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傳奇人物

北宋高僧辯才有神跡 與蘇東坡留千古佳話

說到聞名天下的西湖龍井茶,不能不提到北宋高僧辯才,因為龍井山種茶正是始於辯才,後人是以尊其為「龍井茶鼻祖」。當時還有著名的「龍井三賢」,指的就是辯才、兩任杭州知府趙抃(音biàn)和大文學家蘇軾(蘇東坡)。他們在杭州西湖鳳篁嶺上龍井寺中以茶會友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亦使龍井寺、龍井茶逐漸名揚天下。本篇主要說說辯才與蘇東坡的故事。

辯才的修行與神跡

辯才(1011—1091),俗家姓徐,名元淨,字無象,臨安於潛縣(今杭州於潛鎮)人。其祖輩樂善好施,常常助人為樂。相傳,辯才出生時,有外鄉人路過其家,指著他家的房子說:「這裡有佳氣鬱鬱上騰,當生奇男子。」待他出生後,家人發現他的左肩上有肉隆起,好似出家人所穿的袈裟絲帶,八十一天後才消失。他的伯祖父感嘆道:「這是宿世沙門的特徵啊。」因此讓其終生事佛,而八十一天預示著他的命數,辯才去世時正好八十一歲。

累世為僧人的辯才這一世天資聰穎。他十歲出家,每次見到講堂,他就說:「我願登堂說法度人。」十六歲受戒,十八歲時他來到杭州上天竺寺,在慈雲大師門下學習。他日夜精勤修行,沒幾年就成為了慈雲的高足,傳承天台宗。慈雲圓寂後,他又師從明智韶法師。

在此期間,辯才法師曾夢見與其弟子元素進入一個叫妙樂的佛寺,看見一個僧人,法師問道:「這不是荊溪尊者製《法華文句記》的所在嗎?」僧人說「是」。法師又以想看尊者遺像為由,來到了佛寺的東閣,看見一梵僧趺坐不動,容貌甚偉,並對法師說:「我是你過去的師父,你當對我行禮。」法師遂行禮。辯才的夢一下子就醒了,忽然覺得自己就是那夢中的梵僧的弟子。

在名師的指點下和憑藉前世的積澱,辯才的道行愈高,遂在吳越地區傳播佛法,並名震吳越。吳越人視之為得道高僧,對待他如同奉養父母。二十五歲時,宋神宗聽聞了他的德行,特恩賜紫衣袈裟,並賜法號「辯才」。此後,他代明智韶師講法長達十五年之久。

後來,杭州知州秦溱邀請辯才到大悲寶閣院任住持,前後又是十年。在那裡,他「嚴設紀律,犯者秋毫皆斥去」,信徒們都很敬畏他。

嘉佑末年(1063),杭州知州沈遘以上天竺寺住持智月法師之邀,聘請辯才入山住持,並上請朝廷,以教易禪,朝廷恩准,賜改寺名為「靈感觀音院」。辯才回到上天竺寺後,信徒眾多,人們「遂鑿山增室,幾至萬礎, 重樓傑觀,冠於浙西」。期間,名流雅士也紛紛慕名前來。

辯才六十歲那年,杭州太守無擇因為讒言被下獄,辯才也因鑄鐘之事受波及,但在被捕期間他神態自若,還撰寫書籍。

辯才六十六歲時,有個叫文捷的僧人因貪圖天竺寺的財富,就依仗當朝權貴呂惠卿將其驅逐到下天竺寺,他神色淡然,不以為意。但文捷並不滿足,仍想將其驅逐到於潛縣。而文捷在上天竺寺時,吳越人大為不悅,「施者不至,就連岩石草木也為之索然」。其後,文捷事敗,辯才重新回到上天竺寺繼續任住持,善男信女「不督而集,山中百物,皆若有喜色」。

對此,蘇東坡作《聞辯才法師復歸上天竺以詩戲問》一詩相賀。詩中說:「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雲不解笑,青松有餘哀。忽聞道人歸,鳥語山容開。神光出寶髻,法雨洗浮埃。想見南北山,花發前後台。」而與辯才交往頗多的趙抃也贊道:「師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師歸,道場光輝。」

六十九時,辯才主動離去,歸隱於龍井山中的龍井寺。時人說:「天竺辯才法師以智者教傳四十年,學者如歸,四方風靡,於是晦者明、窒者通,大小之機無不遂者。」歸隱期間,他曾應杭州太守鄧溫伯邀請,住持南屏山一年,之後又在靈隱寺講法。在靈隱寺待了一個多月,辯才在打坐中見到金甲神跪在身前說:「師於此無緣,不宜久住。」因此復歸龍井寺,直至八十一歲時圓寂。在龍井寺,辯才除了修行,還煮茶論道,吟詩作賦,與蘇東坡、秦觀(少游)、楊傑(無為)、趙抃(清獻)、釋參寥等名士交遊,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歲月。

辯才一生修行多有神跡顯現,以下是一些例子。六十六時,秀州(今嘉興市)一帶發生瘟疫,他曾施咒水以救眾生。

蘇東坡的次子蘇迨自出生後就體弱多病,到了四歲都不能行走,多方求醫也不見效。辯才知曉後,讓蘇迨「於觀音前剃落,權寄緇褐」,並親自為其摩頂祝之。沒過多久,蘇迨就能正常行走了。聞者無不震驚。為此,蘇東坡作詩表示謝意,詩中有「我有長頭兒,角頰峙犀玉。四歲不知行,抱負煩背腹。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之句。

