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歲時節慶禮俗

微微薰風在今朝 古今詩詞品清明

又見清明!微微薰風在今朝,吹得「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宋·朱淑真),「試問春光今幾許,猶有三分之一」(宋·汪晫)。詩人們敏覺纖細的心靈留下的節景詩篇,就在詩頁上下翻動之間,沉寂的傳統節俗也鮮活了起來……清明、寒食的氛圍伴隨清明節氣,耐人細細品味。

清明是黃曆節氣中的「三月節」,古時清明緊接在三天寒食節之後,經過久遠的歷史傳承,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習俗常常融為一談了。

柳枝新生燕歸來

「燕子時時度翠簾。柳寒猶未褪香綿。落花門巷家家雨,新火樓臺處處煙。」

(周密《鷓鴣天》)

去年的燕子隨著清明又來訪了,柳樹上香綿還未褪盡,紛紛春雨綿綿,家家戶戶舉新火,樓臺處處新炊煙,點燃新年的希望。

周代禮制「季春出火」(見《周禮·夏官司馬》);清明是季春的第一天,寒食禁火,清明一到頒「新火」,民間也用新火。四季取用的火柴都不同,季春取榆柳鑽木取火,稱為「柳之火」。唐代也有這個禮制,清明日賜百官新火,唐代和凝詩說:「清明節日頒新火」;徐鉉詩吟:「榆柳開新焰」,都是清明舉新火的寫照。

唐詩人盧象《寒食》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說了寒食禁火的另一個典故,是為了紀念春秋晉國高風亮節的明臣介子推。他避世隱居緜山不受表功,卻被山火焚身,寒食這一天禁火不炊,千古為他一人。

「纔見茅簷插柳條,便知寒食是今朝」,寒食、清明插柳,也是紀念介子推而來。柳樹生命力強盛,傳說能辟邪,北魏《齊民要術》說:「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宋代時民間掃墓後,就折下墳邊的柳枝插在墳上,也把一些柳枝帶回家插門楣以辟邪。有的折一段柳條裹上棗麵兒做成燕子形狀,稱為「子推燕」,寒食前插在門楣上,到了寒食日,女子就插在頭上,既辟邪又展現時尚。

雲間影過鞦韆女  地上聲喧蹴踘兒

「雲間影過鞦韆女,地上聲喧蹴踘兒。」

唐·曹松《鍾陵寒食日與同年裴顏李先輩鄭校書郊外閑遊》節錄)

蹴踘和鞦韆的飛影是清明春光裡道道亮麗的風景。詩人將男兒與女子的寒食遊戲移入詩裡,展現城鄉間滿滿的青春活力。唐代名詩人描寫蹴踘和鞦韆的詩也挺多,比如:

杜甫《清明》:「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

蹴鞠和盪鞦韆起源很早,後來轉為寒食的民俗。「鞠」是一種圓皮球裡面充塞毛線。蹴鞠也作蹴踘、踢鞠、踢毬、踢圓或打毬,傳說起源於黃帝時代或戰國時代,本是一種練武的兵勢遊戲(《事物紀原》)。戰國時代在富裕的臨淄城,「踏踘」是民間普遍的遊戲,漢代時民間廣流行。唐朝軍中,也有這種傳承,詩人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說:「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城鄉民間常見這種充滿活力的男孩遊戲。宋代宮中也愛玩,清代黃慎《蹴鞠圖》畫中就描繪了宋太祖與宋太宗、趙普以及大臣內侍玩蹴鞠的場面。

清 黃慎《蹴鞠圖》。畫中描繪宋太祖與宋太宗、趙普以及大臣內侍玩蹴鞠的場面。(公有領域)

盪鞦韆相傳是春秋時代齊桓公從北方山戎引入的。(《事物紀原·歲時風俗·鞦韆》)後來在宮中女官和民間女孩間都廣受愛好。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說:「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鉤之戲。」

不管城鄉,稚女、閨女都愛盪鞦韆。一道道青春飛揚的風景,見證了春來的活力:「長長絲繩紫復碧,嫋嫋橫枝高百尺」、「村落清明近,鞦韆稚女誇」、「最是春閨識風景,翆翹紅袖蹴鞦韆」。「鞦韆節」遂成了寒食、清明節的別稱。

 喧喧鬥雞樂 罷鬥作善聲

寒食清明時,有兩種和雞有關的比賽,一是掀人情緒沸騰的鬥雞,一是寄人溫馨情誼的鬥卵。

孟浩然說:「煙火臨寒食,笙歌達曙鐘。喧喧鬥雞道,行樂羨朋從。」

皮日休說:「擊鞠王孫如錦地,鬬*雞公子似花衣。」(*鬬同鬥)

