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7日訊】隨浙江省教育廳“21世紀中小學教育如何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培訓團”在澳洲攷察了近二十天﹐使我有較充裕的時間關注中國在澳小留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
一:據悉﹐僅2000年全國約有5萬左右的小學﹑初中畢業生出洋留學﹐2001年又有增加﹐加上以前三年已經在外讀中學的﹐中國小留學生已遠遠超過10萬。
蕭山日報報道﹐這些赴海外讀中學的學生年齡段集中在16-18歲左右﹐澳大利亞當地華人稱這些小留學生為“第四代留學生”。
二:中國小留學生在澳大利亞的表現可謂良莠不齊﹐其中不乏大浪淘沙造就的傑出青少年。一些抱負遠大﹑基礎知識扎實﹑學習勤奮的優秀學生﹐在澳大利亞這塊現代教育理念天地中如魚得水﹐脫穎而出。2000年初﹐中國小留學生爆出大新聞﹐當地的IB(一種國際認可的中學證書計分方法)和VCE兩種高中畢業會考證書的第一名﹐都被中國小留學生囊括。
河南來的張征到澳洲時不會英文﹐但兩年後的考試他成為維多利亞州第一名﹐也是南豐球IB的第一名。在這之前﹐張征還因學習優秀受到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的接見。採訪中他告訴筆者﹐當年知青父母回城後拼命學習考電視大學﹐晚上兩人搶桌子和臺燈﹐所以當自己在澳洲的學習有鬆弛一下的念頭時﹐一想到家中那盞臺燈﹐就重新振作起來。張征中學畢業後被撒切爾夫人的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錄取﹐一年後進入牛津大學﹐如今他是英國華人聯合商會贊助的獎學金獲得者。
2001年初﹐泰勒學院會考的前三名﹐有兩位是中國去的女學生﹐她們是上海的黃健和撫順的曲碌華同學﹐她倆均拿到大學的獎學金。而上海來的倪凌在昇學進英納西大學之前寫出《十六歲闖澳洲》一書﹐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
但是﹐在小留學生中﹐成勣平平者仍是大多數。由於中國普遍缺少英語老師(這些年才開始加強)﹐中國去的小留學生英文基礎都比較差。澳方為我們請的翻譯崔先生家中有一名學生﹐到澳洲將近半年﹐連簡單的英語對話都感到困難﹐完整的英語還說不上100句﹐很難想像他是怎麼上課的﹐其實他很多時間乾脆就不去學校。
赴澳的這批小留學生們除了成勣差以外﹐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表現。許多到了海外的小留學生“仍舊不會整理床鋪﹐不願洗衣服﹐從不洗碗。”不少父母是大款的孩子每月有匯款﹐或者銀行中有幾萬美元。他們年紀小不善理財﹐且一下子有了大量的可支配的現金﹐造成揮霍且沾染了不良習氣。一家餐館曾有記錄﹐一幫中國孩子吃飯﹐吃了1000澳元﹐扔下800澳元小費。筆者也曾親眼看到一群中國孩子﹐點了一桌菜﹐但僅嘗了幾口便揚長而去。
2001年新年﹐中國各大城市正在舉辦國外教育展覽時﹐澳大利亞當地的一家報紙頭版刊載一篇題為《中國孩子盡佔唐人街風景》的文章﹐文章開頭寫道﹕“左手一支煙﹐右手一隻機(手提電話)﹐有時一對對﹐更多時是一群群……”我們有意到唐人街實地觀察﹐果真如此。即使不是週末的白天﹐唐人街上照樣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大部份是青少年學生。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國際語系主任陳楊國生女士是位幫助中國留學生的熱心人﹐說起這些小留學生她大搖其頭。她家住着的一位中國留學生﹐不到考駕照的年齡就開着跑車亂竄﹔她朋友處的一位小留學生竟然不請假就隨意地飛回中國呆上幾天。
翻譯崔先生受朋友之托﹐家裡開始住有從香港﹑山東等地來的七名中國學生。其中一男一女﹐認識才兩個星期﹐便生活到了一起。一段時間以後﹐崔先生忍無可忍﹐下了逐客令。對現在住在他家的幾個小留學生﹐他也感到不滿意。其中一男孩﹐一到墨爾本就被這“精彩世界”搞得暈頭轉向﹐吃喝嫖賭全沾了﹐一夜輸了5000多元﹐袋子裡放着避孕工具﹐半年的生活費不到一個月便化得精光。當着崔先生這個房東的面﹐打電話欺騙和要挾父親﹕“我被搶劫了﹐已身無分文﹐若再不寄錢來﹐我就借錢買機票回來。”崔先生給這位山東某電力公司老闆的公子算了算﹐不到一年時間﹐已用了近20萬澳元。
更有甚者﹐是前年發生了一起一名中國學生被遣送回國的事件。這名學生到澳洲後揮金如土﹐開始還不斷地向父母要﹐當他自己也覺得無臉再向家裡開口時﹐被當地的黑社會引入歧途﹐合伙販毒﹐被警方抓獲。在機場﹐當地記者採訪他時﹐他歇斯底裡喊了聲﹕當初為什麼父母給我這麼多錢﹗