有個姓季的布衣,喜歡就佛理辯論,並想跟從辯才出家。蘇東坡出於憐憫之心,就向辯才提及,但還未提到此人的名字,法師就堅決拒絕了,似乎已知曉他的為人。

秀州嘉興令陶彖,有個兒子得了魅疾(註:狐蠱惑所致的一種精神錯亂病),形色笑語,與常人都不同。陶彖十分擔憂,乃高價請巫祝驅邪,但還是沒有辦法治癒。恰好辯才因事來到秀州,素聞其名的陶彖馬上前來拜見,並告知其子受一女鬼調笑後得病的經過,辯才遂前往其家,為女鬼念咒後,嘉興令的兒子就正常了。

越州(紹興)諸暨陳氏女子「得心疾,漫不知人」,父母帶來見辯才法師,「警以微言,醒然而悟。」

一次,辯才與僧熙仲一起吃飯,熙仲居然看見辯才大師眉宇之間「有光如螢,遽起攬之,得舍利」,辯才告訴他不要講與他人,否則「不知者將以妄疑我」。從此以後,經常可以在他起臥處得之,足見他道行之高。

在其圓寂前,辯才謝絕訪客,不再進食,並進入禪室靜坐。他召來常與其往來的僧人道潛,告訴他:「我修行已成,如果這樣連續七日沒有外魔橫衝,右脅吉祥而逝,那我的心願就滿足了。」到第五日,辯才以偈告眾,與大家作別。到第七天,如其所言,辯才圓寂。

辯才與蘇東坡的方外之交

辯才是修佛之人,蘇軾也是信佛之人,二人的方外之交千古流傳。辯才與大文豪蘇東坡的首次相遇是在1073年,當時後者到杭州任通判(相當於副市長)。蘇軾時年三十六歲,比辯才小二十六歲。

蘇東坡初次去上天竺寺拜見辯才是在一個寒冷的冬日,但因辯才出去講法而錯過。久等不到,他只好悻悻而歸,臨走前,他揮筆在堂壁上寫下七絕一首:「不辭清曉叩松扉,卻值支公久不歸。山鳥不鳴天欲雪,卷廉惟見白雲飛。」後人在蘇東坡當時立雪處建造了一座「雪坡亭」。

此後,辯才不僅幫助蘇東坡解決了其次子不能行走的問題,二人還因情趣相投、心靈契合成為莫逆之交。按照蘇東坡的說法就是他們「道眼相照之外,緣契冥符」。

在龍井山獅子峰與上天竺之間有一條「蘇子嶺」,原名梯子嶺,因蘇東坡與辯才交遊「嘗夷遊於此」而改名。

1089年,蘇東坡二度來杭州出任知州。閒暇之餘,他常去龍井寺中與辯才等人煮茗論道、和詩對聯。一日,辯才與蘇東坡在窗前閒坐,辯才因言窗前兩棵松樹昨日因狂風折斷,得一聯云「龍枝已逐風雷變,減卻虛窗半日涼」,蘇東坡對以下聯道「天愛禪心圓且潔,故添明月伴清光」。

蘇東坡對於辯才的詩文造詣十分讚賞,說他「平生不學作詩」,但其詩「如風吹水,自成文理」,並自謙的說自己與參寥的詩是「如巧人織繡耳」。

當時的僧人守一在《龍井方圓庵記》中寫到,因為訪客太多,辯才曾立下一個清規張貼於龍井寺內:「山僧老矣,精神衰憊,不能趨承。謹以二則預告:殿上閒話,最久不過三炷香;山門送客,最遠不過虎溪。垂顧大人,伏乞相諒。」虎溪即龍井水流下的一條小溪,因溪中有巨石如伏虎,故名。

一次,蘇東坡來訪,兩人談得十分高興。辯才在送別時,兩人還是談個不停,不知不覺中就過了虎溪橋,到了風篁嶺下。左右吃驚地說:「遠公已經走過虎溪了!」辯才這才覺察,笑著說:「杜子美(杜甫)不是說『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嗎?」

為紀念這段佳話,此後,溪上的小橋改名為「過溪」,辯才還在山嶺上造了一間亭子,名曰「過溪亭」,亦稱「二老亭」。建成後,辯才作《龍井新亭初成詩呈府帥蘇翰林》詩一首,詩中有「過溪雖犯戒,茲意亦風流;自惟日老病,當期安養游;願公歸廟堂,用慰天下憂」之佳句。

東坡亦賦詩和之,對辯才之風大加讚賞,對雙方的情誼倍加珍視,詩中說「去如龍出山,雷雨卷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鱉爭駢頭。」「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送我還過溪,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寧有離別憂。」

辯才身材頎長,外表清瘦,因常年修行,頗有點仙風道骨。蘇東坡詩中讚道「瘦長如鸛鵠。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見之自清涼,洗盡煩惱毒」。

後來,蘇東坡離開杭州後,還常常給辯才寫信致意,詢問其身體並囑咐他「惟千萬保愛」,字裡行間流露出思念和關愛之情,足見兩人情誼之深。

元佑五年(1090)初,辯才八十大壽時,蘇東坡等諸多名流前去祝壽。彼時「道俗相慶,施千袈裟,飯千僧,七日而罷」。

次年九月,辯才圓寂。蘇東坡聞聽後嘆息不已,並作偈祭奠:「雖大法師,自戒定通。律無持破,垢淨皆空。講無辯訥,事理皆融。如不動山,如常撞鐘,如一月水,如萬竅風。八十一年,生雖有終。遇物而應,施則無窮。」

蘇東坡與辯才的心靈契合之交焉知不是前世種的善因?@*#

參考資料:

蘇轍《辯才法師塔碑》

釋守一《龍井方圓庵記》

《西湖高僧事略》

釋念常《佛祖通載》

《龍井見聞錄》

《咸淳臨安誌》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