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回歸傳統是正途

人氣 571

【大紀元2020年03月11日訊】不久前,朋友Line傳來一則今昔對比、耐人尋味的打油詩短文,列出21項50年前和50年後,亦即1961年之前和之後台灣社會(也應是人類社會)的對比現象。全文如下:
「50年前,媳婦怕婆婆;50年後,婆婆怕媳婦。
50年前,人人都想生;50年後,人人不敢生。
50年前,不小心就生了好多個;50年後,很用心卻生不出一個來。
50年前,孝子是兒子;50年後,孝子是老子。
50年前,結婚容易離婚難;50年後,離婚容易結婚難。
50年前,偶爾外食;50年後,偶爾開火。
50年前,常換工作被視為異類;50年後,不換工作被視為異類。
50年前,沒有不認識的鄰居;50年後,沒有認識的鄰居。
50年前,窮人怕耕地;50年後,富人買地耕。
50年前,人怕沒肉吃;50年後,人人怕吃肉。
50年前,伙計看老闆臉色;50年後,老闆看伙計臉色。
50年前,晚上可以開窗睡覺;50年後,白天在家卻要鎖門。
50年前,尼姑和尚出來化緣;50年後,尼姑和尚出來賑災。
50年前,鄉下人往都市擠;50年後,都市人往鄉下避。
50年前,人們盼望增胖;50年後,人們拚命減肥。
50年前,你拜託銀行借你錢;50年後,銀行拜託你借錢。
50年前,人穿破洞補丁服裝是因為窮;50年後,人穿破洞補丁服裝是想耍酷。
50年前,一個人工作能養全家人;50年後,全家人工作難養活一個小孩。
50年前,考上大學很難;50年後,考不上大學很難。
50年前,是善良的社會;50年後,是詐騙的社會。
50年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50年後,家有一老全家逃跑。」

有人用「真是一針見血句句入骨!」表示深深認同,有人對最後一項感嘆說「看了真叫人哭笑不得啊!」就我這個實際經歷這五十年歲月的人來看,實在是「心有戚戚焉!」雖然有三項不那麼認同,但整個來說,的確非常寫實,而且令人感傷。

歷史長河中,五十年算是很短,但自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科技發達以來,世事變化卻愈來愈快,人類的生活也逐漸「瞬息萬變」,而「忙」的加深是赤裸裸的寫照,於是「盲」和「茫」也緊跟而來。跟上時代被認為進步,否則被以「過時」、「守舊」貶低,於是有著「進步的觀念對應著迂腐思想」的對比。一旦被冠以「傳統」就意味著「過時」,也就面臨「將被淘汰」的命運,最鮮明的事例就是「傳統產業」、「傳統部門」,指的是落後的、該被淘汰的產業和機構。不過,50年後比50年前究竟是不是進步,或者實際上應是退步,是很值得仔細思量的。

一個人的一生畢竟逃不出「生老病死」這四件事,而且還必須有「傳宗接代」,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否則人類就會滅絕了。那麼,由「50年前,人人都想生;50年後,人人不敢生」和「50年前,不小心就生了好多個;50年後,很用心卻生不出一個來」這兩項就有確定的答案:「今不如昔!」而「50年前,一個人工作能養全家人;50年後,全家人工作難養活一個小孩」和「50年前,孝子是兒子;50年後,孝子是老子」更道出了不敢生小孩的主因。當今的社會,「高齡化、老齡化」高唱入雲,「長照」、「老人照護」是棘手課題,而將責任推給政府、要求政府提出政策解決則是標準答案,為何不把「50年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50年後,家有一老全家逃跑」好好地推敲推敲呢?

其實,總而言之,「傳統家庭」的解體,應該是最關鍵課題,早年的「生老病死」不都是在家庭中妥善解決的嗎?為何「傳統家庭」敗壞了呢?是不是「傳統倫理道德」消蝕的緣故呢?那麼,從「心」(新)找回基本倫理道德不是最佳解嗎?畢竟「走回傳統路通天」啊!那怎麼做才好呢?人人從「自身」做起,大家一起來「自助、互助」,持之以恆,老天也就會來助一臂之力。何不由再體認「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理念,並且「由衷」將之實現做起呢?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高天韻:中共為何看不懂川普
【2019新年特稿】遠離中共是福
【徵文】田雲:大陸為何走入「絕望時代」
【徵文】田雲:古代仁政與中共暴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