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論慈善機構與慈善精神
【大紀元2020年11月09日】慈善,是人類最偉大美德,是文明成功的主要標識。人類社會從部落變成城市再演變成國家過程中,慈善也像其它主要社會功能和高級文明一樣,從人與人之間的善心施捨,轉變成制度性機構式的慈善事業。
原則上講,慈善有能力與值得追求的崇高事業精準對接。但大筆捐款如附帶其他條件,慈善行為與其自身精神背道而馳,會危及慈善的道德誠信。
加拿大WE Charity醜聞,讓人們看到大型慈善機構的真面目,警醒人們必須嚴格審查大型慈善機構財務政策和政治影響,其中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是,這些大型慈善機構到底是一心一意遵循慈善事業本質的利他機構實體?還是為一己之私一味追逐政府和社會權力的龐大利益集團?應該說,在不同程度上來講,是兩者兼而有之。
本末倒置
WE Charity與自由黨政府的醜聞曝光後,逐漸減少了在加拿大的業務,這說明慈善機構若努力保持更高級別的道德權威,會導致真實的後果,至少在公眾眼中是如此。WE在拿到聯邦巨額大學生義工補助計劃獨家合同前,是否遊說過政府,目前還有待確定,至少自由黨處境尷尬,一直被反對黨要求進一步調查國會是否瀆職。
數十億元撥款的採購和分配,本來就是個極其精密複雜的過程,資金管理風險太高。這不是說,這些慈善機構不具備辦事能力,只是慈善很容易披著慈善的外衣大打折扣,尤其是高薪請名人做演講、搞盛大慶典排場,很容易本末倒置。
如此一來,慈善機構在撥款、遊說和資金渠道方面,政治動機經常發揮明目張膽的作用。這不是說,這些慈善機構都包藏邪惡動機,只是他們很容易被別有動機的利益團體影響和左右。維護WE這樣的大型慈善機構,會過度強調社會認知,掩蓋慈善的實質。
真正的慈善
當今科技進步時代,人們與社區之間的聯繫日益疏遠,慈善是否已經變味,值得好好研究。如今人們做慈善,多是在商家收銀處設置的捐贈箱捐贈1、2塊錢,而不是親自參與當地食物銀行或流民庇護所慈善事業,多是出於自身優越地位的一種歉意而非真正發自善心的行為。當今社會的施捨,在施與受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根本沒法建立主要靠人際關係和真誠支撐的慈善精神。
溫哥華64歲老太太Gia Tran,每天早上6點起床,外出撿瓶子和易拉罐,在廢品回收站換錢後,再坐公交親自將當天所有賣廢品收入(幾塊錢或十幾塊錢)捐給卑詩癌症基金會和其他慈善機構,20多年下來,共捐贈1.5萬多元。
Tran長年累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這麼一路堅持下來,很明顯背後有不屈不撓的慈善精神支撐,打造了不平凡的人生,體現了當今社會非常稀缺和寶貴的利他精神,值得頌揚。這種善行,是一種實踐中的美德,是一種自願犧牲個人利益、將他人福祉放在首位的生命行為。這種善行,包含著個人巨大的付出和損失,要放棄許多人珍視的東西,為的是幫助他人。
無私的善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高貴,其深遠意義遠超施捨的那一瞬間。它是一種發自善心的善行,對於施受雙方來說,都是一種精神禮物。對於前者來說,是對善良、慷慨和同理心等高貴美德的實踐。對於後者來說,精神因同胞善心善行得到提升,善良本性會被激發。
慈善根植於每個文明中,是一種超越教條和信條的普世美德。東西方宗教都認為,慈善的人類美德之一,是人先天神性的展現,強調行動中的無私精神超越物質。它是行動信念中的組成要素,不是粗糙抽像的概念。
宗教信仰雖不是慈善本能的必要條件,但真正的慈善,能實現真正的自我提升和超越。當今社會,慈善精神是否能保存最大限度的純淨和力量?WE醜聞的出現,打破了這一點,但不要因此逃避自我慈善精神的實現和實踐,尤其是中共病毒肺炎侵襲後的世界,人們更需要彼此依靠扶持。◇
作者簡介: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瑞安·莫法特(Ryan Moffatt)是溫哥華的新聞工作者。
原文刊載於英文大紀元。
本文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 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責任編輯: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