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登大陸 國企漸淪陷
(//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2日訊】大陸入會不到半年時間,各行各業受到的衝擊正逐漸顯現,特別是大型國有化工、家電、汽車、醫藥、航空等十五大行業,因缺乏獨立知識產權和品牌創造能力,加上產業家底油水不多、自主開發能力太弱及戰略思考方向不對,普遍技術水準落後國際企業五到十年,有的還落後二十至三十年,面對外資企業的進入,根本沒有什麼競爭力可言,市場正逐漸落入外資企業之手。
就大陸最大的外資企業-德國巴斯夫來說,其在大陸有九家化工企業,從尼龍、地毯、醇、塗料、維生素、乙烯、染料、乳膠,到分散體,形成系列產品分工體系。相較之下,大陸的企業太小,各個合資中方又分屬於不同的地方政府,以分散對集中,只能被人控制。再加上跨國公司在技術和管道方面的控制,引進外資發展中方控制股權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產業將被跨國公司整合,逐漸被跨國企業納入他們的國際生產和銷售體系。
大陸著名的經濟學家楊帆指出,大陸主要產業在關鍵生產環節技術落後,裝備水準低。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電力、煤炭、建材、建築業、公路水運、交通、鐵道、船舶、機械、電子信息、輕工、紡織、醫藥等十五個行業,普遍技術水準落後國際水準五至十年,有的還落後二十至三十年。
楊帆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的研究員,其對市場的分析通常受到重視,楊帆在中國經濟時報發表了大陸十五個行業競爭力的文章。
首先就醫療行業來說,大陸醫療市場潛力相當巨大,跨國大廠如羅氏、揚森、葛蘭素史克、輝瑞等早已進入大陸市場。然而大陸醫藥業七六%為中小企業,產品有二十四大類,一千三百種化學原料,三千五百種製劑,多屬普通醫藥,附加價值低,科技管理水準低,科研人員只佔衛生系統五百萬職工的?.五%。製藥業是高投資、高效益與高風險產業,從實驗室到市場藥品的比率為五???:一,開發一個產品約一億美元,國際大型醫藥企業將年銷售額的一五%以上投入新藥創新,在大陸卻只佔七%,在三千種醫藥產品中,有九?%仿製外國,每年三十至四十種。入會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嚴格,仿製要付款,每種每年約四至十億美元,有些企業可能因付不起仿製費用而停產。另外,大陸有七萬六千家紡織企業,初加工能力過剩,企業間過度競爭,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足;出口數量世界第一,出口金額世界第四,年出口服裝五十萬件,價格卻只有法國的四分之一。化纖品種比國際水準差十至十五年,紡織機械更為落後,無梭織機佔五.四%,一九九四年世界平均水準為二七%,發達國家在九?%以上,可見,紡織行業的競爭力有多低。
家電行業更不用說,價格戰早在前幾年開打,雖然外資家電業遲遲不願加入戰場,但今年以來,外資品牌的家電用品的價格也大幅下降,本土品牌的家電更是無力招架。目前大陸家電企業二千五百家,生產能力過剩,實際利用率僅有五八%。自主開發能力弱,先進技術攸關企業生存。儘管大陸家電企業已引進數十條彩電生產線,彩電的生產能力達七千萬台,表面上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國,但在核心技術的一千多項專利中,大陸沒有一項專利,彩電工業依然僅僅是個典型的裝配工業。
大陸企業面對這些外資企業強大競爭,各行各業喊出口號要全面抗敵,包括提升管理能力、引進外資、上市籌措資金等等,就是沒有企業提出要強化自主開發能力。
楊帆指出,國際競爭能力的指標就是自主開發費用,大陸汽車企業開發費用不足銷售額的2%,國際水準是10%,汽車應每七至八年換一次車型,開發一個車型要十至二十億美元。大陸強調提高國產化率,卻忽視了自主開發能力,在合資過程中,中方在原車型改型、自主開發新產品方面都受到控制。跨國公司掌握產品開發權的同時,也掌握了零部件的定點權,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 上述行業過去都由大陸大型國有企業所壟斷,也受大陸政府的保護,但入會後,這些保護障礙一一撤離,現今只是入會的開端,外資企業在儲存能量蓄勢待發後,跨出的第一步已讓中資企業承受不起,未來大陸政府如何協助這些根基不穩的大型國有企業渡過難關,將是一大挑戰。
──原載《中時電子報》(//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