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花蓮農第三代育苗70種 要實現有機育苗場

有機農場正值馬鈴薯採收期,馬鈴薯質地Q彈、深受民眾喜愛,花蓮二代青農陳柏叡(中)父親陳文富(左),農糧署東區分署長陳昌岑(右)也讚賞青農用創新思維運用在農業上。(詹亦菱/大紀元)

人氣: 8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0年03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詹亦菱台灣花蓮報導)有機農產品深受民眾青睞,也因田間種植及銷售上的人力需求,原在外地工作的二代青農返鄉接棒。陳柏叡原本在台北工作,經歷一次產業調整後,決定返鄉發展,5年前返鄉跟隨父親陳文富從事有機農業。陳柏叡說,曾在電子產業做技術品管,回來後發現家裡每年要花3、40萬買苗種,當初認為育苗可以自己來做,儘管經歷1、2年的失敗,但現在育苗已有6、70種,可供應田園8成的種苗需求,希望實現花蓮第一家有機蔬菜育苗場。

花蓮二代青農陳柏叡(中)學習育苗技術,父親陳文富(左二)從反對到支持,10日展示有機蔬菜成果。(詹亦菱/大紀元)

返鄉也是轉型,32歲陳柏叡表示,父子倆脾氣都很拗,不過父親都會放手讓他嘗試做,3年前開始在育苗場拜師學藝,老師傅也不吝嗇傳授功夫,再和農改場學習把育苗種轉成有機農產品。現在庫房的二樓,也有自己專屬的有機育苗場,將平房的頂樓加蓋而成,還做了育苗專用的電梯。也因花蓮氣候炎熱且潮濕多雨,特別設計集水裝置,將雨水引入儲水桶,為育苗場的灌溉水源,不浪費自然賜予的豐富資源。

陳柏叡說,返鄉前在宏達電擔任品管,要找工人教導怎麼耕種,並要求品質管理,賣出去前先自問可否接受這樣的農產品,才有高品質產品給客人。並向他的爸爸陳文富建議添購新的農用機具,當然不是每次討論都順利。陳柏叡希望做好農場的時間及人力管理,讓電子業的品管背景在田園也能發揮,以提升產品與生活的品質。

陳柏叡指出,在成功完成6、70種育苗中,市場最受歡迎的是芥藍菜、高麗菜和蘆筍等;認為現在最難突破的是青花類蔬菜,只能發育7成左右,原因是需要藥劑催養,但有違有機的原則,相信一定有不用藥的方法,只是農忙還沒有時間試驗。

從事務農50年的陳文富(左)說,10歲跟著爸爸放牛、割牧草,靠著勞力耕作;20年前開始轉型經營有機蔬菜,但堅持理念造福後代,至少自己的健保卡也少用了。(詹亦菱/大紀元)

從事務農50年的陳文富說,10歲跟著爸爸放牛、割牧草,靠著勞力耕作;20年前開始轉型經營有機蔬菜,過去種植韭菜的年收入是2、3百萬,轉型有機第1年收入只有6萬塊,但堅持理念造福後代,至少自己的健保卡也少用了;對於兒子陳柏叡而言,就從旁協助,不敢給他太大的壓力;家裡農業經營是一條龍,從生產到銷售都有人做,年輕人有想法不反對,希望看清楚現實的狀況,才有辦法繼續維持生計。

農糧署東區分署長陳昌岑表示,花蓮91年開始輔導有機耕作,有機栽培驗證面積達到2,423公頃,占全國驗證面積25.2%,而有機蔬菜面積花蓮有392.5公頃,也是全台最大,希望年輕一代回來後,可以用不同的思維經營農業,如陳柏叡經過數年努力學習與實作,並將電子業品管作法導入有機栽培,用機械化取代人力,更有效率生產,讓大家看到農業是進步的產業。

有機農場蔬果展示。(詹亦菱/大紀元)

責任編輯:英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