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1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灣新北市報導)樹林社區大學於14日在樹林國小舉行「2020水圳論壇北台都會水圳再生與地方創生交流」活動,熱烈討論早年的水圳灌溉系統,如今退役之後,如何做維護與保存,轉化為生態綠地公園或者活化水圳,讓退役水圳能夠永久保存下來留給下一代,水圳的功能有著說不完的有趣故事與美好的回憶。
社區大學主任秘書蕭如珍表示,探討水圳有趣的故事,看見與感受水圳當今面臨的問題,希望新北市與樹林區能更好,並促成新的公民行動,此次邀請到北台灣在水圳方面做過深入研究的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主管單位,花心思來研究活化水圳、促進活化的組織團體與個人,來到樹林區跟大家分享與「水」共活共生的成功案例經驗做交流,一起學習我們要怎麼樣的綠美化我們居住的城市。挖掘水圳的歷史故事及人文景觀。
參與論壇的貴賓有新北市水利局河川計劃科科長潘志豪、新北市樹林區公所工務課課長涂豐鈞、新店崇光社區大學主任秘書江紫茵、樹林社區大學羅萬益、中原大學城鄉發展研究室研究員鍾依倫、台灣永續聯盟理事長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陳建志老師、桃園農田水利會海山工作站李漪蓮站長、桃園農田水利會新莊工作站楊志翔站長、蘇巧慧服務團隊助理謝益昌、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環境規劃師郭博勝、新莊社區大學主任秘書黃昱傑、樹興里里長詹美齡等。
樹林社區大學羅萬益報告內容,對於十二股圳、後村圳的水系有非常詳細的研究與剖析,從古早100多年前的水流系統地圖,一直到幾十年前的水圳樣貌照片都有詳盡的記錄與論述發表,俊英街的後村圳變成現今的道路,時至今日,有的變成污水廢水的排水溝,有的加蓋之後不容易找尋,有歷史價值的古物碑被垃圾包圍,碑石缺角無人照顧。
台灣永續聯盟理事長陳建志老師提出北台都市水圳相關議題,將北台灣的水源頭七星山、大屯山水系源頭發源之後的水資源引流至附近的農田,這是七星水系。另外有大台北盆地的三大水圳,就是1724年開闢的霧裡薛圳取水景美溪,1760年完工,大坪林圳1740年開譬取水新店溪青潭,1760年完工,以及「瑠公圳」1740年開闢取水碧潭,1760年完工,後來三大水圳整併,成為「瑠公圳」,這些人工開鑿引水的水圳水系所遺留下來的遺跡,最為人所討論去留的問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討論,遺跡才轉化為都會區帶狀生態綠地,乃是經過很多關心水圳人文的前輩們努力爭取到保留「瑠公圳」水圳古跡,成為綠地、公園、學校的艱辛過程,相當不容易。
新店崇光社區大學主任秘書江紫茵分享,新店地區是水源之鄉,以「我家門前有水圳 後門有鐵道」為題,新店區的水源豐沛,「瑠公圳」水源是取水於碧潭,停役之後的「瑠公圳」轉化過程,經過很多專家學者長時間的討論,如何成為綠地、公園、學校的寶貴經驗供大家參考。
中原大學城鄉發展研究室研究員鍾依倫,提出的議題是「走過時間的洪流-水圳的地景敘事建構」將桃園、中壢地區的水圳系統經過時間的改變,生態復育的經驗,怎麼樣建構成為水圳地景的經過,提供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新北市水利局河川計劃科科長潘志豪表示,樹林水圳現況觀察,依照當前的狀況,以前的水圳已經變成家庭污水排水溝,要解決此一棘手的問題,首先要建設家庭污水排水管,將污水排放至污水處理廠,水利局已經著手規劃,並且有一部份已經動工施作。
而民和街現有的水源已經有引水工程完成引入「後村圳」,唯水量不穩定,乾旱期水量很小,幾乎無法活化,1978年建造的大漢溪「後村堰」攔水壩,在2004年遭艾利颱風摧毀斷堰,已經無法再引水進入後村圳,現在考慮將鶯歌水資源中心的水資源,以重力方式引流至「後村圳」以及「十二股圳」,活化原來已經乾枯的水系,考慮到坡度要有足夠的豐沛動能以及水流衝力才不會成為滯留水溝。
樹興里里長詹美齡表示,以前的樹興里有十二股圳是1755年建造,1871年再擴建,到2018年經過改建重整完成為木棧道,原來是雜草叢生的廢棄河道,是民眾丟垃圾的水溝,蚊蟲飛舞惡臭難聞,經過區公所及市政府大力整頓,加蓋木棧道以及植栽綠美化之後,成為詩情畫意的生態美景,是民眾休閒、情侶約會的好所在。
桃園農田水利會新莊工作站站長楊志翔表示,十二股圳、後村圳灌溉的農田包括樹林、新莊、三重,有5083甲,如今都市化之後,農田面積越來越少,甚至有的已經休耕成為茂密的樹林,如果活化之後,將可以成為都市水資源綠地,對觀光休閒有很大的幫助。
責任編輯: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