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紅塵,苦海滔滔。為了醒世化民,張三丰給不同悟性、不同根基的眾生,撰寫了《天口》,共計24篇,涉及五德、孝行、淫惡、愛人、敬神、醫藥、相卜等內容。他以《天口》道人生,為不同根基的人指點迷津。本篇介紹的是《天口篇·孝行篇》故事。
張三丰輯錄的孝行事蹟,上至聖皇帝王,下至賢臣布衣,囊括了中華數千年間,幾乎所有的孝德典範。他通過不同的例子,闡述孝德的內涵包含的多個層面。
帝王仁孝 天下大治
上古堯帝時期,有一位孝子名叫舜。他幼年喪母,父親續娶了繼母。然而舜的父親特別愚蒙,不僅是非不分,還蠻不講理。因其雙目失明,人稱他是瞽叟。
繼母陰狠毒辣,在她的離間和挑唆下,瞽叟不僅溺愛繼室所生的兒子,還與其合謀,想要害死舜。幸好舜每回都能及時逃脫。無論父親和繼母如何待他,舜有大忍之心,能忍尋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儘管父親頑固、繼母囂張、異母弟弟象凶傲,他從來都不與其計較,也不記恨於心。
舜在歷山耕種,有大象用鼻子捲起鋤犁,幫助他耕墾;又有鳥兒飛來,幫助他除掉田裡的雜草。《二十四孝》故事中,認為這是舜的孝德感動天下所致。
堯帝得知舜的事蹟後,就把二個女兒嫁給他。舜帶著她們回到家,一如既往地侍奉父母,友愛弟弟。他的妻子也沒有傲慢之心,恪守本分。
後來堯帝把帝位傳給了舜。舜帝雖然日理萬機,卻能把天下政務處理得有條不紊。這是因為他有孝行在先,人們信賴他的美德。凡是他推行的政令,人們都心甘情願地執行。所以舜的政令能夠暢通無阻。
三千多年前,周文王還是世子時,每天要朝拜他的父親三次。雞剛啼鳴,他就起床到父親的寢室外,詢問侍者父親身體是否安康?如果侍者回答說「安康」,文王會很高興;如果他的父親身體欠安,文王聽了,會面帶憂戚,甚至連走路步伐都不穩當。周文王為父親進奉食物,一定要先試一下食物冷熱,飯菜是否可口,才給父親呈上。父親進食後,他又細心詢問父親喜歡吃什麼菜,飯量如何,之後叮囑廚師,按照父親的要求準備膳食。
後來,文王遭人誣陷,被紂王囚禁在羑里。文王忍辱,砥礪德行。張三丰說:「周文百度貞,孝居令聞先。」人們認為文王雖然歷經艱難坎坷,但因他的孝德風譽於世,雖經大厄,終能化險為夷。後來文王的次子「發」繼位西伯,秉承父志。受命十一年(約西元前1046年),發兵行商都朝歌,大敗紂王,建立周朝。
漢武帝太初四年(西元前101年),朝廷修建了一座桂宮。宮殿的抱柱上寫著一句話「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漢天子很重視「孝」的道德理念,並在言行上垂範天下。譬如漢文帝劉恆(前203年—前157年),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在太后臥病三年中,儘管皇宮中有不少侍女太監,文帝仍是親自侍奉母親。像煎藥、餵藥這樣的事,他都親力親為。每當煎好了湯藥,他會細心地嘗一下,不是太燙,才餵給母親。漢文帝的仁孝美德影響了整個國家。他在位二十三年,「專務以德化民」。他與其子景帝,以孝事親,以道治天下,締造了「文景之治」,流芳千古。
孝行無怨只為他 感化繼母和軍士
春秋時期,魯國人閔子騫,孔門弟子,早年喪母,其父續娶。繼母偏愛自己所生的兩個兒子,常常虐待閔子騫。寒天的冬天,繼母用暖和的棉絮為親生兒子做棉衣,卻用蘆花為閔子騫做冬衣。
父親驅車外出,閔子騫因為衣不保暖,凍得直打哆嗦。其父用鞭子抽打他,才發現原來他的衣服裡面是蘆花。這才知道繼室在虐待他。
閔父想要休妻,閔子騫哀告求情:「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他的善良感化了繼母。在孔子的弟子中,閔子騫以德行修養而著稱,後來,他的父親去世了,他仍一如既往,殷勤地侍奉繼母。