杭州有對夫婦的女兒是在高二時出國的﹐雖然在國內成勣很差﹐但憑着一流的考試能力﹐在澳洲學校念大學預科和英語文化補習時﹐成勣一直名列前茅。往日西子湖畔的失落感﹐在這兒蕩然無存﹐到處受到讚美的目光﹐加上天生麗質﹐骨子裡的那種虛榮和佔有欲開始慢慢膨脹起來。先是嫌父母每次寄的錢太少﹐再就是覺得自己黃皮膚不如人家的皮膚……夫婦倆每年十來萬不薄的收入一分不剩地寄去﹐“千金”還不夠開銷。去年﹐女兒的預科班結束前夕﹐夫婦倆趁着假期前往“監督”。女兒竟然委託一黑人同學前來機場﹐並把父母安排在一個公寓裡。夫婦倆空守一天﹐飢腸轆轆熬到晚上﹐女兒才上氣不接下氣地敲門而入﹐第一句話就問﹕有什麼吃的﹐快餓死我啦﹗當母親問起學習和生活情況時﹐女兒避而不談﹐反問道﹕給我帶了多少錢來﹖父女倆對吵一場後﹐女兒接過母親5000美元的信封﹐便起身說﹐媽﹐你們先歇着﹐我回自己的地方住。原來﹐她的身邊已有一個男“老外”。
三:一個問號一直打在我的腦子裡﹕是什麼原因造成這部份小留學生令人擔懮的所作所為﹖仔細想想﹐其實不能全怪孩子。
我們的大學太少。大學每年的招生名額僅為應屆高中畢業生的百分之十點零五(2000年)﹐社會就業競爭的激烈﹐使得家長和孩子拼死也要圓大學這個夢。
出洋留學﹐是父母為孩子們選擇的路。第四代留學生與前三代留學生有明顯的區別﹐除了他們尚年幼(不是讀大學﹐而是讀中學)﹐均為自費生(沒有海外機構資助﹐不是政府公費)外﹐他們還屬於“包辦”性質﹐很少是孩子自己作主的。有的家長徵求孩子意見也只是例行公事﹐簽証一下來﹐就是武大矮子吃藥﹐不走也得走。
為什麼家長們願意將自己未成年的孩子送往國外留學﹖除了他們認為國內孩子上大學太難以外﹐部份家長懷有“還願”之心。據了解﹐中國小留學生的家長幾乎全是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改革開放後致富的大款和有一定層次的領導幹部。這些人屬“文革一代”﹐大部份有過“農村插隊”的經歷。自己夢想的失落﹐現代社會豐富多彩的刺激﹐加上一家一根獨苗﹐形成了這些父母特有的急功近利望子成龍的浮躁心理﹐他們於是將出國﹑讀大學的夢想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有的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也要送孩子出國留學。
這些小留學生們﹐幾乎是清一色的獨生子女﹐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個人自控意識﹐又長期受應試教育的高壓﹐稍稍懂事就被課堂無休止的灌輸和課後如山的作業包圍﹐他們除了教室﹑家庭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獨立生存與獨立思維的鍛煉機會﹐不會主動學習﹐生活不能自理。他們走出國門後﹐在鬆散式的教育形式且高度開放的條件下﹐一下感受到全新的徹底的放松﹐很容易毫無防禦地接受異國他鄉的新鮮事物﹐有的被西方一些不良文化﹑不良習性甚至是一些不良的政治觀點和意識所侵襲和腐蝕。據當地華人反映﹐一般說來﹐在國內表現好的﹐在海外也依然出色﹐一部份在國內就有問題的學生﹐一下子遠離父母的管束﹐如鳥出籠。
小留學生的監護人和房東大部份是西方人或有西式生活習慣的親戚朋友﹐他們對小留學生並不了解﹐文化的隔閡使他們的交流十分有限﹐對小留學生的管理也是形同虛設。實際上﹐寄希望于這樣的監護人來管好孩子是不現實的﹐特別是對有問題的孩子的管束﹐有時連父母自己也束手無策﹐這些監護人又能有什麼更好的作為呢﹖小留學生在那裡認識的人很少﹐感到無聊﹑寂寞﹐有空的時候﹐只有用手機與父母聯繫﹐上網給國內朋友發發郵件﹑聊聊天。這些“天涯淪落人”的感受﹐即使是父母也許都無法想象。
境外的學校也是參差不齊的。少數學校不但辦學歷史不長﹐而且對學生的“自由”簡直到了放任自流的程度。沒有專人輔導學業﹐沒有專人管理宿舍﹐上課的教師對時間“珍惜”到以秒計算的程度﹐你在他下課之後哪怕多問一句話﹐人家也會說一聲“NO”就轉身離去﹐更沒有補課一說。還有像澳洲等國家﹐對中國實際上是有條件開放的﹐一些家長想選擇名城名校也是期望太高。他們哪裡知道﹐這些地方真正的名校﹐就連當地的富豪達官貴人的子女也未必都能進去。
