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高雄

菊岩燒故事館 蔡正勝的人間桃花源

菊岩燒陶作取材自澎湖礦岩砂泥,富含岩礦的粗獷張力,更見砂泥的樸實細致。(蔡正勝提供)

【大紀元2020年03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晴玳台灣高雄專題報導)藏身柴山祕境,依山傍海的菊岩燒故事館,是蔡正勝「志於道、游於藝」的人間桃花源。一生作陶、樂陶,以陶會友的他,喜歡坐擁山海,沏一壺好茶,三五良友,分享淬鍊陶藝的人生故事。

菊岩燒故事館創始人蔡正勝,喜歡坐擁山海,沏一壺好茶,三五良友,分享淬鍊陶藝的人生故事。(李晴玳/大紀元)

2020年元旦,菊岩燒故事館熱鬧開館,舊雨新知齊聚一堂,品茗談藝話人生。盈盈笑語間,蔡正勝細說尋夢緣起:2019年秋天,興來探訪柴山祕境,循著山階拾級而下,意外邂逅了濱海山坡小築。駐足遠眺,但見海天一線,霞光浸染,風光無限好。

置身柴山小築,望向碧海藍天,彷彿回到澎湖故鄉。當此靜好時光,合該聽濤觀浪,迎送夕照;甚或以藝會友,閑話人生。於是,他毅然落腳扎根,打造一方夢土───菊岩燒故事館。在此藝術美學空間,他期待賓主歡敘,分享人生晴雨悲歡。

傍晚時分,探訪菊岩燒故事館,可以觀賞美麗的柴山落霞。(蔡正勝提供)

探索泥塑  開啟玩泥作陶的契機

蔡正勝浸淫陶藝逾三十年,一生念茲在茲,無非捏陶、燒陶。追溯其製陶生涯,當從菊島(天人菊為澎湖縣花)西嶼說起。童年成長於竹灣漁村,與海浪、與礁岩為伍的他,從小活潑好動,喜愛四處探索,大自然是他最好的啟蒙師友。

在國校前水井旁,那泥土特具黏性,村人稱之「佛仔土」。土壤與神佛何干?他感到不解。後來聽人提起,神像多半木刻石雕,土地公卻是泥塑。一日,他趁父母外出,蹬上椅子一探究竟,不意打碎了案上的福德神。他又驚又奇,「土地公果真是泥作!」源自對泥像的好奇,在他心底埋下了日後玩泥作陶的契機。

他年少時,父母為了生計,舉家遷徙高雄。蔡正勝定居都會,卻心歸鄉土。長大學成後,他以國際貿易本科,進入南山(畫框)企業任業務經理,負責藝術美學行銷業務。其間,他不曾忘懷陶泥夢,常私下摸索並嘗試創作。

【菊岩燒】蔡正勝陶藝展 – 勇氣。(蔡正勝提供)

1987年,蔡正勝創立「正愉公司」,專營陶燒公共工程景觀藝術。時值政府啟動公共工程藝術化計畫,明定公共工程之施作,必須融入人文、生態或藝術等景觀設計元素。蔡認為這是大好機會,積極洽商建築師,強化團隊合作能量。

從規劃設計、製作到執行實施,正愉團隊以堅實品質打響了名號。然而,深耕二十多年的景觀藝術事業,卻在高峰驟然轉向。從電窯生活陶、建築陶到柴燒藝術陶,其間幾經周折與挑戰。

追求藝術創新  勇闖柴燒藝境

三十年前,蔡正勝以先驅之姿,投入建築陶板裝置藝術創作。有人問他,讀了國際貿易,為何從事陶藝創作?他回應,「貿易本在互通有無,從無到有,或就現有推陳出新。其實,兩者息息相關,都在創造嶄新的不可取代的附加價值。」

只不過,他傾注心力的陶板公共藝術,係採少量多樣的客製化接單模式,是因應個別需求而開模製作的限量藝品,並非純藝術創作。

三十年前,蔡正勝以先驅之姿,投入建築陶板裝置藝術創作。(李晴玳/大紀元)

