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12】官渡之戰(文字版)
曹操到底如何僥倖贏得了官渡之戰?西元199年,袁紹消滅了公孫瓚,統一了黃河以北,成為全國實力最強大的諸侯;而在黃河以南,曹操消滅了呂布和袁術,降伏了劉備,控制了兗州、豫州和徐州,這個時候在袁紹和曹操之間爆發了歷史上聞名的官渡之戰。
我們說官渡之戰,這場戰役不止打了一仗,官渡之戰打了有一年,從西元199年一直打到西元200年的十月。
西元200年2月,袁紹派遣大將顏良主動進攻黃河岸邊的延津渡口。4月,曹操率領部隊去解救延津,面對袁紹的大軍,眾人一籌莫展之際,荀攸向曹操獻上聲東擊西的計策[1],「我們士兵少,難以抵禦袁紹。等我們到延津之後,渡河做出攻擊袁紹後方的架勢,袁紹一定分兵向西。這個時候我們再率領輕兵偷襲白馬津,趁其不備,可以擒殺顏良。」 曹操拍手稱快,遵從荀攸提出的聲東擊西之計。
袁紹果然上當,分兵向西。這個時候曹操帶領部隊偷襲白馬津,距離白馬10餘里的時候顏良才發覺,大驚失色。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做先鋒,關羽一馬當先,衝入敵陣,只幾個回合就一刀將顏良斬首,於萬人中取上將首級。袁紹軍隊見主將被殺,都四散而逃。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帶著輜重沿著黃河撤退。袁紹損失了大將,又中了曹操聲東擊西之計,非常不甘心,急忙渡過黃河來追擊曹操。曹操帶領著600多人,紮下營寨[2]。敵人的追兵都慢慢追了上來,兵馬甚重,將領都面有懼色,紛紛勸曹操撤退。這個時候荀攸淡淡說了一句話,「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這正是戰勝敵人的好時機,為啥要離去呢?曹操聽了後和荀攸相視而笑[3],兩個人心領神會。
曹操派人登高觀察敵情,偵察兵回覆,「敵人有五六百騎兵追上來了。」過了一會又跟曹操說,「騎兵越來越多,而步兵數都數不過來了。」曹操聽了鎮定自若,就說了這麼一句話,「我知道了,不要再回來報告了。」這個時候各個將領都著急了,大敵當前,你曹操說走也不走,說戰也不戰,葫蘆裡是賣的什麼藥啊。
曹操命令解鞍放馬,騎兵全部下馬,把所有輜重全部丟棄。這個時候文醜和劉備帶著五千多騎兵也追了上來,曹操手下更著急了,對曹操說咱們趕快上馬作戰吧!曹操笑著說道,「還不到時候。」過了一會,袁紹的士兵已經非常多了,都開始去爭搶曹軍散落的輜重,這個時候曹操一聲令下,「上馬,我們上!」曹操帶領六百騎兵縱兵進攻袁紹的部隊,袁軍正在哄搶輜重,哪裡有防備。曹軍當陣斬殺文醜,大破袁軍。
雖然曹操取得了前哨戰的勝利,但是袁紹的主力並沒有被消滅,而此時曹操卻面對著巨大的內憂外患。
什麼是內憂?有三點。
第一點,曹操糧少。官渡之戰期間曹操和袁紹在前線相持,兵糧要用盡了,曹操寫信給荀彧商量[4],表示快要堅持不住了,糧食要吃光了。荀彧寫信給曹操說道,「雖然現在糧少,但是和以前劉邦項羽相比仍然是好的。以前劉邦和項羽相持在滎陽一線,誰都不肯先撤退,誰先撤退就是在形勢上輸了。」
第二點,曹操的部下反叛,特別是在豫州這個地方。袁紹本身就是豫州汝南人,袁氏在整個漢朝是四世三公,也就是從袁紹往上數四代人,代代都有在朝廷做宰相的。袁紹他親生父親袁逢是宰相(司空),他叔叔袁隗是宰相(司空),袁紹他爺爺袁湯也是宰相,袁紹爺爺的叔父袁敞也是宰相,袁紹爺爺的爺爺袁安也是朝廷宰相。所以袁紹他們家在汝南地區影響力非常大,現在曹操和袁紹打仗了,那汝南人肯定是支持老鄉和四世三公的袁紹了。
當時袁紹派遣大量使者策反曹操的後方豫州,根據《三國志 李通傳》和《趙儼傳》的記載[5],官渡之戰期間整個豫州都反了曹操,只有大將李通駐守的陽安沒有反。當時袁紹派遣使者封李通為征南將軍,李通將來使斬首表示誓死追隨曹操。
李通的部下和親戚對於李通的做法表示很不理解,痛哭流涕,紛紛勸李通加入袁紹陣營,說「周圍的人都反了,現在我們孤立無援,這樣繼續下去我們遲早要滅亡啊,不如趕快投降袁紹吧。」李通按住劍義正言辭地說道,「曹公明銳智慧,一定能安定天下。袁紹雖然強大,但是指揮調度無方,最後一定會被曹公打敗。我誓死不背叛曹公!」[6]不僅如此,袁紹還派遣劉備到汝南地區聯合黃巾軍騷擾曹操後方[7]。
第三點,曹操軍心不穩。當時曹操的部下大量和袁紹來信,裡通袁紹,給袁紹打小報告[8]。史書上記載,「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就是曹操的部下不管離袁紹多遠,都有給袁紹通信交流交流的。而在曹操內部也有著大量的人不看好曹操,甚至公開發表言論,比如孔融。在官渡之戰期間,孔融就對荀彧說[9],「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謀非凡;審配、逢紀,盡忠之臣;顏良、文醜,勇冠三軍。袁紹難以擊敗啊。」
