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11月16日訊】美國總統大選陷入選舉舞弊疑雲,目前已進入到法律戰的程序,川普競選團隊已在6個搖擺州提出訴訟。
但就在這個選舉結果未出來前,拜登先行宣布當選,接著美國主流媒體也跟著進行加冕,但負責宣布勝選的美國聯邦總務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並沒有公布勝選者。
而聯邦選舉委員會(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主委Trey Trainor認為,不准許觀察員觀看選票統計過程的地方,可能與選舉欺詐有關。
但聯邦選舉委員會主席這番話,美國主流媒體卻都噤聲,而一面倒地報導聯邦選舉委員會「委員」的話,這位民主黨籍的委員說的是,沒證據顯示選舉過程中有舞弊情況。
美國主流媒體對選舉過程疑似出現大規模舞弊的情形視而不見,對於川普訴諸於法律的行動嗤之以鼻,不顧官方尚未宣布結果的情況下,擅自自行宣布拜登當選。
諷刺的是,川普11月5日在白宮露面發表講話,美國許多在直播的新聞台,直接以「假新聞」為理由,中斷白宮記者會直播。
對照起來,媒體在美國法律還沒認可前自行宣布拜登當選,恐怕才是更大的「假新聞」。
的確,美國主流媒體對川普極度厭惡,甚至說到仇恨的程度可能也不為過,川普要對抗的不只是建制派的反撲,更要面對主流媒體一面倒的攻擊。川普之所以提到,這場歷史性大選被大媒體、大財團和大科技公司介入,這個說法恐怕所言不假。
自從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本來就左傾的美國主流媒體陷入了瘋狂的狀態,對川普窮追猛打,放棄了該堅守的新聞倫理,讓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破壞,也因如此,像是CNN的收視率就大幅滑落,近來外傳美國電信巨頭AT&T正尋求出售CNN來償還巨額債務。
在此彙整這四年來美國主流媒體遇到川普就當機的五大新聞事件,看看美國主流媒體是如何輸掉自己的公信力的,也藉此提醒大家,看新聞還是得多做功課,最好比對過獨立媒體的資料後,再自行判斷比較實在。
以下排名只是個人主觀挑選,這四年來主流媒體錯誤報導川普相關的事件其實太多了,有很多極度誇張的情況,不只這裡選的五個事件,建議大家可以看看美國獨立媒體人,她有完整的主流媒體錯誤報導的資料整理。
第五名:紐約時報匿名投書事件
2018年9月5日,紐約時報刊出了一篇重磅匿名專欄文章,篇名是「我是川普政府內反抗力量的一員」(”“),這篇文章的作者自稱是川普政府內的高階官員,這篇文章寫到,川普政府內的很多官員為了反抗川普,會故意忽視川普的政令,更勁爆的是,文章還提到先前有內閣官員還討論過想用「憲法第二十五修正案」將川普革職。
通常一家報紙要刊出這樣匿名的重磅專欄很少見,因為匿名這不就像是黑函那樣了嗎?紐約時報為此還特別,紐約時報提到他們確認過該作者的身份,說這位官員是政府裡的高層級人士。
這篇文章引起很大反響,川普相當震怒,下令追查這位官員到底是誰,媒體也開始猜測這位官員的真實身份,甚至連副總統彭斯、當時的國防部長麥塔斯、當時的司法部長塞申都被外界懷疑過,搞得人心惶惶。
結果,在2020總統大選前一個禮拜,這位匿名人士站出揭露自己的身份,原來是前國土安全部長的幕僚長Miles Taylor。
原來只是個幕僚,而且他在寫這篇文章時,更還只是「副」幕僚長,根本就不是什麼高階官員。
搞了半天,紐約時報口中的高階官員根本就不是真的,當初信誓旦旦的說他們有確認過作者的身份,而今這個實事不正重創著讀者的信任嗎?這如何和讀者交代?
,被問到是否是文章作者時,當眾面不改色地否認,這樣誠信有問題的人的言論,被拿來大做文章,還以匿名呈現,令人匪夷所思。
Miles Taylor後來被CNN聘雇為評論員,當事件真相曝光後,他先前「欺騙」CNN的事實擺在面前,CNN仍然雇用他為評論員,公信力何在?
