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典故新解】食指大動:一頓黿宴 枉送君臣性命

文/俞元

春秋中期 寬兒鼎。(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春秋時期,鄭靈公姬夷繼位的第一年,楚國人進獻了一隻巨黿。鄭靈公很高興,打算開黿宴,與大臣們分享鮮美、大補的黿肉羹。

這天,鄭國的兩位貴戚——子公和子家去朝見鄭靈公。路上,子公的食指突然自己動起來,他讓子家看他抖動的食指,說:「美味當前,我的食指就會自己動起來。我在晉國吃石魚、在楚國吃天鵝肉還有吃合歡橘之前,都是食指大動。今天入宮必有口福。」

剛一進宮,就聽說國君要宴請群臣吃黿肉羹,子公和子家相視一笑。鄭靈公好奇地詢問兩人,子家把路上發生的事情告訴了鄭靈公。鄭靈公笑了笑,沒作聲。

黿,為鱉科動物的一種,其肉可食用、可入藥,古人視之為難得的美食。(Dementia/CC BY-SA 2.0)

不一會兒,黿肉羹上桌了,在場的每位大臣都分到了一份,唯獨沒有子公的。先前說滿話的子公非常窘迫,又看著眾人大快朵頤,終於忍耐不住,快步走到煮黿的鼎前,伸手指在裡面蘸了些湯汁,放到嘴裡嚐了一下,也不理會鄭靈公,轉身就離開了。

鄭靈公大怒,欲殺子公。靈公為何如此惱怒?因為鼎在先秦是權力的象徵,未經君王允許拿取鼎中之物,就是對君王權力的藐視、挑戰。「染指」一詞就是從這兒來的,現在的人們用這個詞來比喻牟取不應得的利益。

回家之後,子公也想到自己衝動之下犯了死罪,於是找到子家密謀殺死鄭靈公。子家不答應,說:「就是牲畜老了,也不能輕易殺掉,何況國君呢。」子公立刻變臉,說要誣陷子家,子家非常害怕,就答應不干涉子公的行動,並為他保守祕密。

這年秋天,鄭靈公在郊外秋祭,子公率家丁夜闖靈公住所 ,用土袋壓死靈公,謊稱他「中魔暴死」。隨後,子公、子家推舉鄭襄公即位。子家身為執政大臣,知情不報,縱容弒君的罪行,也被孔子以弒君者的罪名記載在《春秋》一書中。

幾年後,楚國以「何故弒君」之名討伐鄭國。鄭國追究子公的罪行,殺了子公並暴其屍於朝;用刀砍子家的棺木,流放他的族人;表示願與楚結盟。楚軍於是退兵。

春秋時代各國位置圖。()

禍從口出,此話不虛。子公喜歡賣弄食指抖動、預知美食的小功能,把話說滿,激發出鄭靈公的惡作劇。他又愛面子、好衝動,又架不住舌尖上的誘惑,鋌而走險「染指」國君鼎中的美味,種下禍根。

鄭靈公請大臣共享美味,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可他偏偏又當場捉弄大臣,弄得人家下不來台。而這位大臣,恰恰又是一位開不起玩笑的人,為了一塊黿肉,搞得「君不君、臣不臣」的,以至於兩人雙雙因此丟了性命。

鄭靈公的玩笑,給鄭國帶來了一定的動亂,但沒有造成實質的損害。因此,鄭靈公死後的諡號是「靈」,意思就是亂而不損。

食指大動、一飽口福是好事;但是放縱它,也許會帶來意外的傷害。@*#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呂蒙出生寒門,目不識丁,後來卻成為東吳四大都督之一,最後兵不血刃智取荊州,活捉關羽,名震天下。他的畫像被放入祭祀姜子牙及歷代名將的武廟。
  • 說到「坐井觀天」,人們便會想到莊子寓言中那隻坐在井底的青蛙,不知道大海之浩瀚、天地之高遠,卻沾沾自喜。現在多用來諷刺目光狹隘、自以為是的人。其實坐井觀天還有一個傳說,講的是古人觀測天文的故事。
  • 把粗粗的鐵杵磨成一根針,沒有人會做這樣的傻事!大家都知道鐵杵比針值錢,一個鐵杵能換回許多根針,為啥還要幾十年的光景去磨鐵杵呢?其實李白和真武大帝看到磨針的老婆婆,她們不是人,是神!她們只不過用磨針這種方式,點悟一下修煉中的人。
  • 說到「孺子可教」的典故,很多人腦海裡會浮現一個年輕人在橋上給老人穿鞋的畫面。大家有沒有想過,橋上人來人往,為什麼老翁單獨叫張良去撿鞋呢?為什麼他給老人穿上鞋後,老人二話不說就離去,過一段時間再回頭過來說張良「孺子可教也」?為什麼老人不當時給他兵書,三次讓他「五日後再來」呢?道家講「師父找徒弟」,這段故事環環相扣講述了老翁如何考察張良的品行、資質和悟性,最終選定張良做徒弟的過程。
  • 許由拒受天下,穎水洗耳,流芳百世。堯帝封他「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莊子把他描述為神人;《前漢書》列他為仁人;後世視他為隱士鼻祖。也有不少人,認為許由是小隱之人,洗耳之舉乃裝逼僑情;「詩佛」王維認為他「病物者自我」,還不夠格做一個曠達的人。那麼許由到底是怎樣的人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什麼樣的牛犢不怕虎?一類是沒見過老虎、沒被老虎咬過的牛犢;另一類是名不經傳、還沒展現強大實力的、沒被老虎重視的「牛犢」。面對老虎,兩類牛犢,兩種命運。
  • 《莊子》中有則寓言:黃帝在崑崙山遊玩,返回後發現玄珠(比喻「道」)丟了。黃帝為什麼在此時丟失玄珠呢?為什麼他派遣智慧的「知」去尋找也找不到,派明察秋毫的離朱出去也找不到,派能言善辯的喫詬出去也找不到,而派沒有智慧、無明目、不善言辭的象罔出去,卻找回來了呢?最後他找到的玄珠和丟失的玄珠有什麼不一樣嗎?
  • 「杞人憂天」的故事眾所周知。可是,歷史上為什麼只有杞國人會憂天呢?世界有沒有末日,現代科學家是怎麼看的?古代哲學家是怎麼想的?道家大拿——列子又是怎麼說的?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