此三點為曹操的內憂,而什麼是外患呢?袁紹兵強糧足。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袁紹在官渡之戰集合了十萬精銳士兵[10],而曹操只有不滿萬人[11]。真實的人數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是袁紹的兵力數倍於曹操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跟大家仔細解釋一下,當時曹操名義上擁有三州的土地,兗州、徐州和豫州。我們剛才講了,豫州是袁紹老家,官渡之戰的時候到處都是反曹操的。而徐州是曹操一年之前才打敗呂布拿下的,還要時刻提防著南邊的孫策,不給曹操添亂就不錯了,根本提供不了糧草和即戰力。曹操名義上擁有三州之地,實際上只有一州之兵。而反觀袁紹,坐擁冀州、並州、幽州和青州,其中冀州又是整個漢朝末年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州。冀州盛產強弩,幽州盛產騎兵,都是天下聞名的[12]。綜合來說,袁紹實力遠遠在曹操之上。
面對著內憂外患,曹操是如何應對的呢?曹操採取了三個行動。
第一點,收縮防線,撤退到官渡地區。曹操雖然在白馬取得了小勝利,兵力處於極大的劣勢,仍然不足以在黃河沿岸佈防。曹操將部隊撤退到官渡,一舉兩得,一是收縮自己防線,同時使得自己的補給線減短,從官渡到許昌只有100公里,現在開車一個小時就到了。而同時也拉長了袁紹的補給線,從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到官渡有200公里。補給線越長,不僅補給途中的損耗會加大,補給也更容易被敵人騷擾。
第二點,派兵穩定後方。曹操前線不主動進攻,處於防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分兵,曹操派曹仁去平定叛亂四起的豫州。根據《三國志》的記載[13],從許昌以南,叛亂四起,特別是劉備在汝南聯合黃巾軍擾亂曹操的後方。曹仁就向曹操建議,「劉備新招的士兵還未能訓練好,現在進攻劉備可以擊敗他。」於是曹仁帶領騎兵星夜進攻劉備,擊敗劉備後並在短時間內平定了豫州的叛亂。
第三點,不斷騷擾,切斷袁紹的糧道。當時荀攸就向曹操建議[14],袁紹每天都有大量的運糧車來往,袁紹負責運糧的將領為人輕率而且輕敵,一擊便可攻破。曹操詢問荀攸誰可以勝任這項任務,荀攸就推薦了大將徐晃。曹操隨即派遣徐晃和史渙進攻袁紹的運糧隊,大破敵軍,把袁紹數千輛運糧車一把火全給燒了[15]。
曹操穩定了後方,又斷了袁紹的糧,但是在官渡相持中一直處於守勢,曹軍躲在營壘中,堅決不出戰。袁紹看曹軍躲起來了,就堆砌土山,建立起高高的塔樓[16]。塔樓高聳,曹操的營壘一覽無餘,袁軍佔據高處發射弓箭。此時箭如雨下,曹軍在自己的營壘裡都不敢隨便走動,出入都必須拿著盾牌放在頭上,一不小心就會被對方塔樓的箭射中。
曹操的士兵此時軍心低落,曹操看著這土山和塔樓,心生一計。這塔樓都是用木頭臨時搭建的,經不起石頭砸,曹操就命人建造投石車,把袁紹建的塔樓砸掉。袁紹的士兵一看這投石車好厲害,還起了個外號叫霹靂車。
袁紹一看,上天不行,那我就下地。袁紹命人挖地道,想偷偷挖過曹操營壘,偷襲曹操。曹操就下令在自己營壘內部繞著營牆深挖一圈溝渠,袁紹的軍隊挖著挖著,一下就挖到曹操的溝渠了,袁軍一探頭,發現自己身處曹操的溝渠之中,上面站滿全副武裝的士兵,袁軍被曹軍發覺,被從地道中趕了回去。
這場戰役打得非常精彩,你來我往,可是很快曹操的軍糧就不夠用了,此時士兵疲憊,士氣低落。曹操又給荀彧寫信[17],「前線我快支持不住了,再這麼下去要撤退了。」荀彧就又寫了封信勸曹操,「現在袁紹想和您決戰。你現在是以至弱來抵擋至強,如果這個時候撤退的話,必然全盤皆輸。曹公您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扼守險要的關口,使得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現在雙方膠著,而事態必將有變化,機不可失。」曹操聽了,咬咬牙,再堅持一下。荀彧說,「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果然沒過多久,形勢真如荀彧所說發生了變化。
袁紹數千輛運糧車被徐晃燒掉後,軍糧不濟,到了冬天,袁紹派遣大量運糧車輸送糧草,派大將淳于瓊帶領一萬多人守衛糧草,在袁紹大本營以北烏巢這個地方駐紮。
這個時候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發生了,袁紹手底下有一個謀臣叫許攸,許攸這個人貪財,自己的家人也喜歡做些貪污腐敗的事情。前線正打著仗,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犯事,被一個叫審配的大將抓了。審配這個人剛正不阿,本來平時就看不慣許攸這個人的為人,現在正好把許攸留在鄴城的妻子兒子全給抓起來。
你說巧不巧,許攸這家人貪污腐敗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偏偏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被人抓了。許攸身在前線,聽說家人被抓的消息,一怒之下就連夜離開了袁紹的大營,投奔曹操去了。這邊曹操一聽說許攸來投奔自己,高興的鞋都顧不上穿,赤著腳就跑出來迎接許攸。
許攸對曹操說[18],「您現在孤軍獨守,沒有援軍而糧食已經吃盡了,這正是危機存亡之日,我有一計可以擊敗袁紹。現在袁紹有上萬輛運糧車,都集中在烏巢這個地方。如果派遣騎兵襲擊,一定可以出其不意,燒毀所有輜重,不過三日,袁紹就會敗亡。」
許攸勸曹操襲擊烏巢,這確實是條好計策,但是身邊的人都很懷疑許攸是不是詐降。大家想一下,如果許攸詐降,而曹操帶領士兵前往烏巢,正好中了袁紹的埋伏,那就可能全軍覆沒,滿盤皆輸。所以當時曹操陷入兩難的處境,到底相不相信許攸是真心投降。
