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詩仙李白】之八:一坐度小劫 觀空天地間

大紀元文化小組

詩仙李白(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24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青蓮,在佛教中被視為蓮花中的最上品。李白自號「青蓮居士」,其與佛家的淵源甚深。李白傳世詩歌中,五十多首涉及佛家思想、修行理悟、佛寺名勝。詩人筆隨心動,在描繪山寺風光的同時,修佛典故信手拈來,表達了對生命的徹悟及對宇宙的俯瞰認知。

讚頌佛寺 觀空入定

1. 《登瓦官閣》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的秋天,李白抵達金陵,遊覽了位於城西南的瓦官寺。瓦官寺又稱瓦棺寺,始建於東晉興寧二年(364),是南京地區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現在的同名寺院重建於2003年,古建築早已無存。)

登瓦官閣

晨登瓦官閣,極眺金陵城。
鍾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
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杳出霄漢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氣滅,地古寒陰生。
寥廓雲海晚,蒼茫宮觀平。
門餘閶闔字,樓識鳳凰名。
雷作百山動,神扶萬栱傾。
靈光何足貴,長此鎮吳京。

詩人登高遠眺,瓦官閣高聳入雲,彷彿與日月相接。一連串對偶句描繪寺內之莊嚴與寺外之壯闊景色,語句明快、流暢。「雨花」、「天樂」、「法鼓」都是佛家語彙,「法鼓」又指鐘聲,雙關之意巧妙,化用自然,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崇佛之意。

2.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

千年古剎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蜀岡風景區,鑒真高僧曾在此居住和講學,該寺因而聞名天下,被譽為「揚州第一名勝」。

大明寺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隋仁壽元年(601年),文帝楊堅六十壽辰,詔令在全國三十個州內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內,塔高九層,稱「棲靈塔」。

開元十四年,726年秋,李白登覽西靈塔,賦詩贊曰:

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雲長。
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樑。水搖金剎影,日動火珠光。
鳥拂瓊簾度,霞連繡栱張。目隨征路斷,心逐去帆揚。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黃。玉毫如可見,於此照迷方。

青年李白登臨高塔,極目四望,留下這首令揚州生輝的經典之作。對偶組句描繪了眼前的壯麗天地:塔頂與天空的元氣相接,布滿彩繪的塔梁與三界相通(三天,乃佛教中所指的慾界、色界、無色界)。湖水蕩漾,搖動著古剎和寶塔的倒影,陽光耀眼,宛如燃燒的火球。秋露和霞光中,神奇的白毫隱約可見,霎那間照亮了迷茫的世界。「玉毫」,指佛眉間的白毫毛。佛經中說,白毫可放大光明,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全詩筆觸華麗、大氣,烘托出寺廟的殊勝,禮佛思想濃郁,結句「玉毫如可見,於此照迷方」富於禪意,透出詩人對於佛法的深徹理解。

揚州大明寺棲靈塔。()

3. 《廬山東林寺夜懷》

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北麓,寺院建成於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慧遠大師在此創立淨土宗。當時名士謝靈運因為欽敬慧遠,為他在寺中開東西兩池,遍種白蓮。南宋紹興六年,民族英雄岳飛曾在東林寺為母親守孝。

東林寺正對廬山香爐峰,四周群山環抱,門前為虎溪橋。相傳慧遠住在東林寺期間,潛心研究佛法,他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下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

李白一生多次遊覽廬山,曾寓居東林寺,寫有《廬山東林寺夜懷》。此詩究竟作於何時,學界觀點不同,分別有開元十四年、天寶九年和至德元年之說。

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
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
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
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

「青蓮宇」指東林寺,因慧遠在此創「蓮社」。「尋」則突出崇佛的意趣。寺內霜氣瀰漫,晚鐘悠揚,月光照在虎溪上,一片清幽、寧靜。從「天香」、「天樂」開始,作者轉寫佛教氛圍和禪坐的體悟,妙用多個佛教用語。