「我們約莫做了五年,陸續有人跟進,終而百家爭鳴。後來,我一直在思考,建築陶產業競爭激烈,各家看來相似,既沒特色,又乏創新。」他審慎評估後,毅然退出市場。

2013、2014年左右,他投入柴燒手捏陶行列。起初,大家對他並不看好,甚至笑他頭殼壞掉。只因柴燒市場式微,已成夕陽文創產業,而他卻執意栽進。早先柴燒當紅,一把陶壺可賣5萬元;現在,眾人紛紛赴中燒陶,回銷台灣後,現值卻一成不到。

「在我心裡,即便夕陽,也可以旭日東昇!」蔡正勝語氣堅定表示,他相信一種人生理念,「是甚麼,做甚麼;做甚麼,像甚麼。」「人生課題是一道是非題、選擇題兼應用題,我選擇我認為對的,然後思考如何面對與應用。」

父親臨終提點  發現菊岩新世界

蔡正勝事親至孝,體恤兄弟營生忙碌,他與妻竭心盡力服侍高堂,每年清明掃墓,他必陪同父親返鄉祭拜,18年來未嘗間斷。

2015年清明,他自台北參展歸來,不幸遭逢親喪。父親臨終前夕,交代遺言澎湖祖業由他接管,並牽著他的手說道,「勝仔!用故鄉咱厝的土,好好的運用創作,你會成功的。」

陶藝家蔡正勝的菊岩柴燒作品。(李晴玳/大紀元)

陶藝創新是蔡正勝一生的終極追求。回顧來時路,他熱愛的故鄉風土,擁有遼闊無垠的海洋景致與樸實樂天的人文風情;因此,創作的過程,他一直在找尋足以代表故鄉意象的素材。

受到父親的提點與鼓勵,他驀然發現故鄉的家藏珍寶--菊岩砂。於是,他另闢蹊徑,開展出一條至真至樸的菊岩柴燒陶藝之路。

蔡正勝運用故鄉私家的泥土(佛仔土),採集澎湖岩礦砂泥天然基材,將其融入陶作,透過特殊的窯燒技法,歷經無數的嘗試與失敗,終於在柴火高溫的淬煉下,創作出「菊岩燒」系列陶作極品。那一年,他六十二歲。

千錘百煉  創作獨一無二的菊岩陶

2015年「柴燒陶寶」正式推出,2016年「菊岩燒」接續發表。菊岩作為創作基材,經由高溫燒結成陶,因此富含岩礦的粗獷張力,更見砂泥的樸實細致。蔡正勝認為,這是積澱了千萬年歲月的能量所致。

1740萬年前,台灣海峽南端地殼張裂,地層深處躁動的岩漿噴湧流溢,覆蓋大片海域,造就了壯麗的澎湖群島。今日玄武礦岩,即是火山熔岩噴湧的積泥,它蘊含著千萬年歲月的能量。

堆疊巨厚的玄武礦岩,歷經長久風化,富含氧化鐵、鎂及微量二氧化矽等元素,經過千度高溫淬煉,植物的落灰與礦岩的熔釉完美結合,成為陶作變化萬千的炫麗彩衣。

夜以繼日將近一週,歷經1250~1300度高溫淬鍊出獨特的菊岩燒作品。(蔡正勝提供)

至於陶材燒結的過程,蔡正勝形容,那是打鐵成鋼的錘鍊,「一千三百度長時間的高溫,一次又一次,反覆的淬煉 ,它所創造出來的--靛青的藍、深邃的紫及玄武的黯,是獨一無二的辨識度,也是菊岩燒的特色。」

傾注三十多年歲月,蔡正勝不忘初衷,盼將陶土與澎湖千萬年的熔岩砂泥結合。而今,他果真做到了!

