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7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研究顯示,海洋塑膠碎片中存有大腸桿菌以及具抗生素抗藥性細菌,可能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以及途徑,也有研究探討塑膠微粒是否影響海洋雪花聚集,間接影響海洋碳封存功能。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16日說,海洋塑廢產生分子進入生物圈,可能產生很大影響,台灣濫用、過度使用塑膠袋、塑膠用品,在政策與人民生活上應做大轉變。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暨海洋中心終身特聘教授龔國慶表示,根據海研二號去年9月在東部海域現場調查,發現每1千公噸的黑潮海水含有約50片1~5毫米大小的塑膠微粒,尤其當黑潮流經台東後,塑膠微粒的數量會增加5倍。
龔國慶說,海洋除了提供食物來源,25%大氣二氧化碳溫室氣體被海洋吸收,透過生物食物鏈基礎浮游植物帶到深海。但如果有塑膠微粒共舞,可能破壞或增強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機制。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暨海洋中心助理教授許瑞峯表示,浮游植物會分泌黏質物質,也就是海洋膠水,把浮游生物與海洋生物的糞便顆粒或其他汙染物聚集成大顆粒,形成海洋雪景、海洋雪花,從海洋表面往下降,提供不同水深生物的食物來源,一部分會沉到海底,就是二氧化碳的封存。研究顯示,高濃度塑膠會讓海洋膠水成分變更黏,海洋雪花等有機聚合體會變更大、更黏,塑膠微粒可能改變海洋雪花的作用,使得海洋調節氣候與生態的功能受到影響與衝擊。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館長陳德豪指出,在墾丁8個地區沙灘採樣微塑膠分析,平均每公斤有200個小於5毫米的微塑膠,97%以上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纖維;採樣墾丁沿岸魚類117隻,發現95%的魚消化道有微塑膠,96%是微纖維,平均每隻魚有5.62個。海生館收容的39隻海龜,百分之百拉出塑膠垃圾,包括塑膠袋、塑膠繩、碎片。
他表示,英國研究指出,沙灘微塑膠顆粒會有大腸桿菌、弧菌致病菌寄生,沙灘微塑膠量越多,民眾去沙灘遊玩的風險可能越高。湖水、海水的致病風險通常都以大腸桿菌為指標,沙灘微塑膠有致病菌存在,可能是新的風險。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何攖寧指出,一年有800萬噸塑膠進入海洋,亞洲地區占86%。塑膠微粒帶有很多東西,包含抗病菌、病原體,形成塑膠生物圈,成為一個濃縮球。據日本東京農工大學2001年研究指出,含有塑膠微粒的物質吸收有機汙染物的濃度是一般海水的10~100萬倍。
責任編輯:呂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