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戰敗投降後,華盛頓將軍在自己的農莊,設宴款待放下了武器的英軍、法軍和美軍的高級將領。席間,康沃利爵士站起身來,舉杯向華盛頓祝酒致敬說,所有的爭戰都會在歷史中成為煙塵,而當年您渡過德拉瓦河的事蹟,您的精神,會使您永駐歷史!
特倫頓一戰,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大陸軍俘虜了所有活著的黑森兵,敲著鼓吹著號,押著他們回營,過了幾天,這些戰俘又被押著在街頭遊行了一次。所經之處,人民歡呼鼓舞,高興極了,也打破了「美軍畏懼黑森軍」這一謠傳。而已經在聖誕節踏上返回英國的海船的康沃利爵士,又被豪將軍的緊急軍令叫下船,回到紐約,帶領了上萬精兵,急行軍前往新澤西普林斯頓,展開反撲戰。
被俘虜的黑森軍人,上千人被大陸軍押著,涉過冰冷的德拉瓦河,被集體關押在美軍基地,這一失敗也充滿了一種象徵意義,其後果以及意味深長的延伸,都遠遠超過了其事件本身。
首先是內訌,德國黑森軍方面,對英王政府提出巨額的索賠,對戰死和被俘的軍人進行安撫。而英軍將士上下,則對黑森軍生出切齒痛恨!就是這些蠻悍不講理的僱傭軍,一身蠻力且缺乏人性教養,途經之地把當地的殖民地人民徹徹底底全給得罪了!看看他們都幹了些什麼?燒殺擄搶,無所不為!不但他們自己德性壞,連他們帶來的隨軍家屬也是一樣的糟糕,衝到當地人家裡什麼都搶!使得本來只關注自己過日子的平民百姓,也愛憎分明地倒戈相向。
而豪將軍——天知道他的腦子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在缺衣少食的大陸軍從新澤西撤退到德拉瓦河對岸時,豪將軍和康沃利爵士的軍隊,都可以打過河去,將「叛軍」就地殲滅!為什麼不這麼做呢?為什麼要一直留給他們機會,讓他們緩過勁後,來這麼一個反敗為勝的漂亮反撲呢?而這個謎語一樣的話題,不僅是後世兩百多年來的史學家們的不解之謎,在戰爭發生的當時當地,許多英軍軍官的日記,也寫下了如此的困惑。在英軍剛到新澤西時,明明多追遠一點,潰敗中的大陸軍就會全軍覆滅,為什麼康沃利爵士下令停火不追了?而僅僅是一路尾隨大陸軍?為什麼在德拉瓦河邊,豪將軍下令就地過冬?而不是當即追過河去?而豪將軍本人,身為宗主國派出的北美軍總司令,他個人的內心是不反感美洲殖民地人民的,也對這群元氣滿滿要獨立的能人們,充滿了好感。他之所以沒有趕盡殺絕,本意是不想造成更大的傷亡,讓殖民地人民全體寒心,是想著能邊打邊往回拉,最終以和平平息這場「叛亂」的。而放遠了來看,面對所有在現世理由中不得解的歷史謎團,你只能說,這就是天意!天意要這片新大陸上的土地脫離宗主國,自主獨立!天意要建立一個全新的美國!
根據後來研究獨立戰爭的史學家們在歐美兩大陸精心蒐集的參戰者的史料,打撈出的一個個小細節,能夠讓我們看清,歷史是在怎樣充滿了趣味的細節中,發生根本性的拐彎。根據逃走的黑森軍的日記所載,在特倫頓一戰中,包圍圈裡遺漏了一條溪流,當時的黑森軍家屬全是穿過這條寒森森的溪流,逃往普林斯頓英軍駐紮地的,戰鬥中又有數十名眼看著已經打不過了,又不甘被俘的黑森士兵,也通過這條河流逃跑了。而他們跑過民居時,發現並不是所有的當地人都躲進了地下室躲避不長眼睛的槍彈,居然,有人家的窗口伸出獵槍來對準他們射擊,不止是男人,還有婦女,也在窗口對著黑森士兵開槍!這些普通百姓縱然槍法不精,不能準確地瞄準,及時射擊,憤怒的子彈徒勞追趕著逃兵們的腳步,到底沒打中。然而,這些自發的行為表明了一個事實,英王和他的軍隊,在新澤西這片土地上,已經成為了人民心目中的共同公敵!而華盛頓將軍,在極度的困頓中,贏得了戰爭之前,已經獲取了民心!
特倫頓一戰,是美國的立國之戰,是後世美國史學家心中的驕傲,津津樂道的傳奇,他們認為,大陸軍從紐約到新澤西,一路挫敗,獨立革命已經走到了盡頭,將以失敗告終,而特倫頓這一戰,才使得美國的獨立真的具備了可能性!而所有的回望,聚焦在1776年12月25日的夜晚,在暴風雪中,華盛頓將軍帶領他的將士們渡河,跋涉十五公里山路後的特倫頓一戰,其意義不只是軍事意義上的一次成功逆襲,在歐美大陸有信仰的人民看來,這表示,美國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大陸軍能在窮途末路的歲末,打贏扭轉乾坤的一戰——昭示了神的選擇,是天意的成全!從聖誕夜出發的進軍,歷經了旋風暴雪的旅程,在不可能的逆境裡成就了可能,並且得到了完美的勝利,在這樣的時間點,這絕地反擊後的光輝勝利,都充滿了昭示——建立美國,是神要的!華盛頓將軍率領的大陸軍是神使用的工具,神要他們在大地上創造一個新的國度,一個人類秩序與道德上的高地。一個和人類歷史上,所有的國家,所有的現行政治制度都不一樣的全新的國家。
特倫頓之戰,使得華盛頓將軍一戰成名,他的勇敢和智謀在歐洲廣為流傳,被人們當作傳奇而津津樂道。數年後,英軍戰敗投降後,華盛頓將軍在自己的農莊,設宴款待放下了武器的英軍、法軍和美軍的高級將領。席間,康沃利爵士站起身來,舉杯向華盛頓祝酒致敬說,所有的爭戰都會在歷史中成為煙塵,而當年您渡過德拉瓦河的事蹟,您的精神,會使您永駐歷史!◇#
<文史>
點閱【華盛頓將軍系列】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