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庶民家族的故事 (4) 你來牽罟 只有得沒有失
(續前文)
先民們為了謀得更好的生活,還開發一種「牽罟(音谷)」的活動,這是一種群體拉網捕魚的方式。它不但可以滿足人們物質上的需求,也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產生更好的群體性社會關係。
「牽罟」的操作方法看似簡單,其實很有特色。工具也一樣,看似簡易其實都是先民的智慧結晶。工具部分除了小船之外,整體共分三種:前端是單一的繩纜,先民們用月桃的莖部纖維做成。中段是約5尺寬的大目網,網的兩側分別串著重鉛塊和輕浮筒兩種截然不同的材料,這樣,網在水中能自然直立,能像牆壁般有效地攔住被圈的魚兒。最後是用密網做成長漏斗狀的魚簍,漁獲多寡就看這兒。
另外,「牽罟」時,參與的人要配帶一樣東西,叫做「腰操」,它是用竹籐編成的像寬腰帶一樣的東西,不同的是,它前端有一條繩子,繩子的末稍固定著一個像大姆指一般粗的小鐵環,「牽罟」時,用繩子的甩動之勢把小鐵環緊扣到大繩纜上,然後利用腰及雙腳的力量隨著繩纜「倒退嚕(走)」,最後和所有人馬同心協力,將魚網拉上岸。沒有腰操的人,就用雙手拔,像拔河一般拉拔。
藉著這個「腰操」,參與「牽罟」的人很容易感受到人與群體的關係。個人配合著整體,會產生一種「融入」與「被融入」的放鬆感,那是一個極特殊又奇妙的感受。你的加入讓整體多了一股力道,而這整體力道又會反過來融容你。也就是說,在牽罟的過程中,人在精神上,能感受到自我身心的協調以及和他人合作無間的諧和感;而在物質上,又可以得到一分勞力付出所得--最新鮮的魚獲。換句話說,你來「牽罟」,只有得沒有失。
「ㄇ字形」的捕魚行動
「牽罟」的工作流程和路線都由小船主導,可稱之為「ㄇ字形」捕魚法。首先觀察魚汛。把少許繩纜留在岸上,其它的照順序堆上船,船划出去時一邊放繩纜,划了二到三百公尺左右,看到魚群時就開始撒大目網。(沒看見就繼續找),船要轉彎開始圈魚,要繞大圈一點,把魚群圈住後,接著就繞回來,一路打直回岸邊,並陸續下網,下繩纜,最後把繩頭交給岸上的罟腳,這時,找魚撒網的程序才算完成,牽罟的活動也才正式開始。「ㄇ字形」的兩側直線由兩組人力同時拉,把網繩全拉上岸時,也順便把魚群給攏上岸了,完成圈魚、捕魚的動作。
「牽罟」的人數不拘,有時高達三四十人,不管來多少人,都分成兩行,依繩纜站著,或用腰操扣住主繩,或用雙手握主繩,面朝大海,默默地倒退走,直到撞到收繩的人,才起身再往前行,重複一遍又一遍。身體可以不打濕,心也可以不打亂,不搶魚不追魚,給人的感覺是無比的平和與安詳,這樣打上來的魚獲應該是最鮮美的吧!
我們小村的罟舟共有九艘,木製漁船看起來十分精美,船身共有紅白黑三種顏色,黑色是船體,白紅兩色是兩道寬寬的線,順著船舷的弧度走,簡潔有神。船頭畫有眼睛,船尾寫有船名,獨特的美感,讓人難忘。
我祖父的罟舟屬「六罟」。他生性嚴謹,話不多,留有兩撇鬍子,看起來很有威嚴。牽罟時,如有人偷懶,不用力拉,速度不快的話,魚就可能跑掉,這時他就會高喊,叫大家用力拉,每當這個時候,他的兩撇鬍子都會翹起來,大家看了都很怕,私下稱他為「翹鬚」。
牽罟當天的漁獲,除了好魚要出售外,剩下來的就由大夥均分,看當天罟腳(沒有參與股分的人)的人數,在沙灘上一小堆、一小堆地一字排開,讓罟腳排著隊領取,一人一份。每次來牽罟的名單要記錄清楚。
漁獲出售後要算總帳,當累積到一季時,便按股東、頭槳、二槳、三槳、尾槳、帳務等比例分別算好,再通知大家到家裡來領取。大家都到了時,氣氛往往非常熱絡,每個人都笑瞇瞇地,很是溫馨。我祖母、母親忙著準備點心,招呼大家享用,大家吃得很開心,手裡也拿了一份辛苦牽罟錢,結束了一季的牽罟作業,期待下一季更豐收。
我祖父也會利用農事的空檔,海水正漲潮時,與家人在海邊淺灘處網魚苗。利用特製的魚苗網,一人在前面拉,虱目魚苗、鰻魚苗會被迫進入尾端的網漕內,後面一人拿瓢子在漕內舀水查看,有虱目魚苗、鰻魚苗時,就倒入水桶中。岸邊有商人等著收購魚苗。此種牽網捕魚苗的工作很辛苦,長時間泡在海水中,全身溼淋淋的,很難受,如果收獲不錯,那辛苦還算值得,但有時也會空手而歸。@
(點閱【一個庶民家族的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