詩人靜坐入定,感受到大千世界進入毫髮的精妙神奇,進而悟到:只要本心契合於佛理,便能獲得澄澈釋然,跳脫萬劫輪迴之苦。

江西東林寺內的蓮池。()

4. 無錫惠山寺

無錫惠山寺是江南名寺,始建於南北朝,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寺內遍布古蹟,「聽松石床」原是兩棵六朝古松下的一塊天然大石,石長20米、闊0.87米、高0.56米,石塊表面平坦,一側翹起,好像枕頭。整條大石宛如臥榻,可供遊人坐臥,靜聽松濤。唐代著名書法家、李白族叔李陽冰用篆體為此石寫了「聽松」兩字,石床由此得名。

至德元載(756年)安史之亂中,李白攜妻宗氏南下,抵宣州。此番南遊期間,詩人在大理評事李黯的陪同下遊覽了惠山寺,並作客於寺院住持昌禪師的別院,寫下兩首《同族侄評事黯遊昌禪師山池》。其一首寫道:

遠公愛康樂,為我開禪關。
蕭然松石下,何異清涼山。
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閒。
一坐度小劫,觀空天地間。

詩人將昌禪師比作高僧慧遠,以康樂公謝靈運自比。二人對坐松石上,好似身在佛教勝地五臺山,神清氣爽。水流澄明,作者的心境也同樣平和,不起波瀾,通體空淨。李白靜坐不動,彷彿度過了漫長歲月,領略天地間的空寂、高妙。(「小劫」是體現佛教宇宙觀的時間單位詞,相當於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惠山寺內的金蓮橋、禦碑亭。()

與僧人談佛論道

李白一生廣交天下朋友,與很多高僧、禪師探討佛理和文學,結下友誼,其中,有名號傳世者達三十多人。我們來看兩首代表性詩作。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

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
騰轉風火來,假合作容貌。
滅除昏疑盡,領略入精要。
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後際,始知金仙妙。
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喪,雲山豈殊調。
清風生虛空,明月見談笑。
怡然青蓮宮,永願恣遊眺。

詩人與元丹丘本是道友,卻也能談佛論禪。李白論曰:人生如夢,我已先行了悟。地火水風假合成世間此身,一切都是短暫幻象,必須消除心中的疑慮和煩惱,才能獲得永遠的超脫,進入清淨、怡然的神佛仙界,永得逍遙遊。

《贈僧朝美》同樣因其蘊含的佛理而引人注目。

詩云:「水客凌洪波,長鯨湧溟海。百川隨龍舟,噓吸竟安在?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價傾宇宙,餘輝照江湖。苞卷金縷褐,蕭然若空無。誰人識此寶,竊笑有狂夫。了心何言說,各勉黃金軀。」

李白運用比喻來闡述高深的哲理。他把人生比作茫茫大海,把人心的各種貪慾比作吸食人的大鯨魚。在慾望和煩惱的海洋裡,有人幸運地探得寶珠,那便是人生的真諦,它的價值與整個宇宙等量,光照江湖。

李白自比「狂夫」,表示自己已識得此寶。他與朝美僧對此會心知意,不必言說。兩人彼此勉勵,以修道成佛為重。

詩裡的「黃金軀」指代什麼?《後漢書》裡寫道:「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也有學者指出,佛家講「六道輪迴」,六道之中,以人道為最重,人身可修成佛,堪比「黃金」,所以「黃金軀」指人身。

李白是真正修過佛的。《贈僧崖公》一詩即是最好的證明。李白在詩的前半段記述了自己學佛得神通的經歷。

昔在朗陵東,學禪白眉空。
大地了鏡徹,迴旋寄輪風。
攬彼造化力,持為我神通。
晚謁泰山君,親見日沒雲。
中夜臥山月,拂衣逃人群。
授余金仙道,曠劫未始聞。
冥機發天光,獨朗謝垢氛。
虛舟不繫物,觀化遊江濆。

