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發現,12歲的兒子近來情緒不穩定,為了一些小事便發脾氣,而且總愛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甚至拒絕踏出家門。近來由於疫情的關係,許多孩子都無法上學並少了與老師和同學的接觸與社交,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情緒。
大人們經常忽視孩子的情緒,並認為是孩子不懂事而已,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會得焦慮或憂鬱症。如何減少疫情給孩子帶來的不安?
疫情帶來的焦慮 大人和孩子都有
近來由於冠狀病毒COVID-19的肆虐,讓許多本來活潑的孩子都無法有正常的的社交活動。雖然孩子在家與父母相處的親子時間長了,但是這些改變無疑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許多孩子還會過度的緊張,心中有認為病毒會讓他們死亡的恐懼,有的是悶的發慌,有的則無法適應這突如其來對生活的巨大改變。兒童焦慮症因此在疫情期間都大幅度增加。
其實,許多孩子們的壓力、焦慮與不安,都來自父母或監護者的情緒。孩子們會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焦慮,並反映在自己身上。無疑,疫情對經濟的打擊,讓大人們失業,擔心家裡經濟來源,加上許多大人需要照顧無法上託兒所的幼兒,並兼顧在家上學的孩子等,這些都增加了整個大家庭的壓力。
孩子的焦慮症狀有哪些?
焦慮的孩子會有哪些症狀呢?這要依孩子的年齡而定。
幼小的孩子可能會睡眠不好,食慾不振,無法與家長分開,開始尿失禁。他們甚至可能在成長發育里程碑上退化,如會走路的孩子突然不走了,或開始學說話的孩子又變得沉默。
而上學的孩子會開始封閉自己,不和別人交流說話,注意力無法集中,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或者相反的會表現得急躁、發脾氣、頂嘴、破壞家裡的東西,甚至開始有暴力傾向。有的還會經常頭痛、肚子疼等。青少年會更加叛逆,頂嘴,甚至會有自虐、自殺傾向。
大人做到6點 緩解孩子的疫情焦慮情緒
1. 當孩子的聆聽者。
讓孩子表達他想表達的事情和感受,即使父母認為是荒唐的,如對病毒的極度恐懼與害怕,也好好的聽孩子說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情緒,如找人傾談、畫畫、寫日記等。
2. 控制網絡訊息。
由於孩子長時間在家並上網的時間長了,家長應該小心的選擇孩子在網絡上接受的訊息與頻道,控制並刪除一些不健康並有誤導性的社交頻道。有青少年的家長更要小心孩子在社交頻道上的交友管道,與他們保持良好關係與溝通,讓他們與你分享交到的「新朋友」等。
3. 擬定孩子的時間表,並加入有趣活動。
除了安排孩子在家上學的時間表外,家長可以每天都安排一些比較健康的有趣活動,如到後院打球、跳繩,在家做瑜伽,和家人一起下棋或其它小遊戲。並讓孩子每天都遵照有規律的生活時間表。家長也可以安排每週2~3次讓孩子與同學或鄰居用視頻交流。(推薦閱讀:隔離帶小孩好累!治療師薦3遊戲 孩子不再喊無聊)
4. 教誨孩子感恩並學會放鬆。
每天抽出最少15分鐘的時間,與孩子一起練習放鬆心情。可以讓孩子與你一起躺下或靜坐,深呼吸並感恩家人還健康的聚集在一起,告訴孩子父母會一直陪伴在身邊,讓孩子珍惜與家人現在相處的時光,而不要把憂慮專注在無法預知的未來。家長也可以趁這個時候讓孩子表達感受。
5. 與孩子分享健康正確的疫情消息。
孩子會對許多未來無知的事情感到害怕與焦慮。與其讓孩子自己去猜測,家長可以不定時的給孩子解釋一些健康正確的疫情消息,並教導孩子如何做一些簡單的防疫措施來保護自己及身邊的人。健康部及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都有許多可以讓孩子容易接受的疫情頻道,家長可以參考或詢問醫生。
6. 家長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其實家長都知道疫情除了給孩子帶來不安與焦慮,也給家長帶來了同樣的情緒。要做孩子的支柱,家長必須學會先照顧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放鬆。如果發現自己情緒不穩定,開始焦慮甚至憂鬱,馬上尋找醫生幫助。
最後切記,長時間的焦慮會給孩子帶來長期心理負面的影響,並增加以後得憂鬱症的機率,家長千萬不要忽視。如果家長還發現孩子有暴力、自虐及自殺傾向,更要毫不猶豫的詢問醫生,以避免孩子真的患上焦慮或憂鬱症。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兒童染疫,隔離10天還是14天?
· 孩子出現哪些症狀 當心是染疫?兒醫答常見5問
· 兒童染疫出現川崎氏症?醫師:發燒是主要警訊
作者簡介:黃彥鈜醫師
黃彥鈜(Grace Yen Hoong Ooi, MD),兒科醫學博士,康奈爾下城醫院及紐約大學信義會醫院臨床教授、兒科主治醫師,紐約幸福兒科診所院長。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加拿大麥吉爾大學。
責任編輯:李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