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

怎樣利用「三伏」 轉變日日成好日?

作者:容乃加
怎樣利用「三伏」改變日日成好日?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413
【字號】    
   標籤: tags: , ,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後伏)的合稱,也稱三伏天。三伏天意指一年中最熱的日子。那麼三伏是什麼時候呢?傳統文化中有推算的準則嗎?三伏反映什麼中華傳統文化呢?這炎熱盛暑時節有什麼好的作用嗎?

南朝時代《荊楚歲時紀》就有記載「三伏」:「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

唐代《初學記》引《陰陽書》解釋「三伏」,也是一樣的說法:「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後伏,謂之三伏。」後伏即末伏。

那麼炎熱的三伏天有多久呢?初伏是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一共是10天;中伏是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如果到立秋前只有四個庚日,那中伏就是10天,若有五個庚日,中伏則為20天了。末伏是中伏之後的10天,也就是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算起的10天。從初伏到末伏的三伏天又稱「伏夏」。從年中氣象週期來看,此時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

2020年三伏的入伏日期,以陽曆來說分別為:初伏始於 7月16日;中伏 始於7月26日;末伏始於 8月15日。今年的中伏是20天。出伏在 8月15日。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稱伏夏,長達30-40天。(容乃加/大紀元)

那麼為何伏夏要「伏」藏呢?古代《釋名》就有解釋「伏者何?金氣伏藏之日」,又說「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這就說到了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伏夏炎炎,五行屬火,火剋金,所以在伏夏期間的庚(屬金)日就要伏藏,以避剋。《本草綱目》說人體保健:「逆順之理,以夏月伏陰」。

這麼看來,三伏反映中華文化中陰陽五行中相生相剋的養生觀。從民俗傳承的經驗說「熱在三伏」,其中又以中伏最熱,所以避暑方法就是伏藏養生。唐代進士包佶詩句「火炎逢六月,金伏過三庚」,描寫黃曆六月伏夏展開了,要伏藏深居過三伏天的五行生活觀。應對到真實生活中,這種五行養生觀也是很實用。想想悶熱大暑天裡,身未動汗先流,汗流浹背不舒暢,最好是找個涼爽的地方過日子,許多古人就在三伏天閉門深居。俗語常說的心靜自然涼,則是強調心理方面的伏藏也能幫助身體寧靜舒爽。三伏天講究身心兩方的伏藏,修心養性,讓寧靜平和效果得以相加相乘。古人有不少詩反映這種境界,比如下面這三首詩描寫的:

三庚到秋伏,偶來松檻立。
熱少清風多,開門放山入。
──唐·曹松《夏日東齋 》

蘿逕闢雲關,幾餘偶趁閒。
來消三伏暑,坐對一房山。
──清·乾隆帝《夏日香山 其一》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
──唐·杜荀鶴《夏日題悟空上人院》

炎炎三伏天的「伏」提醒人更要注意保健、調理好身心。民諺有「頭伏餃子,二伏麵」的說法, 《荊楚歲時紀》有三伏吃麵的記載。夏天吃熱麵就出汗,這樣一來可以導出體內暑熱,清除鬱熱和積濕,中醫學認為這兩者都是導致身體生病的根源。

三伏天雖然炎暑逼人,但也不是一無是處,對想要強健身體、改善體質的人來說,這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30天(或40天)。中醫學上有「冬病夏治」的醫理,一些冬季好發的陽虛陰寒症狀的慢性病,例如:身體反復感冒、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等這一類「遇寒則發」的疾病,可利用三伏天旺盛的陽氣來調養,以強壯自身陽氣。所以對改變虛弱體質來說,「三伏天」正是時候。《黃帝內經》說夏天「養長」,三伏天的長夏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生命在四季循環週期中蓬勃生長的好時機,伏藏養生作得好可讓四季日日變好日。以下是《黃帝內經》提醒人在此期間要把握的一些養生保健的大原則:

1. 生活作息宜晚睡早起
2
. 不生氣不動怒; 心平氣和,少思少念強心氣。
3. 調節動靜作息,切忌久坐久臥。
4. 不損害體內陽氣。

另外,進入伏夏,也正是重視養脾胃的時候,脾胃調養好,可以增強一年中身體轉化養分的能力。夏天的五行以夏至中分為二,夏至前一個半月的五行屬火,對應的身體臟腑為心;夏至後稱「長夏」,三伏天「伏夏」也在此時展開,這是一年中暑氣最旺之時,五行屬土,對應到身體臟腑就是脾胃,落實到飲食養生的要點就是養脾健胃。明代大醫學家張介賓《類經》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長夏中的三伏天最炎熱,容易食慾不振,此時則是養脾健胃的關鍵。利用生命四季中蓬勃的生機養好脾胃,可增強化育營養的能力,也就能增強一整年中身體的防禦能力,奠定日日變好日的基礎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蓋儉嗇無文,雖未合於禮之中,而猶不失為淳古之風,是即本之所在也。居喪者與其習熟於儀節,而無慘怛之誠,寧可過於哀痛,而少品節之制。
  • 鳥兒為何來到他們身邊?真有因緣嗎?(孫明國/大紀元)
    看看這些故事,想想世間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聚首,像不像是恩與債的交會呢?施恩與欠債都有報!萬物有靈,受人之恩湧泉相報。當下的善緣來自過往善行的善報。
  • 如果給你一千個不重複的字,把它們排列組合成一篇新文章,並且只能四個字為一句,還要句句有意義、富含典故,你能夠做得到嗎?
  • 到了孔子的時代,禮壞樂崩,孔子要救世,怎麼救?只能從歸正人心著手。怎麼歸正人心?首先釐清禮樂的本源。這個本源就是人心,要有仁。
  • 康熙五十年,天下承平久矣,就發生了一起科考場的泄題舞弊案,科考本來是給寒門舉子的機會,可這一年放榜,一下子天下譁然,竟然有好幾位不學無術的鹽商子弟,位居榜首。
  • 南宋時,江西有一個名士,自以為學識淵博,天下無敵。有一天,他聽說楊萬里很有名,非常不服氣,於是,提筆給楊萬里寫了一封信,說要親自到楊萬里的家鄉——吉水登門拜訪。
  • 在中醫的治療方中,植物、動物、礦物、人的用物都能用來治病。那麼聽過鴨子的唾液能治什麼病症嗎?
  • 魯國文化最盛,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還有一個獨特的意義。大家知道,一朝文化精華俱在宮廷。然而,西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文化亦遭浩劫。幸而有魯,許多文化精華得以保存。
  • 本次中華文明,從黃帝開始,到夏商西周,是為禮樂文明。所謂「六代樂舞」,一般指黃帝《雲門》、堯《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商湯《大濩》,以及周武王《大武》。又分為文舞和武舞。前四代,因禪讓得天下,故稱文舞,表演者手持樂器與雉雞尾羽;後兩代,因靠武力奪天下,故稱武舞,表演者手持干戚。
  • 中秋夜,當仰望天空中有如銀盤一般的明月,嫦娥、玉兔和吳剛伐桂等傳說中的故事是不是躍出你的心海呢?「嫦娥奔月」的故事代代相傳,早在商周時代就有,而吳剛和玉兔的故事都是成形於唐代,這些流傳民間的中秋節故事都有上千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了。然而近年對月亮的研究有一個飛躍,科學分析指出:月亮是人造的!這個發現,可能啟發我們對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的新觀點和領悟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