這個時候,曹操兩個最聰明的謀士站出來說話,分別是荀攸和賈詡[19]。他們都認為許攸是真心投降,勸曹操出擊烏巢。曹操這個人非常有魄力,曹操當機立斷,輕兵襲擊烏巢。曹操命令荀攸和曹洪守衛大本營,自己親自帶領五千精兵趁著夜色,連夜抄小路趕往烏巢,天亮時分才趕到烏巢。
烏巢的守將是袁紹的大將淳于瓊,淳于瓊以前和袁紹還有曹操都是同事,當年何進封西園八校尉的時候,淳于瓊是佐軍右校尉,曹操是典軍校尉,而袁紹是中軍校尉。在董卓之亂之後,淳于瓊跟隨袁紹一路南征北戰,可謂是袁紹的一員大將了。
淳于瓊見曹操來襲,一看曹操只有幾千士兵,自己人多勢眾,便出營迎戰曹操,可是淳于瓊一和曹軍交戰就發現自己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立馬下令回營固守營寨。曹操這時不得已只能強攻營壘。烏巢和袁紹的大本營相距只有四十里,很快袁紹就得知曹操偷襲烏巢的消息。
袁紹手下的大將張郃認為,曹操帶領精兵進攻烏巢,一旦烏巢被攻破就大勢已去,應該立即派遣精兵救援烏巢。而袁紹的謀士郭圖則不以為然,對袁紹說,「曹操分兵烏巢,大本營一定守備不足,不如重兵進攻曹操本營,不僅圍魏救趙,還可能一舉攻克曹操的大本營。」
張郃回答道,「曹操的本營堅固,不是一時能攻打下來,如果淳于瓊被殺,那麼我們就會一敗塗地啊。」袁紹最後的策略是郭圖和張郃的建議都聽,即排遣輕兵救援烏巢,又派張郃、高覽帶領主力進攻曹操的本營。
在曹操猛烈進攻淳于瓊的時候[20],袁紹派遣的騎兵已經趕來,士兵向曹操報告,「敵人的騎兵馬上要包抄我們後路了,請分兵抵抗。」曹操一聽,大怒,說道,「現在正是殊死搏鬥的時刻,等敵人的援軍到我們背後再告訴我。」說完帶領親兵衝擊淳于瓊的陣營。
曹軍現在腹背受敵,已經處於死地。孫子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個時候曹軍自知沒有後路,一個個都殊死搏殺,曹操的大將樂進身先士卒,率先殺入敵營,直奔淳于瓊,在亂軍之中將淳于瓊斬首,袁紹的軍隊潰不成軍[21]。
這邊曹操烏巢血戰大敗淳于瓊,那邊袁紹的大將張郃、高覽得知烏巢兵敗的消息,又聽說郭圖向袁紹進讒言說自己壞話。張郃害怕戰後被袁紹問罪,當即在戰場上燒毀工程器械,率領士兵向曹洪投降[22]。曹洪一開始半信半疑,不知道張郃是不是詐降。身旁的荀攸連忙勸曹洪[23],「張郃的計略不被袁紹使用,生氣怨恨袁紹才來投奔我們的,我們還有什麼遲疑的呢?」曹洪連忙開營門接納投降的袁軍。
烏巢淳于瓊被殺,守軍被擊潰,而前線的張郃、高覽投降,這個時候袁紹潰敗的局勢就不可避免了,曹操的軍隊趁著勝勢殺向袁紹。此時的袁紹自知無力回天,拋棄將士和兒子袁譚狼狽逃離戰場,最後袁紹回到河北的時候身邊只有八百騎兵。
我們縱觀官渡之戰,曹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小勝利,但是從始至終一直處於極大的劣勢之中,最後兵糧已盡,士兵疲憊,甚至數次到了不得不撤退的地步。然而形勢的翻轉就在於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許攸因家人被抓,臨陣投敵。之後曹操偷襲烏巢,而張郃投降,徹底奠定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那麼袁紹到底做錯了什麼導致自己輸掉了一場優勢如此大的戰役?請看下集《勝敗無常》。
[1] 《三國志 荀攸傳》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
[2] 《三國志 武帝紀》紹於是渡河追公軍,至延津南。公勒兵駐營南阪下,使登壘望之,曰:「可五六百騎。」有頃,複白:「騎稍多,步兵不可勝數。」公曰:「勿複白。」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醜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複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3] 《三國志 荀攸傳》太祖拔白馬還,遣輜重循河而西。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諸將皆恐,說太祖還保營,攸曰:「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輜重餌賊,賊競奔之,陣亂。乃縱步騎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醜,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
[4] 《三國志 荀彧傳》五年,與紹連戰。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皐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衆,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5] 《三國志 李通傳》朗陵長趙儼見通曰:「方今諸郡並叛,獨陽安懷附,複趣收其綿絹,小人樂亂,天乃不可乎?」