漢朝時,有一人叫蔡順,於三歲時喪父,母親把他獨自撫養成人。他對待母親格外孝順。西漢末年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蔡順為了不讓母親挨餓,每天提著籃子去採桑果。他把摘下的桑果,分作黑色跟紅黃色的兩類。有一天,蔡順出外時不幸遇到赤眉賊軍,赤眉軍看他提著兩籃不同的桑果,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他說:「黑色的桑椹已經熟透,味道甜美,所以給母親吃;紅黃色的,還未熟透,味道很酸,留給自己吃。」赤眉軍被他的言行所感,於是送給他三斗白米和一隻牛腿,讓他拿回家孝敬母親。
娛親尋親 共享天倫
「表衣之斑」出自二十四孝故事「戲采娛親」。「表衣」即外衣;「斑」即色彩斑斕。周朝時,楚國有個老萊子,和父母居住。老萊子七十多歲時,他的父母仍然健在,且都是九十多歲的老人。
儘管他自己也老了,但是為了讓父母喜悅歡樂,他經常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裝扮成童子,或遊戲戲耍,或手舞足蹈地唱歌逗笑父母,使他們在晚年,仍能享受無盡的天倫之樂。
他的孝德被人廣泛地傳送,最後傳到了王宮。楚王愛才,派人請他去作官。老萊子想要奉養父母直到天年,於是婉言謝絕了楚王的美意。
宋神宗時,有一官員名叫朱壽昌。他的親生母親,因為是偏房,被朱家正室逼嫁他鄉。五十多年來杳無音訊。每當想起此事,朱壽昌都會寢食不安。
有一年,他棄官尋母。長途跋涉萬里,終於在山西同州找到了自己的母親。張三丰在《天口》說「瞻雲之白」,瞻是仰望,指尋母之事;雲之白,即母親白髮蒼蒼的樣子。朱壽昌找到母親時,她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婦人了。從此他侍奉母親,直到終老。
孝德感天 神蹟不斷
「感石流泉」典出二十四孝「湧泉躍鯉」。漢朝時,有一對孝順的夫婦,男主人叫姜詩,女主人是為龐氏。這對夫妻同心同德,孝養年邁的母親。
他們的老母親喜愛吃魚。他們就去動手抓魚。老母親吃魚有個習慣,喜歡用江河的水烹煎。姜詩夫婦心地誠善,既有仁愛,又很有耐心,他們就到六七里之外的江河裡取水。要是哪天,老母親說,要與眾人一塊吃魚,他們就會把鄉鄰都請到家裡,陪著母親一起吃魚。
他們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有一天,姜家的院子裡忽然湧出了泉水,並且時常能從泉水中捉到肥美的鯉魚。
三國時,有個孝子名叫孟宗。他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後來母親老邁,臥病在床幾個月,她一直想著吃一餐筍羹。
時值隆冬,並不是竹筍的生產季。孟宗一聽,實在束手無策。他走到竹林中,抱著竹子一面哭泣,一面祝禱,希望神靈慈悲,賜予鮮筍。人們常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孟宗至誠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忽然大地開裂,果然長出了幾根竹筍。孟母吃了鮮嫩的竹筍,病竟也奇蹟般地痊癒了。
晉朝王祥少年時代,經常遭到繼母朱氏的虐待。朱氏甚至一度萌生殺心,想要害死他。儘管如此,他能無怨無恨,一如既往地孝順生父和繼母。父母有病時,他日夜侍候,不曾解衣睡覺,凡是做好的湯藥,他必會親自嘗一下。
有一年冬天,繼母臥病在床,想吃鯉魚。然而,隆冬時節,天寒地凍,河水早已結冰,如何捕魚?王祥為了繼母想吃鮮魚,解開衣服臥在河冰上,希望能用體溫化解河冰,捉魚給繼母吃。
他的善良感動了上天,忽然河面裂開一道縫。更奇特的是,二條鮮活的鯉魚從河裡蹦了出來。他拿回去烹給繼母吃。繼母病好了之後,逐漸地轉變了對王祥的態度。王祥的孝心篤誠而純正,受到鄉民的推戴。
張三丰在《天口》文中說:「光明開日月,愛慕通地天。」孝行的光明,猶如日月普照世界;孝行表現對人的真愛,那篤誠樸實的善,可以感天動地。從他輯錄的故事中,看到孝中有大忍,有慈善,有真誠,還有感動天地的神蹟。孝行,直接檢驗人心真偽,心地的純淨程度。行孝的過程,使人走向內心深處的世界,尋找到更真實的自己,更好地對待親人。
參考資料:
《二十四孝》
《史記》卷一
《漢書》卷四
《東觀漢記》
《天口篇·孝行篇》
《晉書·王祥傳》卷三十三@*#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