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紀元專欄】傳統教學與發現式教學之爭

作者:麥克.茲瓦格斯特拉(Michael Zwaagstra)/翻譯:李平

學校內容豐富的課程,按順序列出學生在每個年級必須掌握的技能,則需要更傳統的教學方式。(Shutterstock)
人氣: 5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0年08月12日訊】8月6日,亞省教育廳長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教學改革,其中部分改革內容是採納教學改革專家組意見,規定今後教學以讀寫和算術教學為主,強調知識獲取為主,取消現有課程中的發現式(探索式)學習。

因中共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下個新學年不會馬上實施新教學大綱,但部分教師將在明年秋季學期開始試行,然後未來幾年中所有年級中逐步普及新教學法。

教學改革一宣布,立即招來一些教育專家和教師工會強烈反對。亞伯塔一名社會研究教育學教授甚至誇張地指責改革違背過去多年教育研究成果,亞省教師協會會長斯齊林(Jason Schilling)稱,現有課程不存在發現式學習這種概念,因為沒有告訴教師應如何教學。

所有這些說法都存在極大誤導性。現有課程沒明確說明教師如何上課,卻在暗地裡引導。另外,課程內容有什麼或內容貧乏,會嚴重影響學生課堂上感受到課堂教學方式和考試。相比之下,內容豐富的課程規定學生在每個年級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只有較為傳統的教學和測驗才能做到。

例如,現有社會學課程根本不要求學生記憶大量歷史史實,自然而然地就引導到了發現式教學法。相比之下,嚴謹的歷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具體的歷史人物、事件和時間,要求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由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師直接傳授,定期布置作業和考試,才能達到最高效的教學目的,這要用更傳統的教學方式。

數學教學也是如此,目前數學課程不要求學生背誦乘法表,一味叫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是為發現式教學量身定作的方法。相比之下,內容豐富的課程,按順序列出學生在每個年級必須掌握的技能,則需要更傳統的教學及評估方法。

思辨能力取決於知識積累

有些人反對課程強調知識獲取,最大理由是一些基本內容和信息上網就能查,學生不用掌握和記憶;要求學生掌握這些內容,還不如叫他們把知識應用到新問題中;叫學生整天反芻學習內容,還不如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然而,這些說法都忽視了學生頭腦中基本知識與解讀之間存在重要關聯,如給學生布置一篇主題根本不了解的閱讀文章,學生看完後根本很難理解。反之,叫他們讀背景知識已經掌握的一篇文章或書籍,讀起來就沒什麼困難。也就是說,知識掌握越多,對新知識的讀解就越高效。換言之,閱讀理解程度,取決於背景知識掌握程度。

此外,知識積累越多,就越能培養思辨能力,對於根本不知所云的事物,學生根本談不上什麼思辨能力。就好比,徵詢好友建議時,得先讓對方了解自己的具體問題,否則對方再聰明,也提不出什麼好建議。既然大家都知道,只有在知識內容豐富的情況下,才談得上培養思辨能力,學校就得要求學生掌握各科豐富的知識和內容。

只有掌握了牢固的知識,所學不再是東拼西湊,學生就能奠定邁向高年級所需的基石。

那些反對亞省教學改革的專家和工會領導人,應放下偏執,和省府一道共同制定內容充實的課程,既能造福所有學子,又能為其它省樹立榜樣。同時也希望亞省教育廳趁教學改革大好機會,沿著正確方向行進到底。

作者簡介: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麥克·茲瓦格斯特拉(Michael Zwaagstra)是一名公立中學教師和作家,著有《舞台上的賢者:教與學的常識性反思》一書。

原文刊載於英文大紀元。

本文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 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責任編輯:文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