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爸媽必修課】(17)

【爸媽必修課】鼓勵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進步

孩子每一步的成長都是值得鼓勵的。(Shutterstock)

人氣: 65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0年02月18日訊】作者:陳彥玲博士 / 整理:曹景哲・大紀元
你有沒有留意過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哪怕是轉手腕、捲舌頭?其實,在孩子身體成長的時候,心理也在成長,但華人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心理發展問題。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嬰兒到4個月左右的時候,準備坐起來了,可以在後背塞個枕頭或墊子,就可以坐得挺好的。這時家長可以準備個鏡子,讓孩子看鏡子,與鏡子裡面的自己互動,會讓嬰幼兒十分好奇。

轉手腕不是一件小事

一般這個時候,孩子的手開始可以轉動了,也就是代表他可以自己拿湯匙。可是,這麼重要的動作,往往被家長忽略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是自然而然就長大了,當然慢慢就學會拿湯匙的動作了。

那麼,為什麼拿湯匙的動作與未來的發展有關聯呢?孩子從一開始需要別人來餵飯,到可以自己拿湯匙吃飯,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是非常了不起的,要表揚孩子。家長在孩子的每次重大進步時,都要鼓勵孩子。

孩子的手開始可以轉動時,家長一定要清清楚楚地告訴孩子,「啊,你現在會轉你的手了。」然後,家長最好再做一遍給孩子看。把動作和語彙連結起來,讓孩子明白這是個什麼動作。

為什麼有的孩子的語言發育特別快,在人際關係上特別占優勢,是因為孩子的用詞非常精準,表達能力非常好。大家都喜歡這樣的人,不論是在公司工作,還是做生意。

前幾集,我已經講過,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反饋。孩子從幾個月大的嬰兒長到1、2歲的期間,變化會非常大。但如果家長對這些變化都習以為常,沒有及時告訴孩子的話,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特別提醒,家長不要小看孩子小時候的一點點的小動作。當在3、4個月時,孩子可以轉手腕的時候,父母要及時肯定和表揚他,讓孩子也注意到自己有這麼大的變化,他會很開心的。孩子會反覆地重複做這個動作,家長就不斷地鼓勵和表揚他。這種關鍵動作要不斷重複,不能只有一次。當孩子有這樣的能力的時候,家長還是要欣賞他,還是要說出來。

能捲舌頭 發音就能準確

孩子能捲舌頭,也要給予鼓勵,因為這樣,孩子可以發出捲舌音,發音就變得準確。孩子不會捲舌頭,一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舌頭太短,這是先天原因,另外一個是沒有人好好地去教他。

其實,身體的發展和內心的心理發展,如果能配合得很好,這個孩子會很開心,而且很踏實。

小孩長得大一點的時候,需要被面試的時候,尤其是華人,在西方社會裡面,最吃虧的一點就是,他不知道未來要幹什麼。美國人的目標比較明確,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自己愛什麼、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而反觀華人,即使到了中年也還在尋找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

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發展

這是華人非常普遍的特徵,在身體成長的時候,心理也在成長,但華人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心理發展問題。華人家長會花很多錢去買嬰兒食品、嬰兒營養品,讓孩子身體長得結實健康。而看不到心理成長到底是什麼,這點常常被華人家長所忽略。

西方社會非常重視兒童的心理發展問題。孩子長到十多歲,開始接受面試或申請大學的時候,有經驗的面試官一眼就看得出來,孩子的心理發展方面是否很踏實。如果孩子的心理發展滯後的話,面對提問,孩子可能會說不知道,或者背答案。

有一天,有一對父母把孩子帶過來讓我診斷。這個孩子雖然只有 16、17歲,但外表看起來有二十多歲了,甚至有點歷經滄桑的感覺。

我問他,在學校裡面喜歡哪些領域?他愣了一下,沒想到我問他這個問題。通常都是問他的學習表現如何,不會去問他喜歡哪個科目。在華人家庭裡面,往往都非常看重成績,其它的不太在意。

華人孩子的數理化的分數都是比較好的,往往家長也都重視這方面的成績。但是在海外,華人也要融入當地的主流思想。人文部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生活中的幸福感、使命感、踏實感,都是從人文方面獲得的。

這個孩子看看父母還在身邊,然後告訴我,自己喜歡歷史。我覺得,一個來美國才兩年的華人孩子,喜歡歷史,這是比較特殊的事情。

我就故意問這個孩子,歷史有什麼好學的呢?都是一些過去的事情,死人的事情不是嗎?結果這個孩子一拍桌子,大聲說:「就是嘛!」原來,他喜歡歷史,這是被要求出來的。

因為中國很多家長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四書五經,在美國的主流社會,特別是在大學裡正在漸漸獲得重視。於是很多中國人家庭,就讓孩子學習這方面的內容,讀些古文和歷史書籍等。但是,孩子其實並不喜歡這些東西。他回答說自己喜歡歷史,就是家長給他灌輸的標準答案。

因為他自己不喜歡,所以他要想進入父母所希望的理想大學的門檻,就非常難。#(待續)

視頻:陳彥玲博士【爸媽必修課】(17):鼓勵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進步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2月8日教育版

責任編輯:李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