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3月17日訊】作者:陳彥玲博士 / 整理:曹景哲・大紀元
上一篇中講到的那個優秀的女孩子,為什麼看到小時候的照片卻放聲大哭?陳老師是怎樣幫她找到心理癥結的根源的?一幅畫的價值到底在哪裡呢?孩子問題太多,不是壞事,可能是需要心靈對話。
這個女生在看到小學三年級時候的照片時,放聲大哭。可能從來都不會有人問她關於這個照片的事情,她每天就是上下班,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穩定地過著,還有一個對她不錯的男友。
那麼她為什麼要出國留學呢?我們分析過,她自己也承認了就是要逃避。她的男朋友還有房子,但她還是想逃避,為什麼呢?
無知的行為
她是要逃避媽媽給她的那個傷害,那種不親近的感覺,那種你生下我,但又不理解我,還把我打得那麼凶的感覺。當時,她放聲大哭,真的好像回到小時後被媽媽痛打的場景。
為了讓她能原諒這件事情,我首先讓她體驗什麼叫無知的行為。我們有時認為那件事情就那麼簡單,但是對別人來說可能卻是完全搞不懂的。所以我就讓她體驗一下什麼叫無知。
我問她,你有沒有對於有些東西老是搞不會、搞不懂,每個人都有這種東西。我就總是搞不懂一些機械的東西,即使看了操作手冊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她也對於機械類的東西實在是搞不懂。
她在一個很大的單位裡上班,總是有一些機械維護的工作。我對她說,明天上班的時候,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花一些時間了解一下非常複雜的機械系統。
她按照我說的去做了,去了解機械系統。後來她跟我說,「老師啊!真是難受啊!」我還給她時間限制,要她在3分鐘之內解決一個重大機械問題。她很著急,說如果有根棍子,就想拿起來揍這台機器。
這種想法,與她母親是一模一樣的。她母親聽到別人說這個孩子做了什麼什麼事情的時候,大概也只有3分鐘做反應。那個時候,那位無知的媽媽急了,用最急切便利的方法,拿起棍子就打她。
她終於體驗到她母親當年的感受,因此她可以很快地在心靈當中讓出一個位置給她母親,她不再那麼恨她母親了。她真的感受到,人在無知的時候,真的會抓狂,最原始的本能動作就會出來。
「光復中原」計畫
後來,她再看那張照片的時候,不再那麼痛哭了,可以開始理解媽媽當時的痛苦了。她就說,其實她媽媽也是很難受的,但是當時她不太接受她母親的道歉,並產生了對母親的觀念,日後也一直用這個觀念來解讀她母親的行為。
她母親也感覺很辛苦,怎麼做好像都得不到這個孩子的歡心。可以說,這一件事情,瞬間讓這對母女的關係,變成了冰凍狀態。
我們就設定了一個「光復中原」的計畫,在與母親的互動當中,從最小的行為來改變,不要一次要求太多。
例如,她母親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需要的東西是什麼?比如,媽媽喜歡喝茶。她不一定要幫媽媽倒茶,但現在已經長大了,有經濟條件了,可以買媽媽喜歡的茶葉給她。而且,她的工作單位就在一個山上,那裡可以買到很好的茶葉。
就從小的、一點點的行為開始,例如道早安這樣的,可以與媽媽分享自己工作的美好,慢慢地累積、慢慢地修復了與母親的關係。母女兩個人就開始嶄新的生活了。她最後打消了去海外留學、浪跡天涯找回失去的快樂的想法。
畫家故事:畫的價值在於內涵
我記得,小的時候在課本裡面有一個畫家的故事。那個畫家以自己的太太為模特創作,但是他老是覺得太太不具有模特的體型,也沒有天使的臉蛋。他畫啊畫啊,慢慢就畫不下去了。他就跟他太太說,要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模特。他太太沒辦法,就讓他去尋找了。
這個畫家吃了很多苦,就像過去的雲遊一樣,去了很多的地方,但還是沒有找到。最後,他回到自己的家,看到自己的太太,就說我找到答案了。
原來,他開始畫的時候,是畫那個人的外形,但沒有注意到太太所展現出來的氣質,那種包容、那種溫暖,那才是一張畫的價值。他用了幾年,吃了那麼大的苦,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
原來他發現,很多模特是為了錢而工作的,他感受不到心靈的溫暖。最後,他回到家,太太依然毫無怨悔地照顧他,他覺得自己太慚愧了。
所以一個人在小時候就被教育、灌溉的人文養分,都是我一輩子的成長當中,包括我的工作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孩子愛問為什麼 不是壞事
在重新建立孩子與父母的信任關係時,需要借助相冊,在討論照片的時候,可以運用8個W,上期已經講了4個W。第5個W就是「why」,為什麼。
小孩子2、3歲開始,就開始有無數的問題要問大人。有一些父母被孩子問得煩了,甚至去問醫生孩子是否有毛病,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問題。我就告訴他們,我就是那種從小就愛問為什麼的小孩,你們看我有沒有毛病啊!
如果小孩愛問為什麼,大人應該先接受他,不要在內心裡面有不耐煩的東西。但也不要太過於高興或者顯示,有時候大人會拿這個東西到處去炫耀,說我的孩子特別聰明,特別厲害等等。
這是孩子在發育過程中非常正常的階段。家長只要讓孩子正常地感受,周圍的人也正常地回應,孩子的路會走得比較踏實一點。
愛問為什麼的孩子,一般是會思考的孩子,是想要學習的孩子。愛問為什麼是能夠把事情做成功的好習慣,我們可以鼓勵他,「挺好的啊!」
當家長回答不出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有兩種方式反饋,一種是家長也不知道,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另外一種是,問孩子「你告訴我,你真正想知道的是什麼呢?」有的時候,孩子問為什麼不一定侷限在那件事情本身,反而可能是想要家長和他在心靈層面上進行對話。#(待續)
視頻:陳彥玲博士【爸媽必修課】(22):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怨恨?相冊的故事(中)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3月14日教育版
責任編輯:李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