第四名:戴MAGA Hat的高中生 媒體集體將把他妖魔化
2019年1月,一段影片在網路和新聞報導上出現,影片中一個戴著支持川普帽子(也就是Maga hat)的年輕男孩,前面站著一位印地安裔老人,老人敲著手中的鼓,不斷地在男孩面前唱歌,而男孩則站在那面帶微笑,背景是一群戴著Maga hat的男孩們嬉鬧著。
第一時間幾乎所有美國主流媒體對該段影片大報特報,從主播到評論口徑一致,指責這位男孩不該嘲弄這位印地安裔老人,不只態度極不禮貌,還帶著種族歧視的意味。
會這樣描述的背景是這樣的,美國主流媒體一面倒認為川普是種族主義者,對少數族裔極不友善,所以他的支持者也都是種族主義者,而這影片正好證明了這點,當然要趁此機會大加撻伐。
當初我第一時間在網路上看到這個影像,也是覺得「唉呀,這群男孩怎麼這麼白目,你不知道自己戴著這帽子就很敏感了,結果你們一群人還在這老人面前嘲笑他,你不知道有一半的美國人是怎麼看待川普支持者的嗎?」
後來,有更完整的影片出來之後,才發現事實根本不是像新聞所說的那樣……
而這群高中男孩剛好在那裡等巴士,這群極端團體的人群則開始對這些高中生用帶有種族歧視意味的詞彙挑釁咒罵著,這群高中生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挑釁,不知如何是好,於是開始集結起來,高喊著學校的口號,跳著學校的舞蹈來回應。
其中一位印地安裔的老人 Nathan Phillips,則敲著手中的樂器走上前,被針對的男孩(他叫Nick Sandmann)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面帶尷尬的微笑看著這位老人,事後他描述當時心中想的是,他希望他的微笑能讓老人平靜下來,不造成更大的衝突與對立。
但媒體一開始並沒有報導這整個過程,只是使用片面的片段,說這群支持川普的男孩們在嘲笑印地安裔的老人。CNN還第一時間採訪了印地安裔老人 Nathan Phillips, Nathan Phillips在訪談中說了許多不符合事實的話,比如他說那群學生對他叫罵,他指控Nick Sanderman站到他前面,讓他感受到敵意,但從完整影片中看到的是,其實是他走向這群高中生的。
整件事情被描繪成川普的支持者是種族主義者,他們正在欺負少數族裔的老人。於是Nick Sandmann成了種族主義的象徵,收到了來自全國的威脅訊息騷擾。
不得已他只好向主流媒體片面的報導提告,結果在今年一月和七月,CNN與華盛頓郵報分別與他達成和解協議。
他們輸了公信力,也賠償了這年輕人一大筆錢。
第三名:影集《嘻哈世家》演員 Jussie Smollett 事件
就在Covington高中生事件發生不久,又發生了一件栽贓給川普支持者的事件。
2019年1月,演出影集《嘻哈世家》(Empire)的美國非裔明星Jussie Smollett,宣稱自己在凌晨的芝加哥街頭,遭蒙面歹徒襲擊,被辱罵種族歧視與反同性戀的字眼,歹徒用繩套綁住他的脖子,還被潑上漂白水,歹徒還高呼支持川普的「MAGA」口號。
繩套是以前kkk用來套住黑人的工具,在美國文化裡被視為種族主義與仇恨的象徵,漂白水潑黑人也是極端種族主義的行為,這指控符合了主流媒體描繪的川普支持者樣貌,立刻引來媒體大肆報導。
但整個事件在警方調查後出現大逆轉,真相原來是Jussie Smollett花錢買兇、自導自演,找人來演出的一場假攻擊,藉此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時作為提高薪資的談判籌碼。
諷刺的是,他找來扮演種族主義者的兩位朋友都是來自奈及利亞的黑人,這兩位人士在買作案工具的繩索時還留下明確的收據,買帽子時還明確跟店員表示要買MAGA hat,但店裡沒有。