傾注情感  用陶藝感動人心

對多數陶藝家來說,燒製作品的過程,精準掌握力道與火候,是博學厚積的功底,更是心性修為的展現。巧手捏製的敬謹,轉身入炭的迅敏,一如潛心入定的修行者。

「我以千萬載歲月的岩礦砂泥,融合大自然的意境;用鮮明色彩的流動渲染,賦予作品生命力;我要將藝術美學及自然能量,與生命的體悟相結合。」蔡正勝矢志,「我努力做自己、作自然,願將生活的體驗與感動,融入我的作品中。」

「從排窯、燒窯、封窯,到入炭、降溫、卸窯」,接連數天將近一週,柴燒工作夜以繼日地進行,大家輪值守候著薪火,只盼火的熾盛生命力,如期將泥坯轉為陶器,讓泥土的微量金屬元素散發出迷人光芒。

而凡事全力以赴、甚且廢寢忘食的他,自侃從小玩泥,不曾正式拜師,但憑一股傻勁苦幹實幹,希望賦予菊岩燒生命光彩,並以陶藝與眾樂樂,分享一切美好。

菊岩燒故事館創始人蔡正勝不曾正式拜師,但憑一股傻勁苦幹實幹,希望賦予菊岩燒生命光彩。(李晴玳/大紀元)

蔡正勝回憶,他的首件柴燒作品亮相時,形色樸拙黯淡,識者都嫌醜陋,建議不要展售。熟料,某日顧客上門,不但一眼看上,還買下其中三組,後來成為莫逆知交。對方表示,觀賞他的陶作,頗覺古樸厚實,帶有一種感人的力量。

另有企業老闆,喜愛其菊岩陶寶,不但自家收藏,還買來贈與國際客戶。他開心表示,以前送禮總感為難,現在終於找到恢弘大器、可以代表台灣意象的藝術品了。

蔡正勝用生命塑陶,以情感澆灌陶藝,希望傳達濃濃的故鄉之愛。立足藝壇、卻不曾參與藝協社團,每次參展與賽,雖無師友引薦提攜,但總能獲得各方肯定。

他曾先後入選中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紫金獎,2018年玉山獎工藝組,2019年榮獲苗栗藝術節柴燒組優等獎,2020年台灣國際金壺獎等等。

起承轉合  成就陶藝精彩人生

欣賞蔡正勝作品,從他日積月累的創作能量,可以感受到濃濃的鄉土情懷。他深情表白,感謝父親的提醒與期許,感恩故鄉土地賜予的岩礦砂泥,才有今日「菊岩燒」系列作品的問世。

「菊岩燒故事館」創立的同時,宣告蔡正勝的陶藝創作之路邁向新里程。在這裡,他要以「起、承、轉、合」四大創作主題,傳達衷心的感動與追求創新的嚮往;更要以熱情欣悅,歡迎所有舊雨新知,一同見證台灣鄉土之美,開懷分享彼此的人生故事。

他表示,感恩人生的「起」首式,就以2016年的《雙心石滬》作為代表,這是菊岩柴燒的處女作,取其永懷澎湖鄉土的意象。

蔡正勝一生作陶、樂陶,更以陶藝展現人生的起承轉合。(李晴玳/大紀元)

《大目帆船》,則象徵血派親情的傳「承」。蔡正勝說,他的祖父與外公,生前皆以擺渡為生,他們的帆船就像海中大魚,擁有大眼大嘴,還有航行如飛的燕尾,可惜現在已成絕響。

2018年的《西嶼落霞》,則是翻「轉」自我的告白。其陶藝創作從立面形塑轉為平面陶版,雖仍融入菊島岩礦元素,但作品的呈現已更趨多元化。

在《四季吟-傾聽大地的聲音》中,蔡正勝結「合」了平面陶板與立體燒陶,歡快吟頌著春之生機(綠意)、夏之熱情(艷紅)、秋之豐收(金黃)及冬之靜定(藍白)。這首四季旋律,傳達了故事館主人對大自然、對美好人生的禮讚。◇

藏身柴山祕境的菊岩燒故事館。(李晴玳/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