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有哪些古風情?考古發現七夕源流久遠
黃曆的七月七日之夜即是七夕,這一天還有七夕節、七巧節、乞巧節……等等的稱法。七夕還有個暱稱叫中國的情人節,較真來說,七夕是中國的夫妻節。夫妻若情人,這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情人節專有的浪漫和恩義內涵。那麼,七夕這連繫著婚姻與愛情的中國情人節在歷史上有哪些特色風情呢?牛郎織女代言七夕的精神有多久遠了呢?今人的考古有新發現!往下看下去便知。
五色絲縷相繫表恩愛
漢代的《西京雜記》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回憶說,戚夫人奉侍漢高祖,在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流露出專情的配偶雙方用五色絲縷相繫在一起,表示恩愛相連的意思,在漢高祖和戚夫人身上,把它具體表現了出來。
那麼在一年中,為何就選擇七月七日這一天表示恩愛相連呢?七月七日這一天有神仙升天的傳說故事。《神仙傳·王子喬》傳中說,周靈王的太子晉即是修仙的王子喬,他好吹笙,吹鳳凰之音,游於伊洛之間,被道士浮丘公接到嵩高山上修煉三十餘年。在他修成的時候,轉達家人說七月七日於緱氏山巔相見。七月七日那天到了,來到的家人看到他乘著白鶴駐在山頭,舉手告謝,數日後升天而去。所以呢,在七月七日「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可能也隱喻作神仙眷屬的義涵呢。
《西京雜記》記載了皇宮中帝王后妃的七夕愛情故事,那麼民間在七夕如何表達對婚姻愛情的祈願呢?
漢代民俗 七夕守夜乞願
漢代的民俗月令雜記──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的七夕風俗,是流傳中較早的記載。民間傳說河鼓(*又稱牽牛、牛郎)和織女二星神在這一天相會,於是心中默默懷著願望的人就在這一天守夜,在夜裡擺上香案,奉上酒、肉乾和當令新鮮瓜果,並在桌上散灑香粉,祭拜河鼓和織女星,期盼美好的姻緣早臨。當七夕守夜時看到銀河中白雲奕奕好像地上河流起波浪一般,從天漢中閃耀五色光輝之時,就是二星神相會的徵兆,見到此景就是乞願的契機,快快許願,三年就能如願。
漢代織女牽牛塑像
這個織女、牽牛(*即牛郎)銀河相會的傳說,在西漢時已經是很普遍的傳說了。當時把織女、牽牛(*即牛郎)兩顆星視為星神,在上林苑昆明池邊就塑造了織女、牽牛兩星神和銀河的情境。昆明池象徵銀河,池左邊是織女塑像,右邊是牽牛塑像。雖然漢代上林苑昆明池已經不復蹤影,只留下一些雕塑殘石[2] ,東漢班固《兩都賦》的描寫留下了此景象:
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
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東漢楊震撰《關輔古語》,這本早期關中地區的地記專書也有記載:「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
漢代樂府詩 牛郎織女河漢相隔
東漢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了天上的織女和牽牛星銀河(河漢)相隔、淒淒切切之情: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兩漢鵲橋傳說
在兩漢時民間已經流傳著鵲鳥群為織女牛郎相會搭橋的傳說了。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記載著「烏鵲填河而渡織女」;東漢泰山太守應劭所撰《風俗通義》逸文也記載:「織女七月當渡河,使鵲為橋。」(*見唐代韓鄂《歲華紀麗》卷三引)。
漢代畫像石星象畫的牽牛織女
在漢代,還有著名的關於牽牛和織女的畫像石繪畫,以及漢墓天文星象畫。例如,現代考古發現的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現存於河南南陽漢畫館。畫中的牛宿以牛郎牽牛的具體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畫的左下角上可以看到女宿中有四顆星圍繞著織女。
《雲夢睡虎地秦簡》的發現
《詩經·小雅·大東》篇中已經出現了牽牛、織女二星。有學者認為這是藉著天漢星象用以幽刺政治的篇章。[2]而現代考古出土的文獻中的發現,有大跨一大步的發現,把牛郎織女的故事時代往前推到戰國時代。
1975年12月在中國湖北省雲夢縣城關睡虎地挖掘的十一號墓出土了秦代竹簡《雲夢睡虎地秦簡》,其中的〈日書甲種〉記載「取妻」條目,其下有二則關於牛郎織女的簡文記載,赫然為牽牛織女神話傳說的起源提供了更早的重要線索。從文獻的時代背景來看,牽牛織女神話的最初形成時間當在先秦時期,時間下限不會晚於戰國晚期。[3]
小語
二千年前的各種文字、圖像和秦簡的古代文獻資料,呈現了「七夕」這個連繫著婚姻的中國情人節的古老起源。愛情的浪漫、夫妻的恩義、堅貞的自持還有生命承載的任務,在這個古老的故事中都涵蓋了。
註釋
[1] 陜西省長安縣斗門鎮附近,保存著兩座用火成岩雕成的大型石刻圓雕,據歷代文獻記載,這兩座石雕是漢武帝元狩三年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建立的牽牛織女像。 (*出自湯池:《西漢石雕牽牛織女辨》,文物,1979年02期 )
[2] 《詩經·小雅·大東》篇中有關牽牛、織女的描寫:「……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3] 參見:
蔡先金、李佩瑤《睡虎地秦簡〈日書〉與牽牛織女神話》, 東岳論叢, 2011年(12期)。
李立:《雲夢秦簡「牛郎織女」簡文辨正》,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6期)。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