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10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荒野保護協會5日公布淡水河流域廢棄物調查顯示,在主要242公里河岸,發現至少累積18萬1,825公升廢棄物,以14公升垃圾袋計算,約可裝滿1萬2,988袋。約90%的垃圾集中在22公里的河岸,而關渡、蘆洲、汐止為廢棄物累積最多的前三大熱點河岸,垃圾種類包含塑膠袋、塑膠瓶罐與免洗餐具等。
荒野保護協會指出,透過這次調查證實「海廢」源頭之一來自於「川廢」,如何加強對河川廢棄物的監測與清理為當務之急的課題。根據荒野公布「淡水河流域垃圾分布熱點」地圖與數據,標示出63個「髒亂」與「超髒」的熱點;數據顯示淡水河82%的河岸沒有垃圾堆積的河段,但9%河岸(22公里)卻是廢棄物集中的熱點,這22公里的範圍累積整個流域約90%的垃圾量。
荒野表示,位於下游的熱點,垃圾主要是由破碎的塑膠袋、塑膠瓶罐與免洗餐具所組成,可能是受潮汐漲退潮淘洗破碎、再經滿潮水流大量堆積於紅樹林根部或樹枝上;而位於中、上游的熱點主要位於河岸的隱匿處,推測大多為非法棄置,其組成是整袋的家庭垃圾、廢棄家具或裝潢營建等廢棄物。
執行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海洋專員徐筱珺表示,垃圾不落地、不進入河川,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需依靠全民的自我約束與生活習慣的提升,而「源頭減塑」更涉及工廠製程的改善、原料的選擇等商業面及政策面的制定。當前先行了解究竟會有多少廢棄物是經由河川進入海洋,反而是該優先收集的數據,待清楚數據後將可再設法積極處置。◇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