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灣區理財

長護險不希望用上 但不可或缺

平均壽命的增長,對長期護理的需求更顯重要。(Shutterstock)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大紀元2020年08月19日訊】文:Amanda Wu・灣區退休理財專家
大家是否遇到過家人需要被長期照顧,可惜沒有長期護理保險?其實這種情況還蠻普遍的,很多人在健康時並沒有意識到長期護理保險,一心想著有了毛病才買,後來才知道,有了毛病,卻再也買不到了。

以前覺得什麼事都等到時候再說,後來才知道,到時候什麼都說不了。其實大家都不希望自己出事,有誰願意為了用上保險的理賠而盼望出事呢?擁有長期護理保險不是希望用,而是步入退休的其中一個規劃,是一個安心。長期被照顧可以花掉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等於花掉一棟房子的錢。凡事都有雙面,不要把保險看成是負擔,保險可能是您的第二次生命。

壽命越長 長護險需求越大

隨著現代醫術的不斷進步,美國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活到八九十歲甚至一百歲已不稀奇。但是活得長而又活得有品質,才是我們追求的,所以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我們辛苦賺了一輩子的錢夠花嗎?如果萬一生病需要照顧,花很多錢,我們和家人的生活會不會受影響?

很多人會把手上的錢通過購買年金,這樣每月有保證的收入,但如果需要長期照顧而增加支出,單有年金夠嗎?現有人壽保險,但無法顧及到長期護理,賣掉一棟房子來付支付長期護理,可能要繳很多房子的增值稅。這怎麼辦?其實長期護理保險,可以為您規劃人生這個階段。

據官方統計,平均70%的美國人在走之前要用到長期護理,而很多人並不知道傳統的Medicare醫療保險並不保障超過100天的長期護理,而身邊有人需要長期護理的人都知道,長期護理統常要3至5年的時間,包括中風、癌症及老人痴呆症等等,都會需要長期護理,現在平均每月的長期護理費用在$5,000~$8,000,如果拖個5年、10年,將花費幾十萬到上百萬,就等於花掉一棟房子的錢來支付長期護理的費用。

新型長期護理保險

如何運用槓桿原理,用一筆錢小錢保障我們的退休生活,不會因為自己或家人需要長期護理而大受影響呢?很多人意識到購買長期護理保險。但很多人同時會猶豫,因為傳統的長期護理保險像定期人壽保險一樣,如果用不到保費就白繳了,沒有死亡理賠,最要命的是傳統的長期護理保險可以隨時加價,如中間退保就損失保費。所以請大家要慎重篩選好的計畫,買了不要後悔。

長期護理保險產品中,有些能雙人共用,用終生的長期護理險。就算中間退保,保費也不會損失,該產品結合了長期護理及終身壽險,可以單人或雙人使用的長期護理保險,而且保障終生無上限,理賠免稅。如果沒用長期護理保險就離世,則家人可得到人壽保險賠償。客戶可以選擇一筆或分期繳保費,保費一經鎖定,絕不加價。

這樣的產品,能夠在需要長期護理時,給你比本金高出5倍,甚至20倍以上的長期護理金,不需要長期護理的話,錢就像存在銀行裡一樣獲取一些利息。

以下是我歸納,此計畫不同於傳統長期護理保險的幾個特色:
•可用401 K、IRA 購買。
•本金可隨時退出無罰款。
•夫妻或兄弟姐妹、母女或朋友可共用使用同一個保險。
•終生長期護理金,金額每年增長,有通貨膨脹保障。
•簡易審批程序,無需體檢。
•亞健康人士也可以接受(糖尿病、三高、某些慢性疾病也可被批准)。
•可以在家中被照顧。

灣區退休:王先生的養老金

最後我想舉個例子:王先生今年退休,有40萬現金存在銀行,他都不敢花這個錢,因為他要省吃簡用,把這40萬留作日後他和太太的長期護理備用金。假設請個人到家裡照顧可能要花費5~8千元一個月,40萬的存款大約可以讓王先生被照顧60月,等於5年就花光了。還沒算王太太的部分。

如果今天,王先生把40萬存款的1/2,等於20萬元存入長期護理帳戶,這20萬就可以幫他和太太,衍生出另一個終生的長期護理備用金。夫妻二人同時被保。如果這筆錢沒有被用到,20萬元存款還在王先生的帳戶裡。當他們需要長期護理,長期護理保險就能槓桿出上百萬,甚至終生的資金來解決養老的問題。

這樣,王先生留在銀行的另外20萬準備金,就可以花得比較隨意。他還可以利用這餘下的20萬,讓自己的退休生活過得比較有品質和尊嚴。記住即使你沒有現金,我們還可以利用401 K、IRA rollover來設計一個適宜的計畫。#

我們辦公室在Cupertino和Fremont,歡迎諮詢。本公司致力研究市場上各種退休理財產品,以幫助不同年齡層的客人為目標,為他們尋找最適合的理財項目。我們還會根據客戶不同的財務狀況和背景,幫助他們作出選擇,並確保計畫適宜和評估保險公司的穩定性。詳情請諮詢退休理財顧問Amanda Wu。電話408-460-8623。

全美多家保險公司的灣區退休理財專家Amanda Wu。(Amanda Wu提供)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8月14日理財版

責任編輯:李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