只是,主流媒體還沒從Covington高中生事件中學到教訓,就馬上掉入另一個媒體追殺的漩渦,Jussie Smollett的說詞反覆,疑點重重,芝加哥當地的媒體對事件採取懷疑的態度,有著比較詳盡的調查,與事後警方調查後公布的情況雷同,但主流媒體完全採取一面倒相信的態度,完全把Jussie Smollett的說詞當作事實,而不是以「疑似」的方式來報導。
對了,順便提一下,這次代表民主黨參選副總統的參議員賀錦麗,在當時真相未明前就大加撻伐,稱這件事是「現代社會的私刑」(an attempted modern day lynching),「私刑」這詞非常敏感,由於以前三K黨會對黑人進行私刑,所以說出這個詞就是挑動美國種族的敏感神經,當然劍指被主流媒體稱為種族主義的川普。
ABC新聞台的「 Good Morning America」節目,,對於疑點不提,而是讓Jussie Smollett「真情流露」、淚灑現場,指責美國社會壓迫少數族裔。
他在講這些事時都是在撒謊、演戲,而媒體就這樣讓他在電視上對著全美國民眾撒謊,現在看來這是多麽諷刺。
事件發展過程中,當有人提出質疑時,主流媒體馬上就反擊說這是「陰謀論」,或是以「右翼刻意的抹黑」來迴避。
相對於同一時期發生的攻擊事件,主流媒體卻相對低調冷靜。此事發生不久,2019年2月,當時的白宮顧問Kellyanne Conway,帶著女兒到華盛頓郊區的一家餐廳用餐,被一位女子從背後攻擊,該女子還對她失控地大吼。攻擊的女子後來被抓到,被警方以傷害罪起訴。
同樣是涉及仇恨攻擊,Kellyanne Conway的案件是真有其事,但比起Jussie Smollett的造假案,主流媒體報導Kellyanne Conway的案子只是輕描淡寫。
對假案件窮追猛打,對真案件輕描淡寫,怎麼看也很奇怪。
第二名:Kavanaguh 被提名大法官 遭控訴性侵事件
2018年7月,川普提名了Brett Kavanaugh為大法官,以遞補宣佈退休的大法官Anthony Kennedy,就在2018年9月,參議院舉行了審核聽證會,但幾名女性站出來指控 Kavanaugh性侵,成了媒體焦點。
如果一個大法官提名人真的發生過不為人知的性侵案,那真的是駭人聽聞,但這次主要站出來的人是一名叫Christine Blasey Ford的心理學教授,她稱在三十幾年前,當時她和Kavanaugh都是高中生,在一場派對上,Kavanaugh試圖在一個房間內試圖強行性侵她。
通常在報導這種事關重大的指控時,媒體都得做好適當的背景調查,得針對指控者提出的人事時地物進行一定的查核,若發現真有可能才會報導刊登,畢竟這類的報導對指控者與被指控者都是大事,如果真有其事,被指控者將身敗名裂,站出來指控的人也得被迫面對傷痕與公眾的指指點點,總之,報導類似事件得小心再小心。
但顯然主流媒體從一開始就鐵了心,完全採信Ford說法,瘋狂地攻擊Kavanaugh,儘管Ford的說法有許多對不上的地方。
像是到底這場三十幾年前發生性侵攻擊事件的派對,發生在何時?Ford的說法就好幾次反覆,而且她提到該事件對她學業上造成困擾與影響,但在學時她從未跟任何人提起此事。
另外,發生的地點到底在哪?Ford的說法也反覆不明,而且既然她記得事發時的細節,卻不記得當天是怎麼去到該派對的,事發後誰載她回家或是用什麼方式回家的,她也都不記得了,而最重要的是,Ford提到的關鍵證人:三位在場的人,都否認有此聚會的存在,因此沒有任何證據證明Ford和Kavanaugh是在同一個派對上或是真有彼此相遇。
主流媒體基本上採用了當時女權人士倡議的「相信所有女人」(Believe All Women )的原則,只要是女性提出的說法,大家就都得相信。
受害者的聲音,不管男生還是女生,都應該被聽到,都不該被打壓。而且受害者通常處於與加害者權力不對等的地位,往往發聲獲得大眾注意的機會比較小,但回歸基本原則,法治社會終究還是得講求證據,我們希望正義得到伸張,但也不希望有無辜的人遭受惡意指控而聲敗名裂。
但在 Kavanaugh案件裡,女權運動者與主流媒體成了一個陣線,除了Ford外,還有兩個主要的女性站出來聲稱受害,也都是指控在三十幾年前遭 Kavanaugh性侵。