四:隨着中國加入WTO﹐改革開放進一步擴大﹐出洋留學潮越涌越大﹐留學生年齡越來越小是必然的。少年出國留學的本身並不是壞事﹐有利於從另一條途徑解決目前我國教育從數量到質量﹑從教育體制到教學方式的種種問題﹐通過社會力量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科學與文化包括民族﹑人文等方面的優點﹐但看到我們的同胞把自己的子女從小學培養到初中﹑高中﹐化盡如注心血﹐化了幾十萬人民幣(一般到澳洲讀中學每年學費﹑生活費約合12萬人民幣左右)﹐在那裡境況如此糟糕﹐我們的心情是複雜和沉重的。筆者披露上述種種父母不知道的情況﹐並不是危言聳聽﹐小題大做﹐只是出於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一方面希望國家的有關部門要針對廣大的中學生(甚至是小學生)的家長們在上大學前把孩子送出國留學的熱情越來越高的發展勢態﹐加強科學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另一方面善意提醒小留學生的家長們要了解孩子的真實生活﹐也給打算送孩子出國的父母一個參考﹐使他們能更理智地做出決定﹐不要盲目隨波逐流﹐以免造成顧此失彼甚至把留學的美夢成了噩夢的悲劇。
這次我們在澳攷察學習中形成了一個比較統一的觀點﹐外國教育確有先進之處﹐中國教育也有傳統優勢﹐中國教育與澳洲教育的結合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所以要成才未必一定要出國。在孩子留學的問題上﹐主要的着眼點要從孩子的自身的實際出發﹐看是否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特別要搞清楚的是﹐出國留學是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留學就像游泳﹐最終是孩子“游”﹐大人在岸上“看”的。孩子有沒有“游”的慾望﹐有沒有“游”的能力﹐有沒有“游”的技術﹐這是最關鍵的。如果孩子沒有這個願望﹐尚未具備所需技能﹐硬把孩子往國外趕﹐那和把不會游泳的孩子往河裡趕沒有什麼兩樣。平等地徵求孩子自己的意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讓孩子參與對自己未來的設計﹐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不能把父母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頭上。
在作出出國的決定以後﹐筆者認為三件事是必須認真考慮的﹕一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攷察了解情況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學校﹐最好是那些真正對有才能的學生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其是母語不是英語的學生制定特殊教學方案和提供一對一幫助的學校﹐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有奶便認娘﹔二是利用海內外的各種關係﹐尋找合適的監護人和房東﹐不能只是為了順利通過簽証而草率從事﹔三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進行英語和自理能力的強化培訓﹐適當介紹當地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知識﹐使小留學生能在出發前過好語言關和生活關﹐為順利留學打好基礎﹐特別是對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要有充份的估計﹐中介服務機構事先是不可能把各種可能性告訴急于求成的家長的。把孩子送出去後並非萬事大吉了﹐僅靠幾只越洋電話是無法掌握實情的。
小留學生的家長們﹐必須要有當初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決心和辦法﹐加強與孩子的聯繫與溝通﹐真實知道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發現苗頭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既要為孩子提供物質保障﹐又要給孩子提供精神食糧﹐特別是在用錢的問題上要掌握好“度”﹐做到有計劃有控制﹐一“官僚”疏忽可能會造成千古恨﹐到那時就是全家人跳進太平洋也于事無補了。
今天﹐讓我們對第四代小留學生做出評價顯然為時過早﹐但國家﹑社會﹑家長對小留學生的關注是必不可少的。(//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