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6月30日訊】作者:陳彥玲博士 / 整理:余亨之・大紀元
一個孩子申請到美國讀書,我看到他提交的材料散發著「標準答案」的味道。而美國教育非常重視孩子美好的個人特質,盡力幫助孩子去實現他的目標,而不是為了應對考試或申請,這也是美國精神的一種體現。我在UCLA讀書獲大獎的一段經歷,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單一標準難以在大環境中立足
有一個孩子準備去美國讀書,他的申請材料中交代了一些很表面的東西,缺乏深度,更感受不到他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個性特點。一個二十多歲的學生,從他的申請表中,看不到他生命過程中一步一步的累積。我們強調一步步的成長過程,因為大樓不是一天蓋好的。
美國的立國基本精神是有一種信仰,告訴美國人在整個大環境中特殊的、有益的、有序的、互相協助的這種機制,造成了我們人類所生存的這個空間,以及各個物種之間相生相剋的理。就像我們在開發土地、搞建設的時候,如果只有一種標準、一個層面、一個方向,那肯定要塞車了;當大風浪來的時候,凡是人工專門開墾過的、單一物種的地方,災情都非常慘重。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教訓和智慧。
作為一個人也要有自己的特性,在多樣化的社會體系網絡裡,找到自己的一個定點,去跟別人連接、合作;如果只管自己一條線路走下去,就是一條直線,沒有平面,也就形成不了立體,他的發展基礎就比較薄弱。多數華人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去發現、鞏固孩子可貴的特性。
愚人節的頒獎通知
我在美國UCLA讀了兩個學位。一個是關於「人類的發展」: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在媽媽肚子裡,到底是怎麼長大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從出生以後到18歲期間各方面的發展學(如果想了解更多,還有18歲以後的人類發展學)。另一個是教育方面的學位,就是當你明白人的發展過程中的走向時,怎麼去具體幫助他們。
我有一天接到了UCLA(加大洛杉磯分校)的一封信,通知我準備去學校領取一個非常優秀的大獎。我一看信件上的日期是4月1日(這一天是愚人節),想到美國老師平時挺幽默的,笑了笑沒當回事,隨手信紙放在餐桌上。晚上父親回家吃飯,發現了這張信紙,就問我:「你在學校獲獎了?」我說:「你看看發信的日期!」父親嘆口氣說:「我有四個孩子,還沒有一個孩子在美國大學領過獎。」我拍了拍父親的肩膀,說:「好,為了老爸我不妨去給別人笑話一次吧。」
我來到學校系辦公室,系主任劈頭就問:「你到哪裡去了,我們找你很久了,再過兩天就要頒獎了。這麼大的獎你怎麼不在乎呢?」我說那你們為什麼偏偏4月1日給我發信呢?系裡的同事們聽了哈哈大笑!
非常戲劇化的頒獎過程
頒獎那天,作為一個老知識分子、老教育家,我父親盛裝,隆重地坐在學校演講廳的貴賓席上。學校所有的老師都穿著博士服,把獲獎學生奉為上賓,發自內心的祝福。原來你可以這麼優秀,而不是我把你教得那麼優秀!老師的高興,來自於你真正地成熟了,真正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點,能夠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在頒獎現場,我感受到這種了不起的美國精神,這也印證了我所學的「兒童發展學」所強調的:在每一個階段,讓我們去看孩子本來擁有的個性特質。只是大人不懂或者犯了無意的錯,把孩子美好的特質一下子打翻了,當他要表現的時候,還可能去限制他、嘲笑他。
經過一長列老師的祝福後,大家坐下來。主持人開始報幕了,點名頒獎。我等了半天,學生都領完獎了,還沒有點我的名。我想:這信中的頒獎通知果然是愚人節的玩笑!不過能給別人帶來一點歡樂也挺好。我扭頭看看高坐嘉賓席上的父親,他顯得有點茫然。這時院長上台了,點了幾個學生的名字,其中也包括我。我們挪到更高級的演講廳,學校特地給我們個別頒大獎,做個別介紹。
我獲獎不是因為學業特別優秀
我在學校沒有申請過任何獎項,也沒有去參加什麼比賽,我只是想在學校真正學到我感興趣的、而又能幫助到別人的東西。雖然我平時的學業、人品不錯,但是在UCLA幾萬人的學生中,我有那麼突出嗎?學校為何賞識我,把屈指可數的大獎頒給我呢?
院長在給我頒獎的時候說:「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亞洲學生,這麼明白、這麼清楚她生命中要的東西是什麼。」確實如此,我很清楚告訴院長:我的成長過程,我為什麼要來學這個東西,我最遠的目標,怎麼研究學校的課程,我需要的是什麼。校長欣慰地聽完了我的話,面帶微笑,眼中透出嘉許的目光。#(待續)
視頻: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6月20日教育版
責任編輯:李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