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時政評論

【名家專欄】中共繼續瞄準美國的創造力

(andrewsafonov/iStock)

【大紀元2020年06月06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Austin Bay撰文/晨莉編譯)4月中旬,聯邦調查局一位高級官員警告:網絡間諜正在攻擊美國和開發新冠狀病毒(中共病毒)疫苗相關的美國醫學研究機構。稍後,美國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便把中共列為竊取醫療情報的頭號間諜國。美國研發新冠狀病毒(中共病毒)疫苗的應急計劃,俗稱「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目前正成為中共的主要竊取目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領導人擔心納粹德國研發出核子武器,因此以驚人的速度推動「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發展核子武器,在一個實驗的核反應堆中分裂原子,之後迅速部署了作戰用的原子彈。

迅速完成的「曼哈頓計劃」給美國及其盟國帶來了戰爭中決定性的戰略優勢。原子彈結束了衝突、挽救了生命,避免了像沖繩島戰役那般血腥的入侵日本。

我的看法:對於理性世界的安全而言,核武器擴散仍然是主要的威脅。但是,新冠狀病毒(中共病毒)全球擴散(注意:病毒起源於武漢)已經(再次)證明流行病是危害人類生命的國際性威脅,同時還摧毀了21世紀的經濟。

這意味著,若某個國家能夠開發並且是第一個接種安全且具有臨床療效的疫苗,該國將能夠做很多事情。接種疫苗不僅可以保護本國人民的健康,具有實質的醫療優勢,同時比敵手更具有經濟優勢。

開發有效的疫苗可提升本國的外交力量,該國的盟國肯定會一一受益。「快速」發現有效疫苗並「迅速」投放使用,其提高國際聲望的威力不容小覷。當然有效性是首要的,不過「速度」卻是展現該國有能力迅速面對新的、威脅性的困境,並做出使世界受益的應對措施。

諾貝爾獎雖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創造活力的唯一方法,卻是連電視談話性節目都知道的一種衡量方法。因此本文順便下個附加賭注(side bet):若是誰能在2020年秋天開發出新冠狀病毒(中共病毒)的有效疫苗,保證會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由於中共愚蠢的大外宣,我在此重複上週專欄所述,武漢是一個地點,就像以下用地點命名的疾病的地點:落基山脈(落基山斑疹熱-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烏干達的西尼羅省(西尼羅河病毒- West Nile virus)、康涅狄格州老萊姆(萊姆病- Lyme disease)和剛果的埃博拉河(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為什麼要強調這個事實?因為中共的宣傳策略試圖斷開病毒與其起源國家(中國)的連接,目的是保護中共領導人免於承擔傳播病毒的責任。

中共企圖以各種形式進行的政治宣傳(agitprop)已經失敗。(譯者註:Agitprop是前蘇聯開展的一種共產主義宣傳。)實際上,這次的全球疫情已經使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共對全球的掠奪上,特別是以「超限戰」(unrestricted warfare)的模式襲擊美國。

《超限戰》(也稱為「沒有限制的戰爭」)是兩個解放軍空軍上校撰寫的書籍之標題。該書於1999年出版,兩名上校提議通過一系列行動先削弱對手,然後擊敗對手,可使用的手段如:盜竊、賄賂、狡詐的經濟手段、散布假情報、竊取情報、拉攏對手的媒體和教育機構。

該書作者要擊敗誰?美國。

在2019年5月,我寫了一篇專欄文章指出間諜一直在尋求超越軍事機密的東西。雖說收集政治情報和經濟信息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全球競爭提高了「專有知識」(proprietary knowledge)的價值,尤其是涉及國家安全的科技應用與技術的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識產權原意是指具有創造力的知識分子應該擁有的權利,這便引出了本文的中心點:因為中國(中共)的體制阻礙創造力,所以中國(中共)瞄準美國的創造力;儘管獨裁體制害怕創造力,但北京獨裁者又垂涎美國的創造力產生的經濟、軍事和文化效益。

2019年4月《休斯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和《科學》雜誌的調查報告詳細說明了在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Anderson Cancer Center)普遍存在的中國(中共)間諜活動。為什麼要針對醫療機構?我的看法:「中共高層企圖竊取一些世界上最優秀的專家和最傑出的醫生,他們經過數十年培訓和多年癌症研究的創新才華。」

針對新冠狀病毒(中共病毒)的疫苗項目只是中共再次企圖惡意竊取美國的醫學創造力。

作者簡介:

奧斯汀·貝(Austin Bay)是美國陸軍預備役的退役上校、作家、專欄作家,也是德克薩斯大學戰略與戰略理論教師。他的新書《地獄雞尾酒:塑造21世紀的五場戰爭》(Cocktails from Hell: Five Wars Shaping the 21st Century)。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責任編輯:葉澄旭、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