清代柳是寫道:「上巳何須射馬苑,清明仍作鬥雞台。」

由上述不同時代詩人的鬥雞詩來看,顯然寒食清明時節的鬥雞樂流行久遠。鬥雞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呂氏春秋·察微》記載「魯季氏與郈氏鬥雞」,魯國很風行。《玉燭寶典》記載北朝至隋代時,「寒食此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唐代時鬥雞之風更勝,當時民間設有鬥雞場,民間於清明節有鬥雞比賽。陳鴻《東城父老傳》記載唐玄宗樂玩鬥雞,因而在宮中設置鬥雞的雞坊。

元末明初楊維楨的《鬥雞行》鮮明描寫了兩雄銳鬥、血脈賁張的場面,寄寓人罷鬥作善聲,是一首反應時俗的詩諫:

兩雄勇銳誇匹敵,老距當場利如戟。氄毳毰毸*蝟刺張,怒咽磈礧*嗔睛碧。

劍心一動碎花冠,口血相汙*膠綵翼。何當罷鬥作啼聲,埭*上梨花春露滴。

(*氄毳毰毸:音同「冗翠賠賽」,雞羽毛奮張的樣子。

*磈礧:音同「傀儡」,比喻心中積鬱難平。

*汙:弄髒。 *埭:音同「代」,防水的土壩。)

鬥雞。()

玲瓏鏤雞子  宛轉彩球花

「何處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瓏鏤雞子,宛轉彩球花。」

(*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其十六》節錄)

白居易此詩描寫了寒食「鬥卵」的精巧玲瓏之美,巧手在雞蛋上染色、刻花,顯然是巧妙的藝術絕活。

鬥卵就是鬥雞蛋。南北朝時就有這種「鬥雞卵」的玩法。《荊楚歲時記》記錄,鬥雞卵是指畫雞蛋或者雕鏤雞蛋比賽,也用來饋贈遠方的親朋。富豪之家,不僅在雞蛋上染出藍茜雜色,還在蛋上雕鏤圖樣。唐代駱賓王《鏤雞子》詩句:「幸遇清明節,欣逢舊練人。刻花爭臉態,寫月競眉新」,描繪以雞蛋雕出臉蛋的細緻生動模樣。

暖風扶上紙鳶輕

「江南好,一片石頭城。細雨飛來磯燕小,暖風扶上紙鳶輕。依約是清明。」(嚴繩孫《望江南》其二)

暖風裡「放紙鳶(風箏)」是清朝時民間普遍難忘的清明記憶。放紙鳶,大人愛,小兒更愛:「兒童卻愛清明節,未破花朝放紙鳶。」(乾隆皇帝《仲春郊行》)。

清朝人有「清明斷鷂放災」的俗諺,紙鷂就是紙鳶、風箏。清人掃墓時帶著風箏上墳,掃墓祭拜後就在青草地上放起風箏來,或來一場比賽。人們將要禳除的災禍、病情寫在風箏上頭,把風箏放上天際,剪斷絲線,寄望災病隨著風箏在風中消逝。清《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時人在清明祭掃時玩放風箏比賽,達到了「傾城而出」的盛況。

可愛的鸚鵡風箏。(許享富/大紀元)

清明無客不思家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元·高啟)

「春山銜日半城隈,寒食家家掃墓回。」(明·陳民俊)

清明是節氣,緊跟著寒食節而來。古人多在寒食展墳拜掃。唐代時,寒食掃墓、祭祖原是帝王公卿的吉禮之一,民間仿效了王公上墓拜掃的做法;唐玄宗時允許民間士庶依王公以下之禮拜掃展孝思,並列入五禮常式。到了宋代時,從寒食開始連續三天都是出城掃墓的日子,拜掃新墳則在清明節。

宋代高翥詩《清明日對酒》,描寫了清明日拜掃,對生與死的體悟: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紅杜鵑寄託了陰陽兩隔的哀思;「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體悟了陰陽兩重天的生命界線,勸戒人珍惜活著的時光。

微微薰風、煦煦春陽清明時節,生命的活力穿梭在生死的演遞之中,成住壞滅的循環,盡在古往今來間。清明無客不思家,年年相憶在此辰!生命的真諦,僅在從生到死走一遭,落得白灰一片嗎?清明時更耐人尋味!@*#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