能面臨滅頂之災。濟,渡河的意思。「未濟」卦則以狐狸渡河不成,比喻事情失利,未能成功。

這個典故用意很廣。根據《史記》記載,戰國時期,楚國太子熊橫入秦國為質子。公元前302年,在一場打鬥中,熊橫失手殺了秦國一位重臣。為逃避秦國責罰,太子逃回到母國。因為此事,秦、楚二國關係惡化。

楚懷王去世後,太子熊橫即位,是為楚頃襄王。秦國數次出兵攻打楚國。楚國接連失去城池,楚頃襄王被迫遷都至陳縣(河南淮陽)。秦國接連奪下楚國城池,並未停止用兵,又命大將白起聯手韓、魏二國,再次攻打楚國。

面對大軍壓境,楚頃襄王派出使臣向秦國求和。派辯才出眾的公子黃歇(?—前238年,即春申君)出使秦國。黃歇為了阻止此事,特意修書一封,向秦昭王分析戰事利弊,為政得失。春申君分別引用了《詩經》和《易經》典故,他說:「《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上文中無名氏勸諫秦王,也採用此句。看來,古人將此奉為經典名句。春申君借《詩經》詩文,婉轉地表達出他的觀點,秦國出兵攻打楚國,看起來好像不錯,但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他又以狐狸涉水為例,闡述凡事開始都很容易,但要取得好的結果並不是易事。

秦、楚二國都是當時的強國。如果秦國攻楚,必會兩敗俱傷。那些已經臣服秦國的韓、魏等國,便會坐等漁翁之利。黃歇勸說秦昭王,不如強強結盟,即秦、楚二國聯合,共同攻打他國。黃歇成功說服了昭王,使楚國解除了危境。秦昭王停止伐楚,阻止了白起出征,並派使臣給楚國送去大禮,由此二國結盟。

黃庭堅引經據典,短短幾句話,囊括了數千年歷史,諸家經典。他殷切地勸勉弟弟,勿要荒廢光陰。時間一旦逝去,就不會重來。懂得善始善終,才能稱為君子。

四經典 弦外音

這四個經典,穿越數千年光河,如琴弦奏起美妙的樂聲,久久迴蕩在心中,猶如餘音繞梁數日不絕,提醒著那些踏上旅途的行者。

在世俗的眼光中,如果一段路的全程是100步,人們通常會認為走到50步,就是走了一半。而在古人的理解中,走到90步才算是走了一半。

當一個人將要走向成功的時候,他的體力精力,他抱有的希望,為了走完全程,他所付出的一切,在此時都到了臨界點。當你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前進的步伐,枯燥厭倦逐漸消磨著自己的堅持和毅力。甚至,你會覺得從90步邁到第91步,就這一步的距離,你都會感到比之前走50步都要艱難。

為什麼會如此艱難?本來,你所面臨的一切,都和原來一樣。只是自己在承受了前面90步的壓力和困難之後,所有的承受力、忍耐力,以及自身的能力,對前程的期望,對未來的嚮往,這一切都在心裡蕩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迷惘,是對自己的懷疑,是看不到希望的茫然。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恆心,也使那僅剩的一步,變得無限遙遠;也使回歸之時日遙遙無期。

一件事不在大小,貴在持之以恆,貴在善始善終,才稱得上無憾。@*#

參考資料:
《尚書·旅獒》
《周易·未濟》
《孟子·盡心上》
《戰國策∙秦策五》卷七
《史記∙楚世家》卷四十
《史記∙春申君列傳》卷七十八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