第二個站出來的女性叫Deborah Ramirez,她聲稱在大一時的一個耶魯大學的派對上,Kavanaugh對她暴露下體,New Yorker最先報導這消息,但問題是記者找不到任何人證明Kavanaugh有出現在該派對上,更不用提有做出這樣的犯罪行為了,連受害者 Ramirez自己也承認不是記得非常清楚是否是Kavanaugh。
在沒有任何可以核對該事件發生的人證下,New Yorker還是刊登了報導……紐約時報也找了許多Ramirez的同學採訪,但發現沒有任何人是第一手目擊該「事件」的。
New Yorker還不甘心,一個星期後再次報導這訊息,說FBI在調查時漏掉了一個關鍵證人,這個關鍵證人說,他的確聽到有人提到這事發情況,但聯絡了告訴他這件事的人之後,發現這個人告訴New Yorker記者其實並沒有這件事……
連關鍵證人都說沒有的事,為什麼還要報導呢?明顯有違新聞倫理。
第三個站出來的女性叫Julie Swetnick,這位人士的新聞處理方式就更誇張了,Julie Swetnick指控Kavanaugh在高中時就專門與一幫人在派對上將女生灌醉,並群體強姦女子,而她自己就是受害者,但媒體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佐證有相關事情存在,但MSNBC的記者 Kate Snow卻還播出長達十分鐘的對Julie Swetnick的專訪。
即便在專訪中主持人自己也說,Julie Swetnick的證詞和她採訪到的內容有對不上的地方。不知基於什麼新聞倫理,MSNBC還是讓這個不可信的當事人。
Kavanaugh受到的媒體待遇,有個鮮明的對照組,那就是拜登。
拜登在獲得民主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後,一位女性就站出來指控她曾遭拜登性騷擾,這位女性叫Tara Reade。
Tara Reade指控,在1993年時,當時她還是拜登的國會助理,一次拿東西給拜登時,拜登突然把她壓在牆壁上,手觸碰她下體,並說些淫穢的話。
這個指控雖然也是久遠年代以前的事,但有確切的人與事可以比對相關事實,有媒體採訪到Tara Reade的鄰居,鄰居表示Tara Reade曾跟他透露過這件事的細節,而Tara Reade也曾告訴過自己母親該事件,雖然她母親現在已去世,但她母親以前曾經以匿名電話打到Larry King的電視節目中抱怨,雖然該電話沒有透露這位參議員的名字,但這些對媒體來講都是可以挖掘的材料。
只不過紐約時報在該事件浮現19天後才報導,其他媒體對此事件報導的方式也是非常保留,還翻出許多Tara Reade的黑歷史說她不可信,這與報導Kavanaugh那種窮追猛打的態度大相徑庭。
當時女權運動者倡議的「相信所有女人」的口號還猶在耳際,怎麼遇到拜登就轉彎了?更扯的是,今年5月,,宣稱「相信所有女人」是右派製造出來的口號,試圖為自己洗白,很令人傻眼。
第一名:通俄門事件
美國歷史上大概沒有一個案件會像「通俄門」案件牽扯的層面之廣,全美上下,從政府、情治機構、媒體、政黨、俄國都被捲進這場疑案,而媒體的一面倒又是那麼驚人。
簡單講,通俄門指的是川普被指控勾結俄國,在俄國的幫助下拿下選舉勝利,所以民主黨與媒體用此來指控川普取得2016年的勝選是不光明正大的。
從川普上台前,媒體、政治人物不斷爆料,一個個重磅消息、匿名來源,說川普是普丁的魁儡,說川普與普丁利益交換來奪取選舉勝利,將出賣美國利益給俄國等等。
2017年,川普指派了特別檢察官Robert Mueller進行獨立調查,Robert Mueller團隊的調查歷時兩年,花了約3,200萬美元,在2019年4月調查報告出來後,結果顯示為,查無證據顯示美國有人與俄國勾結,此結果大大打臉了幾年來媒體的那些重磅爆料,但幾乎沒有媒體為此而道歉。
