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3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瑞台灣台中報導)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繼一年多前應用老藥「頭孢曲松」(ceftriaxone)進行巴金森氏症二期臨床試驗後,他與研發團隊證實「頭孢曲松」又有新用途,可用以治療路易氏體失智症,近期獲得台灣、日本與加拿大等多國專利,何教授期待該藥能盡快進入臨床試驗,以便給此類型失智症患者帶來治療的新契機。
一般失智症的成因大都來自於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以及路易氏體失智症,它們雖然具有相似的症狀及病理特徵,但是這三項疾病的治療用藥及患者對藥物的反應相當不同,而僅次於阿茲海默氏症的路易氏體失智症,它的盛行率位居所有失智症的第二位,目前臨床上並沒有專門的藥物可以治療,因此何應瑞教授的研發成果更具有價值。
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的腦組織裡會出現異常的蛋白質沉積,稱為路易氏體,這些異常的蛋白質堆積,就像腦內的垃圾,最終對神經產生毒害,不僅導致患者出現認知功能(學習、記憶、辨識、語言、智力等)退化,出現失智症,隨著病情惡化,患者在大約一年期間,逐漸出現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跌倒等現象,而且常出現視幻覺或其他精神症狀,如妄想或憂鬱等,上述症狀與阿茲海默氏症或巴金森氏症有雷同之處,初期不容易進行鑑別診斷。
何應瑞表示,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都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當病程逐漸惡化,患者都會出現智能退化(失智症)現象。上述疾病的病理機轉並不相同,因此用以治療上述疾病的藥物未必相同。何教授指出,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的腦內會出現類澱粉樣蛋白(beta amyloid)及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這兩種蛋白會發生交互作用,導致α-突觸核蛋白出現變性堆積,產生更大的毒性。動物實驗結果顯示,頭孢曲松不僅可以調節基因以抑制生成類澱粉樣蛋白,也可以與α-突觸核蛋白結合,防止蛋白質變性,可以說是從病理上清除患者腦內的毒素。
造成神經退化還有另一項重要的物質:麩胺酸(glutamate)。在正常的情況下,麩胺酸是神經傳遞物質,負責維持正常的神經功能,但是當腦組織內出現過多的麩胺酸時,就會毒害神經,目前已知幾乎所有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都與麩胺酸過多有關。何應瑞教授證實頭孢曲松可以啟動清除麩胺酸,減少腦細胞死亡及神經發炎。更讓人振奮的是,頭孢曲松還可以促進神經新生,長出新的細胞,因此頭孢曲松不僅清除腦部毒素、減緩神經退化,更可以修復受損的腦組織以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
隨著人口結構老化,失智症患者人數越來越多。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教授指出,2016年台灣失智症總人口已逾26萬人,預計到2041年時可能多達67萬人,亦即平均每100人就會有3人罹患失智症。國際失智症協會指出,全球每年失智症所造成的經濟總成本超過8,000億美元。在臺灣每年每位失智症患者所需花費的照護成本將近100萬台幣,對患者的家庭、社會及國家造成很大的負擔,因此研發更好的治療藥物刻不容緩,而何應瑞教授的新專利-頭孢曲松「舊藥新用」的大發現,可望為約佔失智症3成的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帶來治療的新契機。
責任編輯:英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