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1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建霖台灣桃園報導)王伯伯(化名)初次進到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復健治療室裡,滿面愁容的看著因骨折而疼痛不已的腳,嘴裡總嚷嚷著:「我這個腿阿!廢啦!沒用啦!以後都不能動啦!」看著年邁的父親垂頭喪氣地埋怨著,女兒心中萬般不捨,希望自己也能多為他做些什麼,好讓父親能夠重新振作起來。
治療師輕拍王伯伯的肩膀,輕輕地說道:「王伯伯,別怕!別怕!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些疼痛,我會慢慢地教你一些方法,藉由慢慢地活動,疼痛狀況會好一些,之後可以再練習更多一點,你會更好的!」有了治療師的肯定,王伯伯抬起頭,望向治療師,眼神中重新充滿了希望與期盼,決定接受治療師的建議,積極地配合治療,治療師為了鼓勵王伯伯多活動,還特別寫了一張溫馨的書信,讓女兒可以貼在床頭,時時鼓勵王伯伯不要放棄。
王伯伯重新再出發,一步一腳印積極配合治療師的指導,慢慢地從坐姿下的基本運動,到可以使用正常側的腳協助,加上雙手扶持下,稍微讓因骨折而疼痛不已的腳,重新又可以輕微站立,王伯伯激動地告訴治療師:「我竟然可以再重新站起來!老師,謝謝你,還好有你在!我又能重新站起來!真是太棒了!」一旁守候的女兒,看著年邁的父親,從剛入院時的絕望與無助,如今對於自己更有信心,能重新鼓起勇氣面對,女兒充滿著激動的情緒,淚眼矇矓地對該院醫療團隊表達滿懷感謝,很慶幸有這麼用心的醫療團隊,提供優良的醫療品質,以及全方位的照顧。
復健科主任吳致良醫師說明:急性後期醫療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 簡稱 PAC)是銜接病患於急性醫療結束後,無法立即返家正常生活時,可選擇的後續醫療方式;透過專業醫療團隊,包含醫師、護理師、藥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營養師及個案管理師等的照護,依照病患的失能程度,在治療黃金期內給予積極治療,恢復其自立功能,增加獨立生活能力,並減少後續再住院之醫療費用及家庭、社會的照顧負擔。
北榮桃園分院長盧星華表示,病人返家前,該院會透過出院準備團隊的功能評估,選擇適合的個別化長照服務,讓優質照護延伸,包含多元復能、居家護理及技巧指導、照顧服務等,並視需求轉介社區資源,恢復正常生活型態,達成健康在地老化。◇
責任編輯: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