民主黨人從川普上台前就一直說要就「通俄門」彈劾川普,2017年民主黨人在眾議員就提出彈劾,但票數不夠沒能成案,不過彈劾呼聲仍不斷,穆勒調查報告出來之後,眼看沒有證據能證明川普通俄後,民主黨人馬上又轉移到以烏克蘭「電話門」以及宣稱川普妨礙司法為理由進行彈劾。
搞了半天,到底通俄門到底是怎麼回事?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是,所有「通俄門」的起源來自於一個檔案,叫作「斯蒂爾檔案」(Steele dossier),這個檔案是從一位前英國情報員Christopher Steele而來,2016年在希拉蕊競選團隊一位律師委託商業情報顧問公司Fusion GPS來蒐集不利於川普的資料,Fusion GPS雇用了Christopher Steele做這件事,於是Christopher Steele就做出了這份檔案,後來還把檔案洩露給媒體。
檔案中聲稱,普丁身邊的線人提供消息指川普被俄國收買,並且在俄國接受性招待。
從後來的調查中發現,檔案的內容其實都未經證實,消息來源只是街道傳聞,甚至其中有消息人士可能是俄國特工。
雖然FBI否認調查的依據是來自「斯蒂爾檔案」,但其申請調查許可時的主要依據就是「斯蒂爾檔案」。
一切就是從消息來源未能證實的檔案開始,情治單位開始監聽川普競選團隊的成員,媒體開始大書特書川普與俄國勾結,大多數美國人的腦子裡都被灌進川普通俄的印象。
直到3年後,穆勒報告出來後真相才大白,但媒體已經繪聲繪影講了這個故事那麼多年了,就算真相大白後,許多媒體還是不服氣,繼續說川普與俄國關係匪淺,試圖繼續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一個不確實的檔案,卻能大鬧美國政壇三年,動用了龐大的司法資源,最後得到了查無任何不法的結果。那這一切的起源是什麼?背後是否有陰謀?司法部也希望能有個答案,其實早在2018年,在國會議員的要求下,當時的司法部長賽申指派司法部總監察長霍洛維茨(Michael Horowitz)對通俄門的起源進行調查,但由於總監察長並沒有傳喚非政府人員的權限,有些在政府之外的關鍵證人都拒絕接受調查。
但在霍洛維茨於2019年12月發布的報告中,就發現有FBI在向外國情報監控法法庭申請調查,要監控川普競選團隊成員時,就至少有17個不符合規範的地方。
但畢竟霍洛維茨的調查權限有限,在2019年司法部長巴爾指派了檢察官達勒姆(John Durham)進行更全面的調查。
在今年八月時,該調查有了進一步發展,FBI前律師Kevin Clinesmith認罪,他承認在申請竊聽川普競選團隊成員Carter Page時,竄改了Carter Page的電子郵件內容。
情況是這樣的,Kevin Clinesmith知道Carter Page做過CIA的線民,負責與俄國接觸,但為了申請監聽能通過,Kevin Clinesmith竄改了Carter Page的電子郵件內容,把「不是CIA的線民」加在內容裡,這種誇張行徑讓人震驚,但兩年來狂追「通俄門」的主流媒體們,對這案件進展輕描淡寫,難怪川普會一直說「通俄門」是一場詐騙案。
對照「通俄門」最佳的案件就是拜登的「電腦門」。
主流媒體對拜登的「電腦門」不報導,理由是對證據無法確認真偽,但「通俄門」中的「斯蒂爾檔案」(Steele dossier)本身就是沒經確認的傳聞,甚至還有可能是來自俄國的假訊息,但對「通俄門」用最高規格的方式大肆報導,報導了引用了數不清的匿名消息來源,做了多少精美的資訊圖表,但一遇到拜登的「電腦門」就不追查也不報導。
當有關鍵證人Tony Bobulinski站出來佐證拜登的電腦門時,可做成報導的線索已超過了沒能證實的「通俄門」,但主流媒體依舊不聞不問,難怪川普說他的競選對手是「大媒體、大財團和大科技公司」。
責任編輯: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