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政務主任要敢言
(//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19日訊】為官三十多年,曾蔭權極有可能在兩個多月後,離開「孕育」他成為司長的公務員體系。對於繼續留在體系內的官員,他有話要說﹕「敢言是政務主任的特色。」
據明報4月19日報導﹐連日忙於推銷問責制工作的他,昨日坐在山頂官邸的舒適沙發上,侃侃道出他親眼目睹的公務員演變。
還記得六十年代初期,曾蔭權剛踏入官場,當時主導大局的,絕大部分是從大不列顛漂洋過海來到這片殖民地當官的英國人,只有極少數華人政務官「點綴一下」,如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
政府早年,每年只聘請兩至三名政務主任,及至六七暴動發生,突顯了工人及基層人士所受的不公平對待,至六八年開始,每年改為聘請數十名政務官。「施祖祥、蘇澤光、許鴻、黃星華、陳祖澤和曾蔭權都是這時候入去的。」打從那時起,公務員除了有「常任」性質外,還注入用人唯才的原則,但公務員工作只籲重「質量」,不理會回應社會的訴求是否夠快。
七十年代,隨籲廉政公署成立,曾蔭權看到公務員「集體貪污文化」沒有了,取而代之是政府為公務員「高薪養廉」。
最大的一次震盪,相信是「末代港督」彭定康的到來。中英爭拗、大幅增加社會福利的開支,公務員又加上「政治中立」的「優良傳統」。到二十一世紀,他指公務員要再加上條件﹕「政治問責」。面對這次政制改革的洪流,他奉勸公務員「心理上要調整」。
外界及傳媒似乎對曾蔭權將出任首任問責司長已視為「理所當然」。於是記者直截了當問他﹕「如果董建華邀請你做司長,會否義無反顧接受﹖」
曾蔭權說﹕「現在我全副精力是向普羅大眾解釋新制度是什麼,講這類(人選)問題是下一個層次的工夫,我們不要浪費這些精神。但你知我『拋個身』出來做公務員,不用為這事擔心。即使做不到這份工,也可以做第二份﹗」
對於有指公務員事務局長最終成為問責官員一分子,是因為中央不欲再有「翻版陳方安生」出現,阻礙特首施政。對於這個「敏感」疑問,曾蔭權沒有正面回答。他只說﹕「我們希望有熟悉公務員的制度的人,後來發覺這個(舊問責制方案)使他喪失參與最高政策決定。最後覺得(現有問責制方案)這方法最好。我忘記在哪一日接納這個意見,但這意見較早前更成熟。」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