[6] 《三國志 李通傳》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紹遣使拜(李)通征南將軍,劉表亦陰招之,通皆拒焉。通親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獨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從紹。」通按劍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紹雖強盛,而任使無方,終為之虜耳。吾以死不貳。」即斬紹使,送印綬詣太祖。
[7] 《資治通鑒》劉備略汝、穎之間,自許以南,吏民不安,曹操患之。
[8] 《魏略》太祖北拒袁紹,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
[9] 《三國志 荀彧傳》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醜,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
[10] 《三國志 袁紹傳》衆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醜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11] 《三國志 武帝紀》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12] 蔡邕《幽州刺史議》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國家贍核,四方有事,未嘗不取辦於二州。
[13] 《三國志 曹仁傳》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㶏強諸縣,多舉衆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複收諸叛縣而還。
[14] 《三國志 荀攸傳》軍食方盡,攸言於太祖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荀大)銳而輕敵,擊可破也。」太祖曰:「誰可使?」攸曰:「徐晃可。」
[15] 《三國志 魏武帝紀》袁紹運穀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衆少糧盡,士卒疲乏。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冬十月,紹遣車運穀,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里。
[16] 《三國志 袁紹傳》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太祖軍不利,複壁。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衆大懼。太祖乃為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衆號曰霹靂車。紹為地道,欲襲太祖營。太祖輙於內為長塹以拒之,又遣奇兵襲擊紹運車,大破之,盡焚其穀。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
[17] 《三國志 魏武帝紀》紹複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內作之,以相應。紹射營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衆大懼。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彧以為「紹悉衆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公從之。
[18] 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穀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19] 《三國志 荀攸傳》會許攸來降,言紹遣淳于瓊等將萬餘兵迎運糧,將驕卒惰,可要擊也。衆皆疑。唯攸與賈詡勸太祖。
[20] 《三國志 魏武帝紀》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紹遣騎救瓊。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
[21] 《三國志 樂進傳》從擊袁紹於官渡,力戰,斬紹將淳于瓊。
[22] 《三國志 張郃傳》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23] 《三國志 荀攸傳》合之來,洪疑不敢受,攸謂洪曰:「合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
歡迎訂閱
新唐人、大紀元《三國英雄》聯合製作組
責任編輯:畢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