朗陵,是一座山,在古時蔡州朗山縣,即現在的河南確山縣西北處。詩人跟隨一位名叫「白眉空」的大師學禪,因而得以如明鏡般觀察大地萬物,尊師擁有造化神力,我也因此具備神通。晚來去拜謁泰山之神,親眼看見太陽在雲朵中隱沒。禪師又教授我世人前所未聞的金仙道。絕世天機發出智慧之光,乾坤朗朗,不染塵垢。

這些文字生動而神奇,可見李白通過學禪獲得了深厚的法力,並且對佛理心領神會。

詩的後半段寫僧道崖的言行,這位高僧談論佛法,震動海岳,點化公卿。

江濆遇同聲,道崖乃僧英。
說法動海岳,遊方化公卿。
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樓亭。
微言注百川,亹亹信可聽。
一風鼓群有,萬籟各自鳴。
啟閉八窗牖,托宿掣電霆。
自言歷天台,搏壁躡翠屏。
凌兢石橋去,恍惚入青冥。
昔往今來歸,絕景無不經。
何日更攜手,乘杯向蓬瀛?

李白仰慕高僧,不禁問道:何時我們一起乘著木杯,同去蓬萊仙島?乘坐木杯渡水的神異之事,在南朝(梁 惠皎)《高僧傳‧神異下‧杯度》有所記載,後泛指乘舟。李白使用這個詞,語意雙關,為全詩增添仙氣。

結語

關於佛、道修煉及神仙信仰的描寫,是李白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內容往往沒有得到現當代讀者的足夠重視。不少學者在鑒評時,經常以出世情結、排解苦悶、甚至迷信幻想來進行解釋,未能領會詩作的真意和深度。

江山秀麗,古剎巍巍;流年似水,法鼓蒼茫。李白遊佛寺,述佛理,提醒眾人:紅塵慾海,切勿迷失;黃金之軀難得,眾人皆當自勉(未完待續)

點閱【詩仙李白】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躊躇滿志,跨馬離家,踏進了長安的政治核心——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的宮殿、大明宮。
  • 對李白來說,酒醇而人愈醒,借醉說醒言,醉裡看透千秋迷霧。後人為李白的詩中酒、酒中詩所陶醉,卻鮮少有人悟透真機。
  • 劍膽琴心,笑看紅塵。不屈服於權貴,不為名利所迷,這位盛唐的遊俠、逸士、文學大師,引來無數欽羨的目光以及心靈的追隨。
  • 鳳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祥瑞,李白登臨此台,將眼前景色、歷史典故以及滿懷的感慨揉合於詩中,傾瀉出古今相接的深沉詠嘆。
  • 在湖北省安陸城西的煙店鎮,有一座白兆山,也叫「碧山」。據清光緒年間《德安府志》記載,此山因為「有白氣」而得名。白兆山曾是一處道教聖地,山上松柏長青,雲海蒼茫。
  • 李白遍遊名山,潛心修道,陶然忘機。詩人筆下,每每仙氣四溢,神采飛揚。修煉的奇妙,在《感興八首》【其五】中可見一斑。
  •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他一生畫了三百多幅壁畫,並有近一百幅卷軸畫被皇宮收藏。民間畫工稱他為「畫祖」,史稱「畫聖吳道子」。
  • 有關異人的記載,在中國古籍中並不少見。他們一般隱居在山野之中修煉著出世之道。到一定層次後,便具備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於某種異能異術。當機緣成熟時,他們會出山尋找有德之士,比如懷有大慈惻隱之心的行醫者,將能治病救人的祕術或法術傳給他們,使之得以善用,並讓世人也能福蔭並感恩於上天的好生之德。
  • 兩個擁有絕世才華的傳奇人物,在此刻相會。年輕人用他奇譎幽豔的文字,刻劃出這段感天動地的音樂。這篇文字,被後世譽為摹寫音樂的至文,它就是唐朝詩人李賀最著名的詩作《李憑箜篌引》。
  • 中藥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質。(Shutterstock)
    古代醫者多以救人性命為重,甚少有拿醫藥當牟利手段的。為窮苦的病人出義診,動輒還施金、贈藥的醫生比比皆是。這就是古代中國民間大夫對淡泊名利的身體力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