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1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台灣嘉義報導)嘉義市文雅國小「河川流場(Stream Table)模擬野溪形成與沖刷教學活動」13日上午在文雅國小連接走廊實施,邀請到嘉義大學研究員盧俊谷博士以影片教學介紹地球科學相關課程,並實地以砂箱操作教學,在場4年級學生在驚喜與快樂的氛圍中完成了本次的學習。
文雅國小表示,學校以推動國際教育為校定課程,最近則增加在地人文與環境的深耕教學,讓學生在放眼國際的同時更能夠認同在地,甚至能與國際分享在地,讓在地躍上國際。
其中在在地踏查時,發現學校北側圍牆外有一條野溪,這一條野溪最後會流入牛稠溪、朴子溪,然後出海,因為野溪的發源地就在學校學區的盧厝社區內,我們稱它為盧厝野溪。
在觀察野溪的時候,對於野溪的形成與沖刷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要如何讓野溪常在,並且與社區居民共存」成為孩子們極想了解的課題。
為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校長沈煥東說最近我們邀請從裝潢業退休的劉先生(學生張元騰阿公)幫我們做底部,嘉義大學的研究員盧俊谷博士協助設計了一座240cm*100cm的「河川流場(Stream Table)」,將利用這個模型進行「野溪的形成」、「水流對溪流的影響」、「河川沖刷的影響」、「運用工程改善河道」……等課程,更屬全國少見的可操作設施。
盧俊谷表示,自己是研究環境工程、土木工程及水利工桯的,將自己所學跟學校合作,來模擬河川上游形成一個架構,讓學生學習利用工程構造物來保護我們的家園。舉例來說,一條河川的上中下游的樣貌都不一樣,在山上可能發生的風險是山崩、地表的侵蝕等,發生這個事,他應該在哪個地方比較安全,用簡報的方式來介紹。
在海邊可能遇到水患、淹水或洪水等問題,山上有土石流、山崩甚至大規模崩塌地,與地形地貌都會有關係,用環境科學的概念教導學生怎麼去趨吉避凶,腦中的知識也能讓他逢凶化吉。
盧博士用一個砂箱(文雅國小砂箱),是首創的環境教育教材,即河川流場(Stream Table)」進行實地操作並與4年級學生互動,箱內的級配砂是由國外進口,重量比一般砂子重,是天然砂,純度比較高,偏向石英砂,上面有彩色玻璃砂,讓學生容易觀察到水流的流動方向及流態,同時級配砂較接近事實上的狀況,比較能模擬實際砂子,並可收藏循環再利用。
在整個實地教學過程中,盧博士先讓在場4年級學生一個個當老天爺,用澆水器充滿水去澆灌大地,表示下雨,有澆小雨形成流域;有澆大水形成淹大水,其中的人造設施的房子樹木車子都有發生傾倒或沒入水中的可能;又模擬設丁壩,讓水流改道,甚至有大石塊的地方,可觀察到當地的建築物是比較安全的;當多了一個沙洲時,告訴學生不能去沙洲玩,因為水流更大時沙洲變小。
還有陸地被侵蝕,水會由地上滲上來;有些河川流到大海,有些流到水庫。嘉義有一個曾文水庫是全臺灣最大的水庫。
水土保持做的好,水慢慢的流,土壤留在原地就不會產生災害,但是水帶著土壤往下沖的時候,會把土壤帶到水庫,水庫就會有泥沙淤積,水庫壽命會越來越短,堤防要蓋,可控制河川不要隨意改道等知識。
最後介紹學校周邊的環境,如此教育方式可讓孩子認識地球科學甚至我們的環境,讓水利工程的概念從小